以《最后的姿势》为例谈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
2014-06-10陈惠萍
陈惠萍
体验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启发其思维,陶冶其情操,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以苏教版语文十一册中《最后的姿势》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人物。
一、进入情境,做一做
体验有时候就是一种意会,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实践,在不知不觉间走进文本,进入情境。在教学到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一段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指名读。生:画一画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里有几个动作。师板书:拉、撑、护。生再读。(着重注意动词)师:“拉”和“护”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来看看这个“撑”,什么样的姿势叫作“撑”?生:演示理解“撑”。
……
师:是呀,这简单的一个动作,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却给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天空,撑起了一把尽可能大的生命之伞!让我们有感情地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参与文本言语体验是一个活动过程,每一位进入体验的学生本非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他们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置身生活并非一定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其实只需将文本语言具体化。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撑”这一动作时,引导学生做一做,唤醒他们已有的体验,从而让他们进入情境,既理解了“撑”,又感受到谭老师的大爱。
二、触摸人物,读一读
体验需要一次次的强化,才会在心里扎下根。教学时,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可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在一唱三叹中加深体验。在教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时,我运用动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让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位同学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
师:让我们来想象,地震来时那可怕的瞬间,嘶、嘶,当碎裂的砖块砸下来,砸在谭老师的头上、肩上,(引读)谭老师——生:(接读)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师:啪、啪,重重的水泥板砸了下来,一根钢筋正好戳在谭老师的后背,顿时谭老师成了血人,(引读)谭老师——
……
通过一次次的引读与接读,学生仿佛看见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画面,触摸到人物的大爱形象。在一唱三叹中,让激情萦绕在师生间,以文本语言激活心灵,用心灵映照文本语言,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深处。
三、置换角色,说一说
角色互动是一种儿童自我表现的体验性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到可以提供角色活动的空间,给予学生模仿角色的机会,让学生在模仿中回味文字,通过外在表现传达对文字情境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八至十自然段时,根据文本中的角色,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教师,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走进情境,走进文本,从侧面去触摸谭老师的英雄形象。
师: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生:这热泪中包含对谭老师的敬佩。师: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师:地震结束了,四个学生获救了,看着已经逝去的谭老师,想到自己的生命是谭老师用他那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的,此时,你就是获救的学生中的一员,相信你会饱含深情地回忆。生: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们把文本人物“提取”出来,把学生置身其间,让学生在文字中和情境相遇,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说一说,让语言以最丰满的立体感性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谭老师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起来。
四、升华情感,写一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为语文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创造性表达是体验中的语文实践,也是引领儿童入境的重要途径。在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天堂里的谭老师,面对他挚爱的亲人、学生、同事,会说些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音乐声中,学生开始奋笔疾书,谭老师那一句句平常却感人的语句从学生的笔下汩汩流出,此时学生俨然置身情境,走进文本,走近谭老师,升华了感情,受到了教育,将来要成为像谭老师那样有着大爱精神的人。
通过这样的说写结合训练,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体会,又锻炼了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触发了学生笔尖上的智慧。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遵路识斯真。”体验应当是一条“入境”,是走进文本的一条必由之路。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