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成才让“探究”走向本真
2014-06-10刘丽萍
刘丽萍
在当下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过多地被新奇和有趣所吸引,却忽视了科学课堂的本真与价值,淡化了科学课力求凸显的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训练。科学课中,我们该如何立足成才,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与实施,需要借助哪些有效的手段、运用哪些策略来重新审视和改变我们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探究能力培养的初衷呢?
一、厘清探究活动的本真目标
新课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但这绝不是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目标独自达成,相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达成多种目标,要将这些目标糅合成一个整体,要从全局来考量科学课堂,来设计和实施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
(1)探究活动要凸显人文性。科学课以实事求是为主,追求客观与规范,但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我们同时也应当注入人文性的精神内涵,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科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的。因而,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科学”的答案而不自觉地助长一些学生的“捏造事实”的意识和习惯。有的孩子不敢捉蚯蚓,有的孩子也没有动手实验过,可是他们的实验报告却写得那么标准与完美,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适时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探究教育进行融合,以此帮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起探究活动的动力和愿望。
(2)探究活动要呈现多样性。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科学知识的常用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既要有学生动手的探究,也要有教师适时的讲解传授。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当问题过难时,教师就需要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辅助知识;当操作较为复杂时,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做些示范讲解;而对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时,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介绍。至于该如何选择与运用,则需要教师依据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灵活组合。
二、遵循探究活动的实践原则
科学课中的探究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给学生的探究活动过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究竟掌握了多少探究方法,自身的探究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培养,这些问题却被学生繁多的活动掩盖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围绕一两个重点活动进行深入探究,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1)遵循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科学课是动手动脑的学科,探究活动是外显的形式,而思维活动则是内隐的核心存在,是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强力支撑。因此,高效的科学课堂应是在学生科学思维参与下的动手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不仅强调学生的动手做,也强调了学生的动脑想。一堂完整的课就应当由适时、适度的动手活动和动脑活动相结合,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进行合理分配,保障探究活动的完整与高效。
(2)体现学生发展的学段性。科学课堂的探究能力培养也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在课堂中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否则,过高的期望和过低的课堂表现形成强烈反差,既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也会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阻碍。
三、改变探究活动的低效模式
在科学课的活动环节,学生往往显得异常兴奋,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可以摆脱其他课堂中的约束,自由地解放双手,可以在教师设计的多样活动中调动起自我的多种感官,体验独特的乐趣。可是,有些学生往往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偏离教师的预设轨迹,玩过了头,兴奋异常,结果课堂教学也陷入了混乱。那么在探究活动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形式呢?
(1)从预测开始。在开始探究活动前,让学生对于此次的活动进行大胆预测,让学生说一说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如此,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一个探究的方向,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活动的轨迹,即使学生会说得大相径庭,但是有了预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修正自己的原有看法,从而逐步走近真相。
(2)从过程延伸。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法和策略,带着既定的问题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争辩、合作,经过一番努力,学生会不断发展自身的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并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动脑的重要行为方式,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我们只要潜心思考,从实践出发,力求凸显本真目标,遵循活动原则,改变既存的低效形式,学生就一定能在探究活动中收获能力,提升自我,不断成才。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