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闻喜花馍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6-10张惠
张惠
摘要:“闻喜花馍”是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市闻喜县的一种特色食品。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颜色各异、造型各异的馒头,因其种类丰富,花式多样而称其为花馍。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现如今的闻喜花馍已逐渐发展成为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文章试图从文化产业与闻喜花馍的关系出发,分析闻喜花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扩大闻喜花馍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闻喜花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闻喜花馍与文化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认识。2006年,闻喜花馍、定襄面塑、焙面面塑、新绛面塑一起列入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闻喜花馍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闻喜花馍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化产业产品的精神性、产业的依附性以及消费的娱乐性等特点,所以我们可将其归属于文化产业。山西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当前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于闻喜花馍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闻喜花馍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山西省闻喜县历来有“花馍之乡”的美称。作为一种传统民俗,闻喜花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盛行于明清并曾一度成为皇室举行大典的朝廷贡品之一。小小的花馍凝结了人类的匠心才智,其独特的造型艺术风格以及完整的创作体系也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并逐渐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闻喜花馍,造型独特、色彩艳丽,功效以供大众观赏为主。当地流传有“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说法,每到节日以及婚庆嫁娶、生日满月、祝寿贺喜、上梁乔迁等民间习俗活动时,普通老百姓们都会制作造型精美的花馍,蕴涵于花馍之上的寓意和文化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追求。近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的大力报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研究者的潜心研究使得闻喜花馍的影响力和名气日益扩大,但是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机械化生产已逐步取代了手工制造,包括闻喜花馍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传统市场上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第一,闻喜花馍的传承方式独特,几乎完全依赖于口传身授,并没有相关的学习资料,后辈跟着长辈们学习,这就不免会产生“因人而存,人去艺亡”的现象;第二,闻喜花馍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学习制作花馍,闻喜花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断层、断代的现象濒临危机;第三,闻喜花馍做法不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以继承、发扬,大多数花馍的制作者都是农村中的家庭妇女,他们制作的花馍并没有固定标准,大多是心中想什么就随手捏什么,一人一样,百人百样。
三、闻喜花馍未来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加强闻喜花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对于闻喜花馍的保护,目前最为主要的是对其制作技艺的相关保护。传承闻喜花馍制作技艺,并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无意识的传承,更多的应定位于“有意识创造”。
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之余也要加大对于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政府灵活转换职能,协助文化发展,可通过建立全新的平台、举办研讨会议、开设培训课程并设立专项资金等手段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次,对于具有代表性的花馍传承人及花馍制作者要加大保护力度,只有充分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对其技艺进行有序的整理、记录、保存,并让广大的群众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以及明确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益处,才会使闻喜花馍得到更好地发展;最后,花馍是民风民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就需要转变传承方式,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尽量通过博览会、展览会以及旅游景区展示等形式将闻喜花馍推向市场,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熟悉闻喜花馍,从而让传统与绿色、有机相结合,真正把闻喜花馍打造成山西名品。
(二)闻喜花馍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如何将闻喜花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与此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实行“文化产业化”运作,是当前面临的的重要问题。
首先,闻喜县可以充分利用“花馍之乡”、“龙的故乡”和“后稷故园”等文化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力。利用闻喜花馍这一文化品牌可以极大地带动闻喜农业的发展,提高小麦、面粉等相关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收入。其次,合理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宣传,无疑也是推广、宣传闻喜花馍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天,若想大力推广闻喜花馍,我们就需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作用,可以借助闻喜花馍发展的相关历史背景来尽可能多地去出版一些与闻喜花馍相关的动画、短片或者微电影,同时,关于闻喜花馍制作技艺相关书籍的出版以及影像制品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目的是让受众尽可能多的去关注、了解并熟悉闻喜花馍背后的文化内涵。再次,近些年一些新媒体的出现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快捷性优势来开展一些闻喜花馍的网络宣传工作,在一些相关网站发布产品照片,加大产品推介,以此作为宣传、介绍闻喜花馍历史以及现状的平台,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取得不错的效果。最后,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目前闻喜花馍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闻喜卫嫂食品有限公司、闻喜花馍田缘农庄和一些合作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闻喜当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细化分类,将其分为面塑工艺、营养保健、礼品装饰等类型,并且建立连锁式、直销式、网购式等多种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扩大、拓展国内和国际影响。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的今天,花馍艺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生存和发展,它是日常民俗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家心灵欲望的表达,反映着普通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近年来闻喜花馍不仅面向市场蓬勃发展,而且逐步与世界接轨,成为了极具影响力和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品牌。在此基础上,闻喜当地应大力鼓励并引导人们,使社会资金能尽可能多地投入文化领域,这将或多或少的带动当地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等一系列与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一些连带的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势必会使当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并达到闻喜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双赢的结果。衷心希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将花馍这门传统艺术永远的传承下去,共同努力将闻喜花饃打造成食品安全品牌、地方形象品牌以及文化知名品牌。(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2013级高水平人才班基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西民间礼馍艺术[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2]冯秀峰.美在晋南民间.今日山西,2002(02).
[3]尉富国,余海岗.晋南民间礼馍的文化内涵初探.晋阳学刊,2004(02).
[4]孙绪静.晋南传统婚俗中的礼馍艺术浅谈.文物世界,2008(03).
[5]李琦.民间奇葩——花馍艺术浅析.青春岁月,2012(10).
[6]盛丽.花馍,捏出来的民间情愫.实践(党的教育版),2012(02).
[7]5陈芳怡.山西霍州民间花馍艺术田野考察.大众文艺,2012(01).
[8]方方.花馍制作技艺.科学之友(上旬),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