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贼王》看日本人的价值观
2014-06-10沙薇
沙薇
摘要:唐宋时期,中国的茶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期,在这两个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往留学僧人和使者也是史无前例的多,可以说日本是以这个时期为契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并且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变迁,日本茶文化渐渐趋向成熟。他们把茶文化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具备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性格气质,把中国茶文化的儒教、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和茶道相结合经过珠光、绍鸥和千利修三位茶道名家的潜心研究,从而形成了具备日本民族的独特气质和风格的茶道。茶道融合了日本的宗教、艺术、哲学、社会、美学、礼仪,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茶道的研究,是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茶道是世界东方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所以说茶道的研究对于东方文化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在这篇论文中主要是想探索在中日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茶道的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从茶的起源和发展来探究茶道的茶室、茶道的精神和美的意识来体现日本茶道的独特性。
关键词:茶道;起源;发展;独特性
KH3*1
导言
茶道融合了日本的宗教、艺术、哲学、社会、美学、礼仪,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文化,在日本文化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茶道的研究,是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1.日本茶的起源
1.1茶的引进
茶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带入日本的呢?最为有力的说法是遣唐入宋的僧人将茶带入日本。众所周知,7世纪-8世纪唐代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在遣唐使传播的文化中,包含了饮茶的习俗这一说法是定论。
1.2茶道的形成
茶是一种药用、祭祀、食用和饮用的文化,从物质形态中得以升华到精神高度。吸收了中国儒、道、佛教各派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各时代的文人雅士都喝茶,并提倡茶道文化。
2.茶道的发展
日本文化早起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茶文化就是其中一项。最初,日本的茶文化只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唐代先进文化的风雅韵事。15世纪-16世纪,日本茶文化形成两大流派,一是书院式茶道,另一个则是现在的闲寂茶。
随着时间的流逝,闲寂茶已经成为了一流的茶道。相反,书院式茶道已走下坡路。最终,书院式茶道融入闲寂茶中,闲寂茶道重视茶的效用,追求高尚、深远、清雅的精神境界。闲寂茶的鼻祖是珠光。珠光浆儒教、佛教中的精神层面加入进茶水之中,注重礼仪和做法,把喝茶人重视“道”作为闲寂茶的开始。珠光推崇朴素美,喝茶主张使用茶具。邵鸥发展了闲寂茶,邵鸥学习茶道之时,深受和歌和禅文化的影响。和珠光一样,倡导茶室和茶具的改革,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安土桃山时代的查人利休是茶道的集大成者,继承了珠光和邵鸥的观点,认为心境是最为重要的。他讲求“和、敬、清、寂”的茶道方式。“和、敬”强调主人和客人的良好交际,互相尊重。“清、寂”是指茶室环境的清寂、优雅。
3.日本茶道的独特性
3.1茶室
在日本,茶室通常是用阴阳五行特定构成的榻榻米房间。茶室被清静的自然环境围绕,非常简朴、令人心气平和。
中国的茶室没有固定规则,装饰物是必须要有的。讲求舒服。
3.2茶道的精神
茶道注重内在、内心的底蕴,感悟禅宗的精神。日本茶道讲求精神主义层面,舍弃物质享受,在简朴、静寂之中追求精神的清纯。然而这种美的意识难以用文字来表达。日本茶道还讲求中国的禅宗“苦和寂”,为了调和人际关系要自我“忍耐”。“和敬清寂”就是表达茶道精神的禅语。通过这种复杂的仪式,追求苦寂的境地,陶冶情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相互尊重,互相爱护,提高自身修养。中国的茶道文化则以道家和儒家的“禅、茶合一”“中庸”为前提,在“调和、安静、平衡、上品”的环境中,使用完美的茶具,以平静的心情品茶。
3.3美的意识
日本的茶道要求不均衡,强调自然美、欠缺美、调和美和瞬间美的统一。如:窗子的设置不对称,茶具是高级品,室内平和室外是喧嚣的生活。除此之外,抱有一生仅此一次的茶道精神,严肃的态度进行茶道学习。中国的茶道文化则以道家和儒家的“禅、茶合一”“中庸”为前提,在“调和、安静、平衡、上品”的环境中,使用完美的茶具,以平静的心情品茶。现如今,商品化的社会,物欲膨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使人们不能够平心静气,打破了人们心境的平衡,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恼当中。与此相反,茶文化是一种健康的文化,能够使人们心境平和,重新找回原有的平衡。(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参考文献:
[1]倉澤(1992)『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淡交社
[2]黒巖俊介(2007)『茶室と茶道と陰陽五行に関する研究』[J]広島工業大学出版社
[3]谷川徹三(1977)『茶の美学』[M]淡交社
[4]布目潮渢(2002)『中国茶文化と日本』[M]汲古书院
[5]川勝平太(1987)『茶の文化と文明』[M]東京小学館
[6]千宗室(1992)『[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7]苑崇利(2008)《日本文化概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韩立红(2006)《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
[9]滕军(1992)《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社.
[10]周文棠(2003)《茶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1]丁文(1998)《中国茶道》[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