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年轮

2014-06-10金建民

歌剧 2014年2期
关键词:首演歌剧院交响曲

金建民

1813年出生的音乐大师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生父是市警察厅警长,爱好戏剧和诗歌,在瓦格纳出生5个月后病逝。继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剧作家和肖像画家。

瓦格纳从小就热爱音乐和戏剧,8岁时就能在钢琴上弹奏韦伯的歌剧新作《魔弹射手》片段,14岁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悲剧。1830年在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师从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1831年考入莱比锡大学。1833年辍学任维尔茨堡剧院合唱指挥,开始职业音乐生涯。1834年在马格德堡任剧院音乐指导。1839年赴巴黎,在穷困潦倒中完成了歌剧《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1843年任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成功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莫扎特、韦伯、格鲁克的作品。1845年,歌剧《汤豪舍》首演于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1849年因参加革命起义遭警方通缉而逃往魏玛投奔李斯特。后潜往瑞士,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在苏黎世居住了10年,潜心研究歌剧理论和进行音乐创作。1850年,歌剧《罗恩格林》首演于魏玛,指挥:李斯特。1850年至1851年撰写著作《歌剧与戏剧》和《德国歌剧》,阐述了对乐剧、语言起源和音乐与戏剧等理论的观点。1855年访问伦敦,指挥伦敦爱乐协会音乐会。1862年获大赦回国继续歌剧创作。1864年因债台高筑逃离维也纳,在斯图加特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邀请他去慕尼黑从事歌剧事业。1865年至1870年,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相继首演于慕尼黑。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下,为实践其歌剧改革主张。他于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自建剧院,并演出了长达15个小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876年8月13日,第一届拜罗伊特歌剧节在音乐节剧院开幕。拜罗伊特音乐节剧院正式启用,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4部)首次在拜罗伊特完整演出,用德文演出,由里希特指挥,演出持续了4天。1877年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指挥一系列音乐会,筹集资金以弥补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亏损。1880年完成著作《我的一生》和《宗教与艺术》。1882年。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首演于拜罗伊特。1883年2月13日,在访问威尼斯期间死于心脏病,终年70岁,葬于瓦恩弗里德。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了11部歌剧(剧本和音乐),他试图将音乐、剧本、表演、造型美术和戏剧加以综合,并称之为“乐剧”。他在歌剧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场景”结构、无终旋律、巨大的乐队编制、主导动机和半音阶和声等,将歌剧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影响深远。他还写了9部序曲、1部交响曲、4部钢琴奏鸣曲和大量的合唱曲、艺术歌曲等。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0月10日生于帕尔马的巴塞托附近的隆高勒,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客栈老板。

1822年,威尔第在巴塞托的圣米凯莱教堂任管风琴手。1832年,他在喜爱音乐的富商安东尼奥·巴列兹的资助下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但未能被录取,于是在米兰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2年后回到家乡。1836年他与巴列兹的女儿马格丽特结婚。1838年至1840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1839年至1843年,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一日之王》、《纳布科》和《十字军的伦巴第人》先后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其中《纳布科》的成功使他成为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青年作曲家。1844年,歌剧《埃尔纳尼》和《福斯卡里父子》分别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和罗马阿尔吉蒂娜剧院。1845年至1850年,又有《圣女贞德》、《阿尔齐拉》、《阿蒂拉》、《麦克白》、《强盗》、《莱尼亚诺之战》、《露易丝·米勒》和《斯蒂菲利奥》等8部歌剧问世。1851年至1857年,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西西里晚祷》和《西蒙·波卡涅拉》先后首演于威尼斯、罗马和巴黎。1859年,他与已同居10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托雷波尼结婚,同年,歌剧《假面舞会》首演于罗马阿波罗剧院。1860年,他被当选为意大利第一届国会代表,5年后辞职。接着的3部歌剧是他为国外演出而作:《命运的力量》186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意大利剧院,《唐卡洛斯》1867年首演于巴黎大歌剧院。《阿依达》1871年首演于开罗歌剧院(翌年,意大利首演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举行。威尔第亲任指挥)。1874年,为纪念诗人曼佐尼而创作的《安魂曲》首演于米兰,一鸣惊人且风靡欧洲,两年间在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由威尔第亲自指挥演出了22次。1887年2月5日,代表了作曲家最高成就的歌剧《奥赛罗》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893,歌剧《法尔斯塔夫》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1897年,妻子的去世标志着他作曲生涯的结束。晚年的他回归故乡,以创作歌剧所得的报酬创办农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兼务农业的作曲家。他还捐款救济灾民和在普法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罗马为贫穷的老音乐家造“息庐”。1901年1月27日,因脑溢血猝死于圣阿加塔,终年87岁。米兰数十万市民唱着他写的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送葬。

威尔第的音乐创作将意大利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钻石和珍珠。

1813年首演的名作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在1813年有4部歌剧首演:1月27日,《布鲁斯基诺先生》首演于威尼斯圣·莫伊斯剧院;2月6日,《坦克雷迪》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5月22日,《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首演于威尼斯圣·贝内代托剧院;12月26日,《奥勒利亚诺在帕尔米拉》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独幕歌剧《布鲁斯基诺先生》又名《敢于冒险的儿子》,由福帕根据法国喜剧《敢于冒险的儿子》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2年。1813年成功首演后,又于1932年上演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序曲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

两幕歌剧《坦克雷迪》由盖塔诺·罗西根据塔索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和伏尔泰的悲剧《坦克雷迪》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2年。这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一部正歌剧,也是他的成名作。1813年成功首演后。又相继上演于伦敦(1820)和纽约(1825)。其中的咏叹调《忧心忡忡》迅速在意大利传唱,其序曲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两幕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由安吉洛·阿内利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3年。同年在威尼斯成功首演后,又相继上演于伦敦(1819、1844)、纽约(1832、1919)、都灵(1925)、罗马(1927)、巴黎(1933)等。

1813年12月8日,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战斗交响曲》首演于维也纳为哈瑙战役中的奥地利伤兵募捐的音乐会中,由贝多芬指挥。

《第七交响曲》写于1811年至1812年,它的基本主题与《第五交响曲》一样,也是“英雄与人民”,主要表现胜利的凯旋和生活的快乐。瓦格纳称这部交响曲为“舞蹈的颂歌”。柴可夫斯基认为这是一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交响曲。

《战斗交响曲》又名《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的战斗》,表现1812年在西班牙维多利亚,英国威灵顿公爵率军打败法国军队,并将他们赶出西班牙。此曲原为贝多芬的朋友梅尔策尔1805年发明的一个巨大的机械管弦乐队——潘哈莫尼康琴(panharmonicon)而创作的,但首演却是由管弦乐队完成的。

1813年发生的音乐大事

1813年3月8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首场音乐会在伦敦举行。

皇家爱乐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于1813年1月在伦敦成立。原名爱乐乐团。1813年3月8日举行的首场音乐会由英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克莱门蒂边弹钢琴边指挥,德国小提琴家扎洛蒙为首席乐师。此后逐渐形成了年度的系列音乐会。1820年3月2日,德国小提琴家和指挥家施波尔在指挥爱乐乐团演出时首次运用指挥轰动乐坛,从此便有“指挥”之名。1822年年底,乐团邀请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虽然此曲贝多芬已酝酿了很久,但正式开始创作则是在接受爱乐乐团邀请后。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25年3月21日,此曲在英国指挥家斯马特指挥下由爱乐乐团在英国演出,并在贝多芬弥留之际送去了100英镑。爱乐乐团邀请作曲家写的作品还有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1833)、德沃夏克的《胡斯教徒序曲》(1884)、圣桑的《C小调交响曲》和斯坦福的《d小调交响曲》(1912)。许多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曾在爱乐乐团的舞台上表演。1912年,在乐团诞生100周年前夕被加封“皇家”称号。

1863年出生的音乐大师

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年6月2日生于达尔马提亚的扎拉。1881年至1883年,魏因加特纳在莱比锡大学学哲学,同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作曲和指挥。1883年在魏玛音乐学院师从李斯特。经李斯特推荐,他的歌剧《沙恭达罗》1884年首演于魏玛。1885年至1887年任但泽皇家歌剧院副指挥。1887年至1889年任汉堡歌剧院副指挥。1889年至1891年任曼海姆皇家歌剧院首席指挥。1891年至1907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898年至1905年任慕尼黑凯姆乐队指挥。编辑的《柏辽兹全集》1899年出版。1904年在美国首演音乐会(纽约)。1907年接替马勒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音乐指导至1911年。1907年至192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1911年至1914年任波士顿歌剧院首席客席指挥。1912年在美国首演歌剧(波士顿)。1912年至1914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1914年至1919年任达姆斯塔特歌剧院指挥。1919年至1924年任维也纳民族歌剧院指挥。1923年至1940年与伦敦的哥伦比亚公司合作录音。其中录制的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影响深远。1927年至1933年任巴塞尔乐团指挥。1927年至1935年任巴塞尔音乐学院院长。1934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1935年至1936年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1935年2月26日。指挥比才的《C大调交响曲》首演于巴塞尔。因厌恶纳粹的独裁统治而移居瑞士。1939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1942年5月7日卒于瑞士温特图尔,终年79岁。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欧洲杰出的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的指挥严谨洗练,层次清晰。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7部交响曲、数部歌剧和交响诗、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和5首弦乐四重奏等。他还写有自传、论述指挥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关于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建议》等。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彼得罗·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年12月7日生于莱戈恩,父亲是面包师。

1882年至1884年,马斯卡尼在米兰音乐学院师从蓬基耶利等学习作曲。1882年至1888年创作歌剧《皮诺塔》和《古列尔莫·拉特克里夫》。1884年至1889年在一些小歌剧团里任指挥,同时任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并教授钢琴和乐理。1889年创作的歌剧《乡村骑士》在出版商松佐尼奥出资举办的独幕歌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共有70部作品参赛),并于翌年5月17日首演于罗马孔斯坦其剧院,轰动一时,使之一举成名。以后又陆续创作了歌剧《友人弗里兹》(1891年10月31日首演于罗马)、《兰卓兄弟》(1892)、《希尔瓦诺》(1895)、《扎内托》(1896)、《伊丽思》(1898年11月22日首演于罗马科斯丹基歌剧院)、《假面具》(1899-1900)、《朋友》(1905年首演于蒙特卡洛)、《伊萨布》(1908-1910)、《帕里西娜》(1912-1913)、《小云雀》(1917年4月30日首演于罗马科斯洛齐剧院)、《如此的轻歌剧》和《小玛拉》(1919);《莱奥帕尔迪诗作——莱奥帕尔迪百年祭康塔塔》(1898);合唱曲《纪念翁贝托王安魂曲》(1900)、《劳动颂》(1928)和《先锋队颂》(1929)。但这些作品的影响均不如《乡村骑士》。

1929年,墨索里尼政权任命他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1935年,为讨好墨索里尼而写的歌剧《尼禄》首演于米兰。1945年,因与墨索里尼政权合作而被抄家,名誉扫地,穷困潦倒,同年8月2日卒于罗马的一家小旅馆,终年81岁。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问世一百多年来,已成为世界歌剧舞台的常演剧目,由于它的演出时间只有约75分钟,所以经常与同时代且具有相同题材和风格的莱翁卡瓦洛的《丑角》同场演出,两剧合称为“骑士与丑角”。

1863年首演(创作)的音乐名作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采珠人》1863年9月23日首演于巴黎抒情剧院。

三幕歌剧《采珠人》由科尔蒙和卡雷编写剧本,比才谱曲,首演于1863年。作曲家在1857年因康塔塔的《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而获罗马大奖并留学意大利,回国后应征写了《采珠人》(应征者必须是没有一部歌剧上演过的获罗马大奖的青年作曲家)。当时法国风行东方题材,此剧即是发生在锡兰(即斯里兰卡)的爱情悲剧。当时的首演并未引起音乐界过多的关注,直到24年后的1887年才在伦敦易名为《莱拉》(剧中女主角)再次上演,1893年又上演于费城。《采珠人》的音乐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现已成为欧美歌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歌剧《特洛伊人》的第二部《特洛伊人在迦太基》1863年11月4日首演于巴黎抒情剧院。

1856年至1858年,柏辽兹创作了五幕大型歌剧《特洛伊人》,剧情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由作曲家自撰剧本。此剧是柏辽兹晚年的杰作,但由于篇幅庞大,经多次努力均未能在巴黎歌剧院上演。作曲家只得在1863年将此剧分成两部分:将原剧前两幕改成三幕,取名《特洛伊之沦陷》;将原剧后三幕改成五幕,加了新的前奏曲,取名《特洛伊人在迦太基》,于1863年11月4日在巴黎抒情剧院首演,虽然连演了22场,但并未达到作曲家预想的效果,而且在生前始终未能看到第一部分的首演,使之十分沮丧。直到作曲家逝世21年后的1890年12月6日和了日,才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用德语上演全剧。1906年12月26日和27日,在布鲁塞尔用法语演出了全剧。首次在一个晚上演完的是1957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但仍被删去了20分钟的音乐。直到1969年3月,才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歌剧院用英语完整演出了全剧。其中的间奏曲《皇家狩猎与暴风雨》写得十分精彩,常单独演奏。

在1863年首演(创作)的音乐名作还有:

威尔士作曲家亨利·布林利·理查兹的歌曲《神佑威尔士亲王》(西辽格·休斯词)1863年2月14日首演于伦敦,演唱:西姆斯·里夫斯。此曲是为1863年3月10日举行的威尔士亲王的婚礼创作的。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1863年11月29日首演,演奏:赫尔梅斯贝尔格四重奏团。

法国作曲家马斯内18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并以康塔塔《戴维·里济奥》获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留学3年。

法国作曲家圣-桑1863年创作了《第一钢琴三重奏曲》和小提琴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后者是为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写的。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1863年创作了《f小调交响曲》。

猜你喜欢

首演歌剧院交响曲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Chinese Tragedy Performed in Greece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2016年度优秀剧目推荐名单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