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我们将吃什么?
2014-06-10海生
海生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水土资源的日益匮乏,以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预计5~7年之内肉类的价格将会翻一倍。到时候,肉食将成为一项奢侈消费。在我国,肉类价格恐怕也难逃上涨的趋势。
但是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从肉食中摄取蛋白质,要是将来吃不起肉,拿什么来补充蛋白质呢?
为此,开发新型食物,拓展食物的来源成了当务之急。以下是4种新型食物,说不定在未来20年会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呢。
蟋蟀汉堡和毛毛虫腊肠
非洲的许多民族至今还流行着吃毛虫和蝗虫的习俗。他们的妇女和儿童生活中的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到森林里采集毛虫。在我们东方,吃虫子的习俗也不乏其例。譬如,印尼巴厘岛上的居民就喜欢把蜻蜓放到椰汁里煮沸,拌着生姜和大蒜一起吃;木蠹虫幼虫则是澳洲土著毛利人的传统食物;还有,泰国人喜欢吃蟋蟀,黄蜂幼虫则是日本人的美食。
对于这些习俗,我们过去总以为这是野蛮的象征,殊不知,这类昆虫食品未来必将引领美食新潮流呢。
根据科学家的调查,昆虫所提供的蛋白质足可与普通肉类相媲美,此外,它们还几乎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B1、烟酸、钙等等。在我们的祖先还茹毛饮血的时候,昆虫一度是他们的理想食物,而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将向这一饮食习惯回归。
饲养昆虫比起牲畜来,还有成本低、水资源消耗量少、碳排放量少等优点。目前已大致查明,自然界大约有1400种昆虫可供人类食用;其总量如果按世界人口平均,每人大约能分到40吨——相当于4~5头非洲象的重量,足见其资源之丰富。
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人工饲养食用昆虫,相信不久,大家就可吃到昆虫做的肉夹饼或者香肠。当然,为了避免消费者因“虫”而引起抵触情绪,这类食品刚上市的时候,可能不会贴上“蟋蟀汉堡”或者“毛毛虫腊肠”这类标签,而会以大家易于接受的名字出现。
从食物链底端获取高蛋白
我们目前食用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猪、牛、羊等牲畜。这些动物在整个食物链中相对处于顶端,因而为了得到一定量的蛋白质,要耗费很多资源。但是,自然界中有一类生物既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又含有高蛋白,这意味着它能提供的蛋白质远远高于牲畜。这种生物就是——蓝藻。
蓝藻是自然界生长最快的生物之一。它种类极多,大约有1万种,在海水、淡水里都能生长。除了蛋白质,蓝藻还含有一种叫长链Ω-3的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这种脂肪酸对于大脑发育、改善记忆力和心血管健康有着重要功能。一般来说,我们是通过吃鱼来补充这种营养素的,但其实鱼身上的这种物质也并非自己合成,而是来自它们所吃的食物蓝藻。
有人预计,在海洋里养殖蓝藻将是未来最大的食品工业。海洋养殖蓝藻还有一个好处是不侵占土地和淡水资源。从蓝藻里还可以提炼生物燃料,从而减轻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间接减少碳排放。
其实,蓝藻食品已经悄悄开始走进人类生活。在欧洲的一些食品加工厂,人们已经开始用蓝藻颗粒代替食盐添加到面包等食品中去,称为低盐食品。这类食品既保持了原来的风味,又有助于减少患高血压、中风和猝死的风险。在我们周围,螺旋藻保健品也风靡一时。螺旋藻也是蓝藻的一种。但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近海海水污染严重,蓝藻含重金属浓度容易超标,吃这类保健品并不安全。如果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那么蓝藻必将成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兴食品。
人造肉走出实验室
经常听那些吃惯大鱼大肉的人说:“一天不吃肉,心里就慌得很”。但要是未来肉类的价格真的涨到吃不起了,那怎么办?他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吃“人造肉”。
今年早些时候,一群丹麦科学家从一头奶牛身上提取干细胞,在实验室成功培养出了几片人造肉,其外观有点像腌猪肉。不久,他们有望培养出更多的人造肉,其量足可制造世界上首个人造肉汉堡。
从实验室培养人造肉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其目的是想看看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否食用这种食品。人们最初从试管里培养出的人造肉,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这是因为,肌肉细胞脱离母体生长,依然需要摄入氧气和养分,本来这些东西都是由毛细血管带给它们的,但在试管中可没有毛细血管,所以它们需要跟培养液充分接触,换句话说,它们就不能密密层层地挤在一起。而这样一来,也就限制了培养出的人造肉。
但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领域如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譬如,为了让肌肉更“发达”,科学家采用了电刺激或者挂在“拉肢架”上每天进行拉伸的办法。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制造人造肉比起饲养牲畜来,能够显著地减少碳排放,提高能量和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办法对于动物保护主义盛行的欧洲来说,还别具深意:对动物的屠杀减少了。
当然,现在人造肉价格还太贵,口味也不敢恭维,但谁敢说“旧时王谢堂前燕”,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音乐添助美味
每个人都知道,食物的外观和气味会影响口感,但未必知道,声音也能改变我们的口感。
有人做过这么一项实验:当人在吃薯片的时候,把声音录下来,把低频部分删去,然后把处理过的声音灌入食用者的耳朵里,他会感觉薯片口感更脆了。
这是人类听觉和味觉相互作用的一个例子。这类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国外有一家海鲜餐馆,雇佣铜管乐队演奏海浪拍岸的音乐,顾客竟然感觉,海鲜的味道更鲜了;另一家餐馆在食物中减少糖分之后,播放一定频率的音乐,顾客竟然对糖分的减少毫无察觉!不用说,这样的餐馆深受糖尿病患者的青睐。
有趣的是,连食物的包装对口味都有不小的影响。比如一家生产薯片的厂家,采用一种撕开时听起来会发出清脆声音的材料包装薯片,顾客反映薯片吃起来口感更脆了。
其实,为了喂养日益庞大的地球人口,除了开发新型食品,人类在提高土地、光照的利用率、生物固氮等方面也还大有作为。只是,依靠这些措施生产出来的依然是传统食物,而我们现在急于想知道的是未来的食谱会发生哪些变化。那么,以上介绍的4种就是最具可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