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要物理反应,更要化学反应
2014-06-10蒋燕梅
蒋燕梅
“慕课”,即MOOC,是“Massive 0pen 0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成了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一些中小学校积极接轨慕课,并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联系,借助慕课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录制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2013年10月,“C20慕课联盟”与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合作在麒麟中学和南头小学举办了全国首次翻转课堂教学观摩会;12月,“C20慕课联盟”又在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举行了“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慕课”,对于孜孜以求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说,无疑是迎面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一时间,对慕课的高度评价纷至沓来,“慕课颠覆传统课堂”“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对“慕课”期待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基础教育“幕课”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说:“慕课的到来,已经在全国中小学里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可以说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命。”
但是,“慕课”真的能带来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吗?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用新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初,爱迪生在电影发明后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事实证明,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影之后,是电视、数字化平台、网络……虽然这些新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但都没有撼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真正实现课堂变革,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慕课”一方面要有“物理反应”,变革教学流程,翻转课堂;另一方面更需形成“化学反应”,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慕课”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并从技术上确保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研究和实施“慕课”时,无论是对课堂外知识学习阶段的微视频,还是对课堂上知识内化与运用阶段的组织,都要心中有“人”,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视角去设计、安排,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跟风”, 成了部分教师和学生“把玩”的时尚,成了为“慕课”而慕课,为“翻转”而翻转。比如,“慕课”平台上的“微课程”,根据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的特点,一般要求微视频在7至10分钟,于是一些教师就将原来做的精品课程中的课堂录像,掐头去尾,省略掉中间学生的学习过程,剪辑成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时间上是严格地“微”了,但是给谁看,其主体是谁,学习有无实效,在本质问题上却忽略了。纠结于形式上的“时间”,却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方面的实例莫过于2013年10月在番禺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语文高效研修班上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的一节语文作文评讲课。整节课,在程校长的“导演”下,从评分、写评语到归纳作文评价标准,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享表达,而他则在各小组间巡回倾听、点拨指导、激励启发。学生思维之精妙,表达之踊跃,交流讨论之和谐,让听课教师们怀疑:这还是先前所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吗?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秀教师,如艺术高超的调琴师,他总能恰当地调好学生心智的琴弦,让他们发出最美妙的音乐。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吴志
教授认为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 学生在家学习慕课时,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反复看,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而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是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但是,“第二天的课该怎么上”却成了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师如何设计、组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方面的收获,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慕课”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经受着多重考验。作为学校,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和培训、教师同伴互助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学评价和调控能力,使教师成为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使课堂成为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之域。
2013年下半年,笔者在校本研修中,以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为理念,上课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活动、合作、表达”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三要素,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在实施中,一方面抓住上课环节,让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另一方面,创新听课形式,打破教室、学科间的壁垒,开展蹲班跨科听课,要求教师在自己任教班级内听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记录、描述“学生的学习”事实,撰写听课观察心得。这次研修活动,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不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深化,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并在共同研究中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意义。
让“慕课”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土壤。“慕课”、“翻转课堂”在国外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国内的也有,如山西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等,“翻转课堂”已成了学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我们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同时,绝不能全盘照搬,不加分析地“拿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谆谆告诫说:“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要让“慕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学校来说,因“校”制宜非常重要,在提升教学质量这个前提下,结合校情、学情、教师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创设条件,探索适合本校的模式。“慕课”的实施,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为网络在线学习提供保证;二要成立慕课团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领衔团队共同完成微视频制作,形成学校慕课平台框架;三是可在一些学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其它;四是对外开放,并利用“慕课”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实现“取用”与“提供”的双向互动。
大数据时代,西潮东渐,“慕课”来袭。固守于“黑板加粉笔”的学校,在这一轮在线教育建设中必然会失语旁落;而固守于“灌输式”教育的学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会拥有话语权吗?我们期待以“慕课” 冲击为契机,加快、深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使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可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