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因过程而美丽——记广州市第75中学的华美转型

2014-06-10龙建刚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责任学校教育

龙建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生终极哲学命题,同样适应于一所学校对于自我的深度追问:应该如何看待故我的成长,如何考量今我的现状,如何定位未来之我的理想与方向?作为群体聚合的学校,有时也会像作为个体生命的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当步入到某种成长境界之后开始陷入一种困顿,停滞不前却又无法逾越,用尽心智却又找不到方向。但只要我们的学校坚持对于教育最为朴素的理解与追求,在经历过“高原现象”这一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后,华美的转型便宣示成功,幸福的收获便不再遥远。让我们以广州市第75中学(下文简称75中)作为样本,一起来体验一所学校拔节向上的煎熬与苦痛,一起来感受一所学校追求理想的执着与信念……

山重水复:学校提升的困局

75中建校于1956年9月,是一所完全中学,有3000多名师生,属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97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的发展至2003年,已近50年时间,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尤其是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繁华背后,75中还深藏隐忧。

管理之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学校的起点已经不低,但如何挖掘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愿景?学校辖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步调如何统一?关系如何协调?责、权、利如何平衡?这既考验管理的思维和手段,更考验管理的水平与智慧。

生源之难。学校处于广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天河,家长群体相对有着对教育更个性的理解和更高的诉求,而学校现实却是质量一般、声誉不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实力的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生源成为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一大桎梏。

硬件之殇。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校室校舍,还是功能场室;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相关设备,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州同类学校。硬件是基础,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如何给师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

师资之忧。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如何才能建设一种好的制度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心力的增强、凝聚力的提高呢?

文化之困。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办学近50年的75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表现苍白无力,一切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形成高度凝聚的精神内核和散发迷人魅力的独特气质。

75中就在种种问题与困难的煎熬中徘徊,等待……

当时间行进到2005年8月这个节点,一个人的出现,令到一切开始出现转机。这个人,就是程印贵,一位儒雅而坚韧的江西“佬表”。当程印贵以校长的身份第一次踏进75中校园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受履新的兴奋,压力就让他备觉不安,“用‘一般来形容当时的75中最恰当不过,一般的生源,不好不差的师资队伍,不上不下的教学质量,不起不落的学校声誉……一切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但3000多名师生呀,肩负着多少希望与重托。”

但是,属于75中的康庄大道又在哪里呢?困扰75中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关键节点,以程印贵为首的75中新领导班子,以继承者的胸怀和眼光深入分析学校的现状与优劣,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深度思考学校突围的路径与方向,以理想者的激情和投入谋划学校的未来与发展。75中人又一次在困局中看清了方向,点破了迷津——75中已经步入了学校发展转型时期的关键拐点。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75中果断提出“育人质量一流,人才培养多元,办学特色鲜明”的战略定位和“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的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学校从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转型升级。

看准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

在名校林立的广州,要想独树一帜,谈何容易。前路漫漫,75中任重道远。

柳暗花明:推进转型的突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难题就像一枚硬币,翻过艰难的一面,转型恰恰造就了75中突围腾飞的良机。而破解难题的过程,也将最终成为75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1.理念引领。

事非经历不知难。创新和转型,其先莫先于理念转型,其重莫重于理念转型,其难亦莫难于理念转型。75中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程印贵们给出的答案是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再在理想追求下重新建构,让75中的教育理念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外显为校园内外的一言一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在指向上应该是面向全体,追求每一个受众与主体的成长。但在应试的大旗下,我们或多或少的对于成绩落后的弱势学生疏于关心、懒于关注、冷于关怀;教育的创新,学校的发展,最终都有赖于教师的全情投入,教师是教育最真实的存在和最个性的注解;教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教育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无法估量。所以,75中的办学理念中的“每一个人”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内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中学教育毕竟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75中坚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为每一个人的成人、成长、成才从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积极“奠定基础”。

管理理念——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盘活优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最优秀的学生,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最后一名都学好了,学生素质还能差吗?作为学校,总是在放大先进教师的形象,其实,换一种思维解读,如果最落后的教师都提升了,教育质量能不好吗?所以,“从最后一名抓起”意味着从今往后75中不放弃任何一名师生。“抓到最后一刻”既包括抓好现时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时刻、每一细节、每一项规范要求,又包括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盘活优质资源”既包括盘活教师资源、校产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依托老校优势,盘活校友资源和社区资源,营造“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强、做优,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是75中永恒的追求。

教学理念——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理念中的“激发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75中从尊重学生、感受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乐趣,找到自信,唤醒其学习需要,激活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为“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与探索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坚持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全面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平台和“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全面之“才”、特色之“才”;“全面提高素质”是教学的基本目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素质而不懈努力。

2.管理护航。

路径引领方向,实践决定未来。

科学描绘发展蓝图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具体实施;合理规划美好的愿景虽然不易,但更不易的是怎样在现实中一一践行。75中在确定“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打造区域名校的发展目标之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得学校思想理念为之一变,学风教风为之一新。

优化评价机制。一所学校的实力,关键不在校长,而在教师。但要引领教师群体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对学校的教育主张全面支持,对学校的教学实践全情投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至为关键。75中大胆实行了教学工作“升、留、降、改”制度。以学生入学考试的成绩为基础,衡量期中期末是进步还是退步,按评分标准分了四个等级,即跟班上、留任、降级、调离岗位。制度推出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几位欠火候的老师“碰壁”,找了担保人,签了保证书,加强学习后才能返岗。一开始,有一些老师有情绪,但大家很快看到了制度实施后带来的显著成效,于是心服口服。75中的更高明处是他们强调的是评价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着注重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目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省、自励、自强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师的自我调控,主动改进完善,促进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深化管理体制。75中分为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有着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针对学校校区多,难于集中管理的现状,75中立足实际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多校区管理模式,提出了“分级负责,处室统筹,人财统一”的多校区行政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即各年级成立由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在本年级任课的若干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年级教师和班主任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及对应年级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处室统筹”,即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后勤服务提供保障等,均由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人财统一”指凡涉及到学校重大的人事工作、财务收支等,均由集体研究,校长审批,保证了各项决策的公平公开。这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学校管理秩序有条而不紊,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强化课程改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什么呢?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理想的承载平台,是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媒介。但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真正改变学校内部教育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有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75中一直以来的追求。基于这样的想法,75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覆盖学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实现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发了充分体现区域文化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师资提升。

为了盘活优质资源,75中探索出了以“学科核心组”为抓手增强师资的新路子。学校挑选任教三届以上高三、初三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学科核心组”,集中优质资源,带动学校整体师资的提高。“学科核心组”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考教分离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二是开展“培优治拐”工作,为毕业班开设大讲堂;三是编写教学辅导资料,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教材、大纲、历年考题等,既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也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增强教学针对性;四是辅导学科竞赛;五是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科核心组”的成立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

完善机制,提升效能。为了提高学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75中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力争将科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合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研的基本能力。各学科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组成员为骨干,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学科资源共享,着力打好学科教学团体战。确立集体备课模式。坚持一种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结合的原则,提倡“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个人初备作基础、集体研讨求深化、回头修改求完善、分头执教求效益、教后反思求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明确要求,规范管理。75中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定”、“五统一”、“两对路”。“三定”:定时间,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备课课题,严禁流于形式;定主讲人,要逐周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主讲人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编制说课文稿,其他人员要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训练,统一检测考试。“两对路”: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对路,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与中考、高考要求对路。通过落实以上要求,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轻负高效”的效果。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对过程的关注,意味着我们开始在极度功利中逐渐清醒——原来结果并不是惟一,原来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原来令到内心幸福而安宁的,是我们曾经努力与付出的过程,令到内心饱满而充实的是我们一路洒下的汗水、泪水。教育追求不能停歇,教育理想没有尽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所以,75中人选择的是“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没有谁是可以抛弃的,没有时间是可以停滞的。75中,在路上,永远行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征途中……

(本文照片由广州市第75中学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对过程的关注,意味着我们开始在极度功利中逐渐清醒——原来结果并不是惟一,原来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原来令到内心幸福而安宁的,是我们曾经努力与付出的过程,令到内心饱满而充实的是我们一路洒下的汗水、泪水。教育追求不能停歇,教育理想没有尽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所以,75中人选择的是“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没有谁是可以抛弃的,没有时间是可以停滞的。75中,在路上,永远行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征途中……

(本文照片由广州市第75中学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对过程的关注,意味着我们开始在极度功利中逐渐清醒——原来结果并不是惟一,原来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原来令到内心幸福而安宁的,是我们曾经努力与付出的过程,令到内心饱满而充实的是我们一路洒下的汗水、泪水。教育追求不能停歇,教育理想没有尽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所以,75中人选择的是“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没有谁是可以抛弃的,没有时间是可以停滞的。75中,在路上,永远行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征途中……

(本文照片由广州市第75中学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责任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