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症肝病诊治难题
2014-06-09浙江省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肝病大国,目前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免疫性等各类肝病患者逾1亿,每年约800万新发病例。其中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重症肝病,肝病已经成为一种威胁我国国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为解决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难题,李兰娟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经14年艰苦攻关,将重症肝病诊治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在关键领域获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技术突破。
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
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李兰娟院士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引领我国人工肝发展;同时,李院士团队无私的将李氏人工肝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累计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李院士团队率先建立了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为肝衰竭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和方法;在国际领域也率先利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肝内移植成功治疗急性肝衰竭猪,开辟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新途径。人工肝成果还被纳入2009年APASL(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专家共识》,并在《J Hepatol》等期刊发表,其中9项发明专利转让至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创重症肝病肝移植预后评估与预警体系
李兰娟院士团队和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创造性的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将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创建了重症肝病肝移植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突破,该标准同样适合西方国家。不仅如此,郑树森院士团队将肝移植技术还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为保障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率先跨出国门,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成功开展活体肝移植,开启了印尼肝移植历史成功的大门,获得高度赞誉。中国驻印尼章启月大使高度评价了郑树森院士团队的工作,称其树立了我国器官移植外交的里程碑,极大提升了我国肝移植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同样因为肝移植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2011年郑树森院士被美国UCLA授予“杰出教授”,成为UCLA建校近百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杰出专家。香港外科学院授予郑树森院士荣誉院士头衔,这是该院对国际杰出学者的最高荣誉。香港大学STfan院士也曾高度评价道:“郑树森院士团队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开创了肝病治疗新途径,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ILTS前主席JohnJ.Fung教授评价:郑树森院士肝移植团队取得了只有世界上少数肝移植中心才有的成就。
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
李兰娟院士团队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首次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变化与重症肝病发病密切相关,对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价值;研究还发现19种肠道微生物代谢标志物,对肝硬化和肝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在微生态学领域,李兰娟院士创建了纳米抗菌肽内源性感染和微生态干预防止重症肝病的新策略,论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并入选“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担任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2012年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和2013年第4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主席,引领国际肝病微生态学发展。
突破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首次阐明骨桥蛋白调节NKT细胞至肝损伤机制,可作为肝炎治疗新靶点,为临床重症肝病预警预测、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发现HBV感染者T细胞应答及调控新机制,揭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Oct4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肿瘤早期诊断具有突破性意义,并受 邀 在《Nature Reviews Canner》撰写RON相关综述。
在一系列创新和突破的背后,李兰娟院士所率领的项目小组成绩斐然: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76篇,总影响因子(IF):883,他引1390次;获发明专利18项;主编《传染病学》、《外科学》教材和《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肝脏移植》等专著10余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培养硕士176名、博士110名、博士后15名;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称号,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相关学科发展,保障人民健康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