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有机废水TOC与COD相关性研究
2014-06-09程家运刘成刚李红艳任艳芬
于 东,程家运,刘成刚,李红艳,任艳芬
(1.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研究院,吉林 吉林 132021;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 吉林 132021)
苯乙烯单体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苯乙烯、ABS树脂、丁苯橡胶、不饱和树脂等产品的生产。此外,还可用于制药、染料或制取农药乳化剂及选矿剂等,用途十分广泛。苯乙烯装置越建越多,产生了大量苯乙烯生产废水,作者就苯乙烯生产废水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关系进行了讨论。
COD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是衡量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1]。同时部分还原性无机物也影响了COD的测定,使测定结果偏高。TOC指溶解或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含碳量(以质量浓度表示),是以含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它能较全面的反映出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在COD实际测定中,只能将水中部分有机物氧化,加热回流步骤使测定时间较长,而且使用了硫酸银、硫酸汞等试剂,监测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2]。TOC测定一般采用燃烧法,能将水中有机物全部氧化,方法简便,精密度和准确度相对较高[3]。理论上,TOC和COD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5],国内外也利用这点通过对TOC的监测,进而通过相关性转换成COD,实现在线监测。同一类水质越稳定,二者相关性越好。苯乙烯生产废水污染大,但成分固定,如果能在二者中找到线性相关关系,则可在一定范围内用TOC分析取代传统的COD分析,使分析更加简便,快捷,准确[6]。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邻苯二甲酸氢钾、碳酸氢钠、碳酸钠:试药特级,NACALAI TESQUEINC KYDTO;盐酸: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一厂;磷酸:分析纯,沈阳新兴化学试剂厂;超纯水:自制。
TOC-V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
1.2 实验方法
COD检测用GB11914—89中的重铬酸钾法,TOC检测用HJ501—2009中的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测定结果
实验以苯乙烯生产废水为对象,对装置及污水处理设施当天排放的废水取样分析,共采14 次。水样中的COD和TOC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水样中TOC和COD
2.2 COD与TOC的变化关系
通过一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水样COD与TOC的比值变化范围2.85~3.39,由于该生产废水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可生化性较强,因此,COD与TOC比值非常接近,具体见图1。
样品号图1 COD与TOC的变化关系
由图1 可以看出,TOC和COD 2条线型的起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变化规律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故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做相关性研究[5]。
2.3 相关性研究
对测定的TOC和COD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TOC和COD的线性关系图,由此得出y=2.995 6x+9.249 6,相关系数r=0.997 1,可见COD值与TOC值相关性良好,具体见图2。
TOC/(mg·L-1)图2 TOC和COD的线性回归方程
2.4 精密度实验
对苯乙烯生产废水中的TOC与COD进行6 次平行样分析,根据TOC值,通过TOC与COD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COD值,进行精密度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精密度实验
由表2 计算结果可知,TOC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好于COD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把TOC值代入y=2.995 6x+9.249 6线性回归方程,COD计算平均值与COD测试平均值非常接近,并且相对误差小。
2.5 准确度实验
为了验证TOC测定的准确性,对苯乙烯实际生产废水进行了加标回收率实验,加入TOC为42.0 mg/L,结果见表3。
表3 准确度实验
通过加标回收率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平均回收率为96%,整体回收率90%~106%,结果比较满意,符合环境监测定量分析的要求,方法准确度完全可以接受。
3 结 论
实验结果表明苯乙烯废水中TOC与COD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苯乙烯生产废水中TOC值的测定,方法更快速、简便,准确,精密度高,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式可直接推算出COD值,从而在苯乙烯生产有机废水的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定TOC值来快速推算出COD值,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值,作为国标方法,在测定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硫酸汞、硫酸银、和重铬酸钾,样品测定过程时间长,而且测定后产生了含有汞和银的含铬废水,必须经过相应的处理才能够排放,又将产生二次环境污染;TOC的测定方法消耗试剂少,分析时间短,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采用分析TOC方法代替测定COD的方法,更有实际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11-213.
[2] 胡利芳,李雪英,孙省利,等. 深圳湾COD与TOC分布特征及相关性[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2):221-224.
[3] 杨璐,杜益敏,顾 超. 宜兴地区7月份地表水TOC与COD相关性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 (5):41-43.
[4] 徐运,蒋蕾蕾,许丹丹.造纸废水中TOC和COD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4):916-917.
[5] 林桦一,李娟,矫志超,等.酵母废水TOC与COD相关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32-34.
[6] 刘尚超,薛改凤,周敬宣,等.焦化生化外排水COD与TOC相关性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3,33(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