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以江苏常州为例

2014-06-09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创新型

薛 艳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
——以江苏常州为例

薛 艳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创新型城市评价是通过评价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进而评价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在解析创新型城市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统计数据为基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创新型水平的情况。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标准相比,国内城市还需要培育壮大创新的主体,培养集聚创新人才,打造更高的创新平台,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和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其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环节。而城市是国家的组成细胞,城市的创新规模逐渐扩大时,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关联性也会逐渐变强。然而,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怎样,创新建设的进程如何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评价来回答。因此,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评价,对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常州作为国家级创新型建设的试点城市,自2010年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本文以常州市为例,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并以时序和截面为对比基础,对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创新活动的评价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科技指标,当时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研究与开发(R&D)支出作为衡量科技活动的指标。20世纪90年代,OECD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评价指标,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洛桑报告》,以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国内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创新的内涵和要素,以及城市创新两个方面展开。杨华峰[1]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局角度提出了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王仁祥[2]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出发,根据层次分析评价的原理选取了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29个指标进行研究;潘艳平[3]提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品牌五方面构成;李琬[4]等人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从17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周纳[5]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绩效5个方面,设计了50个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的指标;柳瑞禹[6]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的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朱孔来[7]从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提取了3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吴价宝[8]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角度,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的31个指标。此外,深圳、北京、上海、厦门、宁波、济南、贵阳、北大战略研究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指标体系有很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基础。但是,从不同角度构建的评价指标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在各个不同的城市之间进行综合创新水平的比较。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与评价的核心是对被评城市的长期创新发展进行连续的监测,探索其创新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的核心是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选择,评价的前提是能否获得有效的统计资料,评价的关键是能否连续地进行评价。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解析及评价方法选择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解析

2010年4月,科技部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该通知中,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也为全国各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工作指明了统一的方向。本文在对江苏省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时,使用的就是该指标体系。但由于具体到市级区域,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对其进行合理替代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部给出的某些指标是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出现的,不能直接应用于定量评价,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化量化的问题。

1.指标解析

本文以科技部为基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9],共设立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由于篇幅原因,与科技部相同的指标部分略去),考虑到一级指标中科技惠民中的二级指标公众基本科学素养,以及一级指标创新环境中的二级指标科技进步法落实情况、激励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其他本地特色及有创造性的创新政策措施情况等是定性指标,无法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特地设立了部分可量化的三级指标,以便进行数量表征。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可从科普经费支出总额、科普人员数量及构成、科普图书出版数量三个方面来衡量。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科普经费支出越多,科普人员数量越大,科普图书出版越多,越有利于当地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培育。

2.主要指标的解释

(1)创新投入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的是让常州最终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因此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该部分主要是用四个指标反映,即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其中,前面两个指标计算中,由于就业人员的统计口径比较复杂,而且在《常州统计年鉴》中也无统计,因此,用从业人员(万人)来进行替代。后两个指标主要是反映科技投入的强度和地区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

(2)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一方面的创新,而要全盘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活力和源泉。该部分主要用四个指标表示,即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重、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该部分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及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

(3)成果转化

创新投入的质量和效率主要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表现出来。在成果转化这个部分主要用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额、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百万人口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数量四个指标进行表示。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科技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能力,重点体现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高低。

(4)高新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创新实力。这部分主要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产值的比重、本年度污染物变化率、万元GDP综合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五个指标进行反映,体现了高技术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城市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的高低。

(5)科技惠民

科技惠民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实际效果。该部分用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四个部分的指标反映。公众素养是一个定性指标,反映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公众的科技素养,在这里用人均科普经费支出总额、每万人中科普人员数量及构成和每万人科普图书出版量这三个指标进行反映。

(6)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建设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科技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该部分主要用四个定性指标进行反映。

①《科技进步法》落实情况

《科技进步法》是一部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是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准则,也是制订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而它的落实情况主要表现为地方科技法规不断完善及科技进步条理实施成效这两个方面。因此,这个定性指标的描述和说明可以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数量、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数量和市厅级科技进步奖数量这三个指标进行反映。

②激励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

自主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主要可以用全年享受所得税优惠额、科技企业孵化器个数及外资研发机构数量三个指标代表。

③对外开放和国内科技合作情况

对外开放可以用进出口总额/GDP来代表,表示该区域的外贸依存度;国内科技合作情况可以采用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外资企业数量以及新批项目的个数这三个指标代表,反映科技合作和科技发展的情况。

④其他本地有特色、有创造性的创新政策措施情况

2006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常州市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及“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这些特色用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情况(人才的引进总量及专项资金数量)和两站三中心数量(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与工程研究中心)等指标代表。

(二)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对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有一个连续、动态的了解,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本文分别以2009年全国和常州统计数据为基期展开研究,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常州市2010、2011年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2009年为100)来衡量其建设成果。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或者是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创新环境6个一级指标综合指数。式(2)中,为具体的评价指标指数,为第年的指标值,为一级指标或二级指标的权重,为固定结构权数,代表综合指数的权重。

(三)权重的确定

确定权数的方法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经反复试算,最终确定选用离散系数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各指标实际包含的信息量大小,而且与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水平也比较符合。该方法的步骤是:(1)对各二级指标采用离散系数法确定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2)用各二级指标乘上各自的权重来计算一级指标综合值的大小;(3)根据各一级指标的综合值,确定一级指标权重的大小。权重的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以常州2009年数据为基期)

根据权重计算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常州市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计算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技术的实施和转化,在六个一级指标中,成果转化所占的权重是最大的,说明该部分的指标直接影响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

三、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

在确定各级指标指数的时候,按照如下步骤:先由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测算出二级指标指数;再由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测算出一级指标指数;然后再通过一级指标指数及其权重,计算出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为了对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有一个全面动态的把握,分别以常州2009年为基期和以全国2009年为基期进行考察。计算出常州市2010、2011年度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如表1,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2009年常州数据为基期,2011年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为233.81%,比2010年上升了85.92%。六项一级指标的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增幅大小顺序依次为:成果转化指数、企业创新指数、创新投入指数、高新产业指数、科技惠民指数、创新环境指数。

表2 常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以全国2009年数据为基期)

表2表明,以全国2009年数据为基期,2011年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为263.48%,比2010年上升了94.96%。六项一级指标的增长也均为正,增幅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成果转化指数、企业创新指数、高新产业指数、创新投入指数、科技惠民指数、创新环境指数。

根据表1和表2计算结果可以得出,2011年虽然国际市场环境复杂,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但是相比2010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常州和全国2009年的对比基期下,6个一级指标中,都是成果转化指数增长的程度最大,与2010年比分别增长了253.73%和197.55%;其次是企业创新指数,2011年常州市加快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与2010年比分别增长了77.68%和82.52%。综上所述,2011年常州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六个指数都呈现出增长和上升的趋势。尤其与2010年相比,企业创新指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增幅超过了50%,说明常州市强化支持优势企业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

四、结论及建议

从纵向来看,以常州2009年数据为基期,测算出2011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为233.81%,比2010年上升了85.92%。6个一级指标中,成果转化指数上升最多,上升了253.73%;其次是企业创新指数,上升77.68%。

从横向来看,以全国2009年数据为对比基期,常州2010、2011年度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指数分别为168.52%和263.48%,这表明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期,增长得更为迅速。6个一级指标中,成果转化指数上升上升197.55%,企业创新指数增幅为82.52%,与纵向的结论是一致的。

综上,常州创新型城市起步相对较高,尤其是成果转化、企业创新两个方面,与全国2009年为基期的数据相比,优势明显;常州已经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氛围和土壤,创新环境不断改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断提高。但是,与目前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度量标准:技术对外依存度不超过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超过70%,R&D投入占GDP总量超过3%,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4%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针对常州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育壮大创新的主体

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首先要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落实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高端装备上的投入,提高在研发、中试、放大和市场开拓上的投入。其次是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快速培养一批领军型创新企业。第三是项目带动,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新成果,针对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遴选实施重大创新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加快联动,推进重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

(二)培养集聚创新人才

自2006年以来,常州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而目前的重点是要积极推进企业科研人才集聚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用人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应用人才,引导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建设[10]。

(三)打造更高的创新平台

常州市重点建设的三类平台分别是企业研发平台、创业平台和常州科教城。科教城正在逐步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在聚变和裂变中产生巨大能量。今后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把创业、招商、特色产业培育、研发、技术中介、融资、法律、国际合作等配套的现代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理念的创新、功能的集成、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结合,做到集中、集聚、集约。

(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抓住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机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创意、光伏、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八大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一核八园”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创新要素的汇集区、创新主体的活跃区、创新机制的先行区、创新氛围的示范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

(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支撑。其中,创新环境是吸引创新型人才和资金的基础,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灵魂所在。因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创新环境的建设,进行长期投资,做好发展导向[11],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智力、管理等软要素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清晰城市的产业定位,研究常州的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制定出差别化发展的引导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清晰城市创新的路径,重点把国际上顶级的、知名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引进来,优化创新的环境。

[1]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6):68—70.

[2]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1):69—73.

[3]潘艳平,潘雄锋.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7):5051.

[4]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4—57.

[5]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9):21—22.

[6]柳瑞禹,邱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29—31.

[7]朱孔来,张莹,王艳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17市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2(4):22—26.

[8]吴价宝,张勤虎.创新型城市动态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3):113—120.

[9]科技部.科技部印发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0-04-17)[2014-01-11]http://www. gov.cn/gzdt/2010-04/17/content_1584432.htm

[10]李群,李霄,丁跃进.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7—40.

[11]应可福,顾水彬.基于广义区域创新理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运用的研究——江苏创新型省份二分建设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12):1—6.

[12]韩承敏,戈晓文,王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为视点[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64—67.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Changzhou City

XUE Yan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The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assesses the realization level of innovative citie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level.Based on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and the statistics of innovative c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ities to find out the cities’innovative levels and situations.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standards,Chinese cities need to nurture and strengthen innovation bodies,gather innovative talents,build higher-level platforms,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arks and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ve city;evaluation index;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290

A

2095—042X(2014)04-0064-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4.014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4-03-16

薛艳(1982—),女,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统计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KYY11075)。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创新型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