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共享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2014-06-09岳国庆彭少杰沈晓璐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搜索引擎科研人员学术

岳国庆,彭少杰,沈晓璐

(1.安徽三联学院 计算机系,安徽 合肥230601;2.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230601;3.池州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池州247000)

知识共享[1]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知识共享是在反版权的浪潮中产生的,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得到了主流科研网站的认可和应用,科学网2007年开通了博客频道,目前已成为了国内著名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平台。中国知网的学术搜索引擎Cnki Scholar也收录了汉斯(Hans)等国际开源中文学术期刊。

目前科研领域的知识共享形式多样化,传统的科研知识共享平台主要有学术会议和科研团队。开放存取、科研数据共享、科研社交网站、学术搜索引擎、科研博客、维基百科等新形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其中开放存取已成为科研知识共享的主要形式,例如,世界三大顶级期刊都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存取期刊,《自然》(Nature)于2010年推出了开放存取在线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tific Reports》,《细胞》(Cell)推出了《Cell Reports》,《科学》2015年也即将推出开放存取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通过Google学术搜索和CNKI的学术趋势检索,搜索关键词:“知识共享”或“科研知识共享”,搜索结果显示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开放存取、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三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在Internet环境下科研知识共享的四种应用模式:开放存取、学术搜索引擎、科研社交网站、期刊评价,有助于扩大科研人员获取科研知识的信息源,高效获取最新的学术资源,提高学术资源的扩散,减少科研信息的获取成本。

1 科研知识共享的四种应用模式

科研知识共享的四种应用模式的技术实现模型如图1。

图1 科研知识共享实现的技术路线图

1.1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让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自由传播的运动。它可以让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

开放存取目前主要有OA期刊和OA知识库两种实现途径。OA期刊仍坚持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原则,但所有文章均能免费获取全文。例如国内教育部创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作为国内首家OA知识库,利用前沿IT技术,打破传统出版模式对科研成果分享的桎梏,首创“先发后审”机制,加快发表周期,子刊物《中国科技论文》已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美国CA、美国CSA等多家权威性期刊数据库收录。

著名的开放获取期刊PLOS,由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于2003年创建,创始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瓦慕斯(Harold Varmus)等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使全球的科学文献成为可以免费获取的公共资源。其中PLoS Biology[2]在生物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2012年影响因子达到12.7,月刊PLOS ONE创刊于2006年,目前已被SCI收录。

2003年至今,开放获取期刊增长速度极快,已经出现了很多高质量、高引用的刊物。最常见的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是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OAI的开放存取机制

1.2 学术搜索引擎

学术搜索引擎指专门用来搜索学术资源的搜索引擎。以前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开发的学术搜索只能搜索传统的学术期刊论文,现在的学术搜索引擎可以搜索来自学术出版商、专业性协会、开放存取、各高校的经同行评论的文章、论文、专著。以国外知名的Google学术搜索和微软学术搜索,进行对比分析。

Google学术搜索于2004年11月推出,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学术资源,Google排名技术会考虑到每篇文章的完整文本、作者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频率,可帮助科研人员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确定相关性最强的研究。Google学术搜索按照相关性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最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会显示在搜索结果的最前面,技术实现机制见图3。

图3 Google学术搜索实现机制

Google在2012年4月推出新功能——Google学术统计指标,发布了从2007年4月1日至今包括中文在内9种语言期刊H指数前100的排名[3]。用户可以搜索期刊标题,获取期刊 H指数。在Google学术统计指标主页的搜索框中输入:西安邮电学院学报,可以获知目前其H5指数为9,H5中位数为13。

Google学术搜索其搜索的范围涵盖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高质量学术研究资料,目前已支持包括中文、英文在内的12种语言。利用其高级搜索,对作者、出版机构、出版时间、文献类型等进行限定,可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谷歌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开放存取filetype:pdf”,搜索结果85 300篇开放存取方面的PDF文献,可以直接下载全文,见图4。

毋庸置疑,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已经树立了在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并得到从用户、工程商到厂商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以IP监控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市场战略的今天,很多硬件生产厂商纷纷开始重视平台软件产品的配套,或合作或自研,以提高前后端产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微软学术搜索[4](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免费学术搜索引擎。它使用对象级别的信息查询方式,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一个学术领域内的顶尖科学家、会议和期刊;获得一个学术兴趣圈兴起与发展的详细信息;使用户准确找到感兴趣的学术论文;发现某个领域经典、热点的学术论文和正在崛起的学术新星,见图5。

图4 Google学术搜索结果界面

图5 微软学术搜索主页

1.3 科研社交网站

广义的科研社交网络概念,指科研人员能够通过建立个人网页、浏览联系人列表来支持同行交流的社交网络服务及工具。

以ResearchGate为代表的学术型社交平台[5]大受欢迎。2008年5月上线至今,该平台目前汇聚了3 000万篇科学文献,1亿篇文摘,吸引了300万科学家加入。在这里可以浏览任何人的研究兴趣、科研成果,并向他们索要原文。

ResearchGate针对科学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研究分享平台。研究人员不但可以注册该网站免费分享全球各个领域尖端科学专家学者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而且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迅速扩大整个研究领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关注。此网站提供的功能包括文件共享、微博通讯、科研理性论坛、建立和加入科学小组等,科研人员可使用文件共享功能分享已经出版的论文。此外,Research-Gate还为用户提供搜索论文的语义检索引擎SASE。平台索引含有八大数据库的登记,包括Pubmed、Citeseer、Arxiv等。

1.4 期刊点评

“众包”概念[6]是由美国《连线》杂志的记者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年6月提出的,其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期刊点评通过众包的方式,以真实的经历表达对期刊的评价,和传统的期刊评价标准相结合,更好地了解期刊的真实现况。

小木虫论坛作为国内第一人气科研论坛,聚集了主要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博硕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7]。基于其巨大的用户量,小木虫论坛开发了中文期刊点评、SCI期刊点评两个频道。不仅包含了各种学术期刊的基本信息、期刊级别、影响因子,还通过众包的方式,让用户在具体某个期刊在期刊质量、评审环节、出版时长、出版费用方面进行点评,有利于发表论文者更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期刊。

2 知识共享在科研领域应用的对策

科研知识共享在Internet环境下已得到了初步应用,为了使知识共享在科研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可以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手段三方面分析知识共享的障碍及采取必要的对策,促进科研知识共享的普及应用[8]。

2.1 知识共享的障碍

知识共享的客体是科研知识,主要障碍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隐性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演示或领悟,由于隐性知识是个人拥有的,难于整理和保存,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科研知识共享的手段主要指科研工作中利用的技术和知识交流平台,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习惯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传统的网络学术数据库检索相关课题,不习惯使用博客、维基等 Web2.0技术获取科研知识。知识交流平台缺乏,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机构的科研任务,忙于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很少通过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进行交流。

2.2 知识共享在科研领域应用的对策

科研人员应该具有合作意识,积极通过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科研团队人员的交流,通过研讨会、经验交流会、QQ群等形式彼此分享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自己的科研视野。

对于隐性知识,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类比、隐喻、倾听和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利用博客或PPT演示等方式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和科研经验。

科研知识共享的应用也需要IT技术的支持,科研人员主动使用博客、维基、社交网站等新的技术手段[9],例如使用科学网博客、wikipedia进行科研知识共享和交流,特别是科研成果的共享形式,从传统期刊论文扩大到开放存取和科研数据共享,通过自己的科研博客和科研社交网站提高网络科研影响力。

3 结束语

知识共享改变了传统的科研信息单向传播模式(收费、滞后):科研人员→学术出版机构→科研人员;利用Web2.0实现网络下新的科研信息双向传播模式(免费、实时):科研人员↔Web2.0平台↔科研人员。

开放存取加速了学术资源的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布科研成果的平台,减少了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的滞后性。学术搜索引擎作为新的检索工具,为科研提供了获取学术资源的新途经,整合了传统学术文献和网络学术资源,把最关联的信息检索出来,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首选检索工具。科研社交网站扩大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得不同科研领域,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科研人员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科研工作的合作,学术资源共享。期刊评价打破了传统期刊的评价机制,利用众包的思想,让科研人员参与评价所有类型的期刊(传统纸介型和OA期刊),有利于选择最佳的学术成果发布渠道。科研知识共享,使得学术资源公众化,既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机构垄断的格局,又扩大了科研人员信息交流的渠道。

[1]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15.

[2]吴卓晶,刘君,王应宽.Nature,Science及 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5(1):44-48.

[3]杨毓丽,陈陶.Google Scholar Metrics中文期刊 H 指数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4):68-72.

[4]周津慧,王衍喜,王永吉,等.基于领域专家学科知识链的文献资源组织与导航[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1,2(1):33-42.

[5]王大鹏.开启科学的过程[J].世界科学,2012(8):19-29.

[6]谭婷婷,蔡淑琴,胡慕海.众包国外研究现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33(2):263-266.

[7]王健.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16.

[8]姜文.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200-203.

[9]张健,岳国庆.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模式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3):235-236.

猜你喜欢

搜索引擎科研人员学术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网络搜索引擎亟待规范
基于Nutch的医疗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Lucene搜索引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