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

2014-06-09文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作风常态权力

文薛 梅

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

文薛 梅

十八大以来中央集中整治“四风”取得重要成果,如何防止反弹,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几次集中教育活动过后,都出现一些问题死灰复燃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干部思想的问题,也有从严治党方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更有滋生这些不正之风的土壤长期存在、很难消除的问题。如何破解“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一难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解决的方向是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即:使已经取得的成效得以巩固,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逐渐形成。

1.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把“底线教育”与“高线教育”相结合,促使违规行为从“不敢”向“不想”迈进

所谓“底线教育”,主要是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懂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长期以来不少党员干部对规则毫无敬畏之感,钻制度的空子成为常态。现在情况有了明显改变,官员心中有了畏惧意识,请客吃饭成了官场禁忌,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对公款吃喝毫不留情、绝不手软的惩戒。不过也必须承认,这种教育效果主要是靠外部压力维持的,一旦外部压力减轻或消失,人的内心防线很容易失守。

“高线教育”,指的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党的性质和使命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引领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底线教育”可以使党员干部做到“不敢贪”,“高线教育”可以使党员干部做到“不想贪”。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就是要把“底线教育”与“高线教育”相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与干部德的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引导干部“见不贤而内自省”,筑牢拒腐防变的精神堤坝。

2.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建设,减少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发生的机会和土壤

“四风”屡禁不绝,“总病根”一是在于我们现行的权力结构——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二是以往的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够彻底,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有滋生蔓延的余地。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高举改革大旗,改革措施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党建诸多领域,直指“四风”滋生的土壤。

例如,通过合理分解、科学配置权力,解决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制约监督,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超载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这意味着下一步要按照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的原则,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高风险部门和岗位的权力进行限制,压缩和规范各种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降低权力失控的风险。尽管这些举措的实施与见效还需要时间,但仍然让人们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充满期待。

又如,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腐败发生的概率。行政审批面宽且项目繁多,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产生的一个“怪胎”,很多领导干部就是在这一“怪胎”面前倒下的。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头等大事,最主要的举措就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给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今年“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含金量高、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压缩权力配置资源的空间,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释放的不仅是市场的活力,也是党和政府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智慧与勇气。

3.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以往改进作风,中央发过不少文件,采取过不少措施,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没有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没有经常抓、长期抓。“八项规定”颁布以来,纠风效果明显,主要是认真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盯住具体问题反复抓,以解决具体问题的示范效应带动作风整体转变。

例如,抓节庆日公款送礼。2013年以来中纪委是“逢节必令”,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节日监督,对违规违纪者坚持露头就打,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2013年中秋节前一个月中纪委就提前预警,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公款送月饼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今年还在盛夏之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就分别发表文章,发出预警信号。中秋节前夕中央纪委负责同志再次强调,要紧紧盯住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用公款大吃大喝、安排私人宴请,突击花钱和滥发奖金、实物等容易发生的问题,并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列入反“四风”查处范围。

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常、抓细、抓长”的要求,从具体问题入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一年一年地抓下去,坚持五年、十年,它就不仅仅是一种要求、制度,而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改进——反弹——再改进——再反弹”的怪圈才有望真正突破。

4.构建作风建设新常态,必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的正能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有纪检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专门机构的监督,但实践表明,仅靠专门机构的监督远远不够,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以其广泛性和及时性,可以弥补专门监督机构在时空覆盖上的不足。“现在人人都有手机”,网上汇集了千万双“雪亮的眼睛”,不正之风和贪官最怕曝光。群众的网络举报,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手段的曝光,对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央对此也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的正能量”。

一方面,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让群众实施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以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切实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今年2月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继而一些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但是可以减少很多暗箱操作的空间。

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和各种媒体监督的引导和规范。当前,网络曝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不正之风的首选,但是,网络监督也存在情绪化、信息失真甚至谣言诬陷等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兴利除弊,加强引导和规范。对于蓄意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于网络曝光中基本事实存在但信息不够准确的,应该给予宽容;党政有关部门、专门监督机关应在第一时间对敏感的网络言论作出积极、慎重的回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网络监督法制化。同时,也要大力提倡网民、意见领袖、网络媒体加强自律,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范围内用好话语权。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责编/赵哲)

猜你喜欢

作风常态权力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权力的网络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