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已沦为职业培训的前奏

2014-06-07袁新文

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举前奏高考状元

■袁新文

高考已沦为职业培训的前奏

■袁新文

袁新文,北京,媒体工作者

在很多人心目中,高考是人生转折点,“金榜题名时”是与“洞房花烛夜”相提并论的人间大事。然而,走过三十多年的高考,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完败给早已灰飞烟灭的科举。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来。

首先,今天的高考已经沦为进入职业培训的前奏,跟过去科举的精英选拔显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物。

所谓科举,在古代被称为国家大典,选拔严格,程序井然。这种制度为维护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中状元的大概有200多人。在这200多名状元当中,就有诸如文天祥、张九龄、吕蒙正和袁崇焕这些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王维、杜牧、李商隐和柳公权等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而中国的高考在今天不过是谋求一个饭碗的途径。即便是人人艳羡的所谓“高考状元”,甚至连较好饭碗的候选人资格都不够。有媒体指出,高考恢复后的所谓状元,实际上已经“全军覆没,无一成才”。据《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报导,中教科院的调查结果称,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而有相关机构对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一千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更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

与此同时,高校也正在向职业化转变。今年3月22日“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至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换言之,中国将有近百分之七十的高校转轨为职业教育学校(其实也就是过去的技工学校),其所培养的对象,不再是什么精英,而只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所学,就是为一饭碗尔。

其次,今天的高校毕业生与过去的中举者在社会地位上不能相提并论。科举在隋朝建立之初就是为了选拔官吏。唐太宗又把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要考单纯的一门变成了四门到五门,甚至还有临时增加的一些所谓的针对当时社会情况的考试内容。从此,科举成为选拔精英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也因此,古代文人一旦科举高中,马上成为社会精英。且看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张籍的“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还有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狂喜致病的情景跃然纸上。

而今天的高校毕业生,不要说一般院校,就是最顶尖的北大清华也不会有中举者的狂欢:他们毕业后的一般去向都是出国。据《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通过对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的分析显示,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依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随后才是是韩国与美国的高校。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此同时,普查显示: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换言之,便是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实际上也不过是留美预备学校而已。如此,其毕业生的自豪感怎么可能与科举时代中举者相提并论?当然,这还是中国最顶尖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一般大学毕业,他们甚至连一份保证生存的工作也难以寻找。仅以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健全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13年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截至5月中旬,有38.9%的受访者没找到工作,为近3年最高。

除了这些不同外,今天的高考还有许多地方不如过去的科举考试。比如,科举制度的公平公开的录取原则就胜过今天高考:从唐到清,无论明君昏君,都没有保送的制度,任你是谁,要想取得功德,“自古华山一条道”,彻底杜绝权势子弟的终南捷径;而现在,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某某战线子弟”“奥赛特长生”“运动健将”都有多少多少分可加;又比如科举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科举移民”,无论是“高素质”的首善之地,还是蛮荒鄙野的化外之民,其录取标准完全一样;现代所谓“定向”“预科”“在职”“单考”等名目繁多的批发功名、学位的做法,更是科举制度下匪夷所思的事情。虽然偶尔也有圣恩浩荡赐予某人“同进士”身份,但也只是极个别的,远无法和规模化、制度化的今天相比。从唐朝开始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总计取进士10万,其中过半出自寒门。

过去,当人们将高考比作科举时,有人还不高兴:认为现代的高考怎么能与过去的科举相提并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确不能与科举相比,原因是高考根本就不是精英选拔的科举,而只是就业培训的前奏。有了这种平常心,对待高考就不会那样郑重其事与全力以赴了。

猜你喜欢

中举前奏高考状元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