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及对产品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省为例
2014-06-07肖怡文
陈 忠,肖怡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及对产品出口的影响
——以福建省为例
陈 忠,肖怡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具有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的双重作用,使其俨然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严重影响福建省产品出口,给福建的出口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福建,应积极主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抑制效应;福建出口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关税、配额及许可证为核心的传统贸易壁垒保护体系开始逐步瓦解,而非关税壁垒在各国中特别是发达国家,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贸易壁垒成为主要的保护手段,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因其隐蔽性、合法性、有效性、灵活性及在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中的可行性和不可模仿性,使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在国际市场的保护作用日益突出,它们在各国贸易保护体系占据主要地位。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一度处于失衡状态,各国纷纷采取自我保护的贸易救济措施,防止经济危机影响范围的恶性蔓延和扩张,继而直接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肆虐。虽然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已于2010年开始复苏,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却未见缓和,有些国家反而愈演愈烈。在此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殊性,包括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涉及行业的多元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内容的复杂多变性、形式上的合法性、目的的双重性等特征,使一些国家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进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导致以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为主要手段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愈加成为各国贸易救济、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形式和首选手段。以发展外向型出口经济为主的福建,在国际TBT复苏的形势下,大量出口企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占比较多的中小型出口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有些企业一蹶不振而最终退出市场,这给正在积极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福建带来严峻的挑战。当今国际形势下,如何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难题,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抑制效应,既对保护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安全,营造公平有利的出口环境、促进福建产业更新换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福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深入出口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十二年之际,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以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生命安全、健康安全,保证产品品质,保护国家及区域的基本安全为措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全球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国际贸易中所引起的副作用越来越大,引发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成为出口的第二大“拦路虎”,而我国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 2012年我国有23.9%的出口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685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62.4亿美元;直接损失额占同期出口额的3.34%,比2011年增加了0.07个百分点,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影响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涉及到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产品,其中机电仪器、化矿金属、木材纸张、农产品、纺织品等五大行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每年直接损失额约200亿美元。
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同时也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联接点,独特的区位优势让福建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沿海省市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福建省出口总额978.3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4.8%,由此推算,福建省每年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遇的损失高达9.6亿美元左右,特别是纺织品、机电、烤鳗、茶叶、鞋类等五大产品是福建最易受其冲击的对象,而新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更加隐蔽化、立法化、民间化,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这对高度外向型福建经济构成严重威胁,给福建省出口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贸环境日渐恶化的环境下,福建省政府、行业及企业思考如何积极、正确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迫在眉睫。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标准和条例法规,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及企业,从而扭曲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动态收益。从实施过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在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上采取双重的限制措施,阻碍进口。因而,须从数量抑制效应和价格抑制效应上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控制机制。
(一)数量抑制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过程中,首先会对进口产品的数量进行限制.如图1所示,假设短期内本国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基本不变,D曲线为本国的国内需求曲线,S曲线为本国企业对本国市场的供给曲线,S与D交点是封闭状态下国内市场的价格。当市场开放状态下,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产品供给增加,国内市场价格降低,因此,在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前,国内市场的总体均衡价格为P0,国内市场需求为OB,本国企业对国内市场供给为OA,差额部分AB向国外进口。
当本国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以限制该产品进口时,部分国外产品因满足不了标准或缺少关键技术支持而无法进入本国市场,使进口产品数量下降,国内外市场的供给总量降低,导致本国国内产品价格的上升至P1,而价格上升会使需求下降OE,供给上升至OC,进口产品数量由原来AB减少至CE,由此可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的数量产生了抑制效应,而随着程度越深,标准越多,力度越大,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产生的抑制效应越明显。
图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抑制效应
(二)价格控制机制
但进口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后,出口国为进入进口国市场,不得不改进技术和提升品质,完善产品设计标准和相关行业法规,不仅如此,还需支付相应的检验检疫、质量认证、技术标准及其他名目繁多、灵活多变的额外费用,使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削弱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效应。如图2,AC曲线代表没有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下产品的平均成本线,设置壁垒后,平均成本增加,AC上移至AC+C1。
没有壁垒情况下,假定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价格为P0,出口量为Q1,由于P0>AC,即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则出口商可获得利润为W(W=P0-AC)。当进口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后,出口国商品的单位成本上升,从AC上移至AC+C1,如果在出口量Q1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商要保证不亏损就必须把出口价格提高至P1。但提高价格,会降低商品在进口国的价格竞争力,为较少壁垒价格抑制效应带来的损失,出口商可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将产量由Q1提升Q2,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来赢得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抑制效应和价格抑制效应是相互依存,并非孤立存在,特别是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初期,数量抑制效应先于价格抑制效应出现,而随后,出口商为走出瓶颈,克服壁垒限制,缓解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会加大对产品设计、品质、标准等投入,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检验制度而使成本增加,价格上升,竞争力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终会表现出数量与价格控制的复合效应。
图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格抑制效应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对福建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福建省,是新一轮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占福建出口额80%的轻纺业、机电、农产品等三大产品是受TBT冲击的主要对象。近年来福建省各出口行业频繁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挑战,主要问题有:服装、鞋类等轻纺品原料不符合规定及残留物有毒问题;机电产品遭遇苛刻的商品检验、注册、评估制度问题;蔬菜、茶叶、烤鳗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等。其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烤鳗、茶叶、家禽等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导致农业出口受损严重[1]。而服装、鞋帽、陶瓷、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常被一些国家以不符合技术标准、检验检疫规定或行业法规等理由拒绝进口,给相关外贸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最终以破产告终。在一些受冲击严重的行业中,损失范围甚至波及上游、下游生产环节的企业,不少农民、种植户等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损失惨重。
福建省主要出口行业正遭遇国外灵活多变、复杂繁琐、苛刻无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严重冲击,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省出口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出口难度
发达国家通过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及措施、产品设计及品质要求、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提高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涉及的行业范围,增加我国产品出口难度,使我国产品在出口上受到贸易歧视。例如食用菌,由于食用菌味道鲜美且具有独特的食疗保健作用,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所以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国际市场潜力和需求量大。福建省一直是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大省,2012年福建省食用菌总产量达220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产值超过120亿元,其产值、产量及出口创汇均居中国第一位。但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越来越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使福建省食用菌的种植户及相关产业链受重创,出口量剧减。如2006年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出口到日本的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做出具体规定,设限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标准更加严格,检测项目成本增加。以食用菌中的香菇为例,日本该制度实施后,香菇的检测标准项目由原来的32项增加到272项,整整翻了9倍,加上检验的必要项目,香菇在农残项目检验上高达287项,这些措施让很多种植户、生产加工企业无可奈何,严重阻碍食用菌出口日本。据福建海关统计,作为福建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出口基地——宁德,受日本该制度影响,在2007年第一季度食用菌出口量比2006年同比下降36%,其中对日本出口降幅最大,高达42%。从福建省农产品中食用菌的出口实例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某些行业提出的苛刻条件,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剧减。
(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
其一,生产成本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若同质产品生产规模越大,产品所耗费的成本越低,则在竞争中越有成本优势,这就是规模效应。发达国家所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隐蔽化、合法化、复杂化、多样化,且这些标准通常高于发展中国家要求。福建出口企业想要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入这些国家市场,首先要达到其标准要求。但目前福建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创新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差,要想达到发达国家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业务素养,加强创新意识与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完善产品的品质和设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这就很容易增加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市场价格升高,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其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苛刻条件除了使企业增加生产成本之外,还增加出口企业的检测成本。产品必须要通过进口国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进口手续、严格的产品设计及品质要求、技术法规、苛刻的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重重障碍,才能进入他国市场。福建省出口企业必须按要求进行复杂繁琐的检疫流程,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参与,而较弱的中小企业会适得其反,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结果,费时、费力又增加了出口难度和出口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其三,认证费用昂贵,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产品获得认证,才有机会进入进口国市场。发达国家设置针对性的市场准入条件——要获得国际认证,甚至必须获得贸易对象国颁发的产品认证书才可进入,以电子、机电为例,强制性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就有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多种,因此,产品要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就必须取得该国内认证机构认证,而它们认证费用昂贵,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接受和承受的,昂贵的认证费用直接增加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2]。
(三)出口企业不适应壁垒,制约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
一方面严格的产品设计及品质要求与技术法规、苛刻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及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让很多中国企业不适应,特别是那些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市场局限,缺乏国际化视野的企业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福建出口市场仍然集中于传统的国际市场,如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从统计公报看,2012年福建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全省总出口额的68.50%,其中美国18.30%,日本6.40%、欧盟17.58%、东盟14.52%及中国香港8.52%、台湾地区3.15%。而这些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它们的技术法规严格,技术标准苛刻,合格评定流程繁琐,认证费用昂贵,面对这样的出口贸易对象,作为技术含量较低的福建省出口企业,经常被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拒之门外,无法进入贸易对象国的市场,甚至退出该国市场,严重制约福建企业出口市场的巩固和扩大。
三、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抑制效应的对策建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贸易措施,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而且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合法化、合理化、普及化,决定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较落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严重影响福建省产品出口.很多企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给福建的出口带来严峻的挑战,只有积极采用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福建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对外开放战略,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一)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福建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传统国际市场,如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而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增长速度缓慢。但目前传统国际市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给福建省出口企业设置障碍的主要国家,福建省出口产品在传统市场上频频受挫。在此情形下,福建省应实现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合理调整各市场出口比例,减少在传统市场出口,积极开拓非传统市场,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洲和拉美市场,尤其是对我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福建省应加大出口[3]。
(二)实施“以质取胜”出口战略
若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最有效、最合理、最明智的发展战略就是“以质取胜”。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在角逐激烈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对于出口企业尤为重要。企业本着“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增加技术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减少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加大对高附加值的技术投入,促进传统商品技术化、高新化、自主化。通过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提升产品的市场声誉度等无形资产,从而带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提高,最终把市场竞争的核心由价格转移到质量和品牌的轨道上来。一方面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塑造,推动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贸易和技术相互融合,实现良性循环。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内部原因是其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因素。从企业自身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是当前福建省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是福建省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海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首先,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必须从战略上确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4]。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应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研发应用型技术产品为核心,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为突破口,集中产学研优势资源,借助大学研究基地、社会研究所等研发中心的科研力量及资源,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技术成果市场化的循环。最后,政府倡导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若失去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一定收效甚微。具体来说,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如加大政府在科技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和贷款等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自主创新相关制度,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四)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福建省应加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国际贸易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储备,疏通部门和部门之间,及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其一,政府应尽快建立国际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数据库和专业化预警信息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和行业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发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主要提供WTO相关规定、知识及各国已经颁布的和最新颁布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信息,特别是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EOI中心的资源优势,定期整理并发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研究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中国克服壁垒的积极应对措施[5]。其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部门,组织专家特别是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权威研究的学者,解答企业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问题,指导企业正确应对,帮助企业制定TBT防御的应急措施。
(五)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在应对和处理技术创新贸易壁垒诉讼和商业纠纷过程中,虽然政府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是企业坚实的后盾,但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要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作为连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能及时收集国外政府层面在TBT的最新动态和举措,从而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其次,加快人才培养和业务知识的普及,充实行业协会及商会的知识储备,提高防御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第三,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组织不仅要承担起保护企业,引导企业积极正确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风险,而且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在政府引导帮助下,集中资源,建立申诉、立案、调查、论证、采取措施等手段的快速反应机制,使行业协会职能更好的履行和实现[6]。最后,建议和鼓励有关商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加ITCB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对话,使我国企业进一步了解国外TBT的发展现状,也促进国外有关部门更多了解中国企业的面临的实际困难。
(六)统一技术标准,加快出口产品国际认证
目前发达国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认证规则和制度,而且都属于强制性认证,这意味着若没有通过贸易对象国认证机构认证,将失去进入对象国国内市场的机会。因此,实施统一技术标准已迫在眉睫,不仅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企业自我提升和优化的重要机遇。首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福建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特别是传统出口市场的强制性国际认证和评定标准,是使其产品尽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其次,引导企业加强自身标准化工作,结束水平低、杂乱无章的技术标准体系,构建水平高、科学化、合理化的技术标准化体系,不仅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而且加快企业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步伐;再次,要帮助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标准和质检体系,督促企业,及时淘汰低附加值产品,加强企业自律机制,防止企业偷工减料等妨碍市场秩序行为,确保福建省出口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1]江凌,陈玛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49-155.
[2]张杰.山东半岛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13-14.
[3]庄佩芬,杨江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来自福建茶叶出口企业的数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7-40.
[4]张庆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7-40.
[5]林善炜.自主创新.福建企业跨越技木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J].亚太经济,2007(6):73-75.
[6]林善炜.福建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9):11-14.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ts Inhibition Effect Impact on the Eexport of Fujian Province
CHEN Zhong,XIAO Yi-wen
(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School of Economics, Fuzhou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Fuzhou,Fujian 350202,China)
As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have a dual function of quantity control and price control,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post-crisis era makes it a major means of trade protection.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have th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export of Fujian products,bringing about severe challenges.Given priority to develop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y,Fujian should positively respond to and actively cope with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inhibition effect;export-oriented economy of Fujian
F752.02
A
1672-934X(2014)02-0085-06
2014-01-25
福建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及其对福建出口的影响”(JA10124S);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213762017)
陈 忠(1967-),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贸易、农村经济研究。肖怡文(1988-),女,福建三明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经济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