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
2014-06-07杨乙荣
杨乙荣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冠状动脉血供减少以及中断,使心肌细胞发生严重、急性的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心肌坏死,是内科常见的一种危急症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1-2]。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观察,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在本院就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住院且都符合WHO诊断标准,并都伴着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3]。房性心律失常49例,室性心律失常83例,窦性心动过缓13例,房室传导阻滞27例;梗死部位为前壁13例,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16例,下壁23例,下壁+后壁13例。将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循证护理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0~83岁,平均(57.2±6.4)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0~79岁,平均(56.3±6.5)岁。两组患者身高、体重、文化背景、性别、年龄及病变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包括常规的休息、饮食、活动、监护、药物、吸氧、24 h心电监护、严防并发症和休克的发生等常规护理[4]。
对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48 h病情没有发生恶化及生命体征平稳时,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严密观察病情 因为心律失常经常发生于心肌梗死起病1~2周内(一般都是在24 h之内)的凌晨5点和中午12点之间,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24 h内的情绪变化和生命体征,加强凌晨5点和中午12点之间的巡视,加强上午班、大夜班的专业护理人员,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详细记录,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体位等的变化,能熟练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及抢救程序,当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头昏晕厥、乏力等心源性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先兆时,要及时抢救[5]。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入院后要置于CCU病房内留专人护理并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准备好各种仪器、药品等,除颤仪要持续处于备用待机状态[6]。
1.2.2 心理护理 患者的情绪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忽视是传统护理模式的大空白。患者对心肌梗死非常容易产生忧虑、恐惧、紧张甚至濒死感等负面心理情绪,良好的心理疏导、安慰及疾病宣教等对缓解不良情绪有着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护理及配合治疗[7]。护理人员不要在工作中使用刺激患者的语句及表现出低落、急躁的情绪,不要产生过大的噪音,工作要有条不紊,患者有需求时要及时回应[8]。医生抢救时护理人员要配合做好家属的防护和安慰工作,重视、关心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减少不良刺激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9]。
1.2.3 给药方式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常规给药方式缺点及时相分布特征,使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及理解,要改变常规的给药方式。每天早晨5点服用一次的药物,每天早晨5点和下午14点服用两次的药物,每天早晨5点、上午11点和晚上20点服用三次的药物,随时监测患者在用药前后和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看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判断服用药物的临床疗效[10-11]。
1.2.4 抑制诱发因素 要确保病房及周围环境舒适、安静,温湿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适宜心脏疾病患者的修养,减少家属的探视,减少人流量。评估患者胸痛的情况,针对情况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缓解痛苦,提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尿潴留及便秘等失调现象[12]。
1.2.5 护理后的康复锻炼 在医护人员的监护及指导下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的身体疾病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训练中如果发现胸闷、气短、心率增加到超过每分钟110次、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上升大于等于0.2 mV或下降大于等于0.1 mV等异常时要继续卧床和停止活动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卧床和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知识达标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平均卧床和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平均卧床和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比较(s)
平均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45)5.14±0.66 17.28±2.09 6912.81±641.25观察组(n=45)2.98±0.76 11.08±1.05 5175.85±613.40 t值 7.15 13.97 16.13 P值 <0.05 <0.01 <0.01组别 平均卧床时间(d)平均住院时间(d)
表3 两组患者满意程度的比较 例(%)
表4 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心肌持久、严重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常常伴随着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发生率高达75%。目前虽然随着临床上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是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后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以心律失常最多。据目前统计,发生率可高达75%左右[13]。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可发生休克、室颤,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其中常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虽然心律失常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但是具有很高的复发性,临床上常常通过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干预的影响而减少其复发率[14]。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在现代护理领域中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循证医学影响下产生的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它是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有计划结合于患者愿望和临床经验而获得的依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对推动护理科研发展、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5]。它提供的依据是患者意见、专家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循证护理强调“以实际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其核心是在护理过程中将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及患者需求有效的结合获得证据,提出正确的护理决策,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使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前提下发挥最大的价值。随着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已经逐步被应用于护理的各个领域中。
本文针对本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措施,对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方面、心功能改善情况、康复时间缩短情况及患者满意程度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杜剑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9(12):4-6.
[2]鲁登桃.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研究[J]. 中外医疗,2012,35(24):163-164.
[3]黄屹.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353-354.
[4]边旭娜,于晓霞.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06,12(23):2230-2231.
[5]胡静,胡晓娟.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152.
[6]杨红秀,宋小琴.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09,20(1):247-249.
[7]李群笑,何洁兰,罗英,等.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657-658.
[8]刘香菊. 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猝死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29-30.
[9]张海波.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283.
[10]陈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应用循证护理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107-108.
[11]赵红. 急救与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10,27(24):147-148.
[12]孙静.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J]. 吉林医学,2012,33(24):5355.
[13]孙茂莲.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97-198.
[14]陈敏雄.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30-331.
[15]方小娟. 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8(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