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上的几项科技“第一”
2014-06-06安利
安利
4年一次的足球盛宴正在巴西上演。现代的足球,不仅是球队的战术素养、意志品格的较量,更是科技含量的比拼。从球衣到球鞋,再到脚下的足球,无不被高科技材料武装了起来;天上的卫星和各个位置的摄像转播系统,将球场的每一个角落事无巨细地展现在万里之外的观众眼前;裁判的“法眼”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明察秋毫……对于本届世界杯来说,更是把高科技的运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门线技术
2014年巴西世界杯将是首次启用门线技术的一届世界杯,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协助裁判判断球是否越过球门线,这无疑是世界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门线技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由英国研发的“鹰眼技术”,二是德国与丹麦共同研发的“进球裁判技术”。
鹰眼技术早已在网球、排球、击剑等项运动中有了普遍的应用,其全称是“运动轨迹测量即时回放系统”。该技术利用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球的飞行轨迹,再通过电脑计算将轨迹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在大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进球裁判技术则是在足球内部植入有磁性的发射器,同时在球门四周设置接收器,通过磁性感应成像来判断足球是否越过门线。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在1秒钟之内将判断结果传送到裁判所佩戴的特制手表上。
门线技术的采用虽然可能避免一些球场上的“冤案”,但代价也十分高昂。德国的“GoalControl”公司击败了英国的“鹰眼”,为巴西世界杯提供门线技术。一座球场上要安装14台高速摄像机,费用大约为17万英镑。
2.裁判的“武装”
在巴西世界杯上,场上裁判还将携带一种“喷雾剂”。这是一项阿根廷人的发明,为的是帮助解决定位球罚球点和人墙距离的问题。裁判在正确位置喷上白色喷雾线,让双方球员一目了然,两分钟之内,颜色就自然消失了,不会造成场地混乱。
作为场上的“执法者”,裁判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至关重要。除了靠哨子和红黄牌来控制比赛局面,裁判还被科技“武装”了起来。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国际足联首次给场上主裁、边裁和第四官员配备了无线对讲装置(微型耳麦),利用此装置,裁判们可以随时进行通话,掌握裁判视觉死角处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这一装备受到了裁判的广泛好评,从此在大型比赛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装备了。
3.电视转播技术
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上,电视转播(录播)机制首次引入,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赛事的影响力,也催生出迄今进球数最高的一届世界杯——场均进球5.38个,单场最高进球12个;1958年的瑞典世界杯第一次对比赛进行直播;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杯,首次通过卫星进行电视转播,世界各地的球迷们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即时观看比赛;1974年德国世界杯引入了彩色电视转播;2010年南非世界杯首次采用3D技术直播。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缺失了电视转播,世界杯是否还会如此受人关注,是否还能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狂欢”。
4.高科技足球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上首次出现官方用球,并将其命名为“电视之星”。此后每一届世界杯官方用球均由阿迪达斯公司提供,每一款足球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阿兹台克”足球首次采用合成材料制作,减弱了球的吸水性,性能得到一个飞跃;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用球首次在球体内加入黑色聚氨酯泡沫内层,使球具有完全的防水性能,运行速度再次得到了提高;1998年法国世界杯用球最主要的革新在于采用了新型复合泡沫材料,内部结构是排列紧密规则的弹性气泡。这种新型复合材料赋予球更好的能量回复性能,使球飞行更稳、方向更准;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团队之星”足球采用了全新的异形拼块和无缝压合技术,史无前例地将足球球面拼块减少到14块,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球体表面不规则的凹凸,令球体呈现完美圆球形,从而有效提高了足球运行的精准度;2014年巴西世界杯官方用球被命名为“桑巴荣耀”,它运用最新的球面结构创新技术,采用6块相同的十字型球面拼块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表面结构,使足球具有独特的对称性。它更内置了6个高清摄像头,能360度无死角拍摄,为观众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
5.人造材料
不仅球衣、球鞋、足球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材料,就连球场草坪也不再是纯天然的。在2010年南非的两个球场上,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人工草坪。人工草坪是一种合成纤维草坪,通常以聚乙烯为主,添加适量的紫外线吸收剂、染料等材料后纺织成丝,覆植到聚乙烯和纤维加强层的底背上。这种材料的人工草坪质地柔软,缓冲性能良好,对运动员伤害较小。其特点是既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使用,也可以在炎热的夏季使用,不需修剪,不需浇水,耐久性也比较好。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