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为《科学》教学锦上添花
2014-06-06陈伟胜
陈伟胜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利用实验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等,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抽象的理论概念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主心骨,只有抓好这个环节,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动手、学生观察总结及学生动手、老师观察总结的互相交流,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科学奉献精神。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活动的主线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一些初探。
一、对课本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改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1.蛋壳刻画涂色
学习酸的通性时,可做如下实验: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脏物再把水擦干;另取1g~2g白蜡(可用平时照明用的蜡烛),压成碎屑放入一小烧杯中,将小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微火使蜡熔化;用一支小楷笔,蘸取上述白蜡液,在洗净的蛋壳上绘上自己所需的画,待其冷却;另取一只烧杯,注入约半杯食用醋(只要够把鸡蛋浸没即可),将绘上蜡画的鸡蛋投入,当蛋壳表面产生一个个气泡后,用棒拨动鸡蛋,使蛋的表面与溶液均匀接触;浸泡一定时间取出鸡蛋,用水洗涤,用小刀把蜡轻轻刮去,这时会观察到蛋壳表面有明显的图案。看到这个实验学生常常会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刻领会酸的通性。
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用一只金属圆筒,且称为“魔筒”(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让它沿台面滚出去,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会反复地滚来滚去。演示后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好奇的心理便会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索。
以上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积极求知的动力,有许多学生因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综合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对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作猜想,再去认真观察记录,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补充得到完整的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败或现象不明显或误差较大的情况,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做“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密度是空气的1.5倍。在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去观察:①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如何?②点燃的二支(一高一低的)蜡烛是否熄灭,哪一支先灭?当然教师必须使演示实验直观、现象明显、准确度高。但万一出了意外,千万别草草结束了事,应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这比继续学习下面的理论概念更重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应付挫折的能力。
在分组实验时,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怕失败。比如我们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先进行显微镜的结构介绍,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结构的名称、作用。然后介绍显微镜使用步骤,如装片、调焦、先低倍后高倍、如何移动视野中的物象、调光等等,这需要一节课;在实验室里还得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使用步骤,老师上面一边讲一边操作,让学生跟随着教师一步步地完成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尽管要用掉二节课时间,但这样做,使他们基本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于个别小组、个别同学的失败不能批评,只能鼓励他们重新安排时间,向有“经验”的同学取经,直到成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做完后都应及时清洗仪器,按顺序摆放好,把剩余药品倒入指定容器,废弃物要正确处理,搞好卫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思想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对课本演示实验的延续拓展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需要几次反复的过程,如能在实验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则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1.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根据课本的实验要求,提供的器材有:一枚长铁钉,一条长约1m、直径为0.14 mm的灯头线,三节干电池,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
以上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并萌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由上可知,我们把学习与生活、知识与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验中加深理解与积累经验,促进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大为增加,把对科学奥妙的好奇转变成探究科学的动力,教师从中也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endprint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利用实验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等,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抽象的理论概念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主心骨,只有抓好这个环节,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动手、学生观察总结及学生动手、老师观察总结的互相交流,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科学奉献精神。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活动的主线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一些初探。
一、对课本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改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1.蛋壳刻画涂色
学习酸的通性时,可做如下实验: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脏物再把水擦干;另取1g~2g白蜡(可用平时照明用的蜡烛),压成碎屑放入一小烧杯中,将小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微火使蜡熔化;用一支小楷笔,蘸取上述白蜡液,在洗净的蛋壳上绘上自己所需的画,待其冷却;另取一只烧杯,注入约半杯食用醋(只要够把鸡蛋浸没即可),将绘上蜡画的鸡蛋投入,当蛋壳表面产生一个个气泡后,用棒拨动鸡蛋,使蛋的表面与溶液均匀接触;浸泡一定时间取出鸡蛋,用水洗涤,用小刀把蜡轻轻刮去,这时会观察到蛋壳表面有明显的图案。看到这个实验学生常常会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刻领会酸的通性。
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用一只金属圆筒,且称为“魔筒”(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让它沿台面滚出去,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会反复地滚来滚去。演示后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好奇的心理便会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索。
以上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积极求知的动力,有许多学生因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综合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对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作猜想,再去认真观察记录,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补充得到完整的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败或现象不明显或误差较大的情况,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做“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密度是空气的1.5倍。在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去观察:①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如何?②点燃的二支(一高一低的)蜡烛是否熄灭,哪一支先灭?当然教师必须使演示实验直观、现象明显、准确度高。但万一出了意外,千万别草草结束了事,应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这比继续学习下面的理论概念更重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应付挫折的能力。
在分组实验时,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怕失败。比如我们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先进行显微镜的结构介绍,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结构的名称、作用。然后介绍显微镜使用步骤,如装片、调焦、先低倍后高倍、如何移动视野中的物象、调光等等,这需要一节课;在实验室里还得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使用步骤,老师上面一边讲一边操作,让学生跟随着教师一步步地完成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尽管要用掉二节课时间,但这样做,使他们基本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于个别小组、个别同学的失败不能批评,只能鼓励他们重新安排时间,向有“经验”的同学取经,直到成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做完后都应及时清洗仪器,按顺序摆放好,把剩余药品倒入指定容器,废弃物要正确处理,搞好卫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思想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对课本演示实验的延续拓展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需要几次反复的过程,如能在实验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则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1.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根据课本的实验要求,提供的器材有:一枚长铁钉,一条长约1m、直径为0.14 mm的灯头线,三节干电池,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
以上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并萌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由上可知,我们把学习与生活、知识与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验中加深理解与积累经验,促进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大为增加,把对科学奥妙的好奇转变成探究科学的动力,教师从中也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endprint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利用实验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等,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抽象的理论概念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主心骨,只有抓好这个环节,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动手、学生观察总结及学生动手、老师观察总结的互相交流,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科学奉献精神。笔者就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活动的主线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一些初探。
一、对课本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改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1.蛋壳刻画涂色
学习酸的通性时,可做如下实验: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脏物再把水擦干;另取1g~2g白蜡(可用平时照明用的蜡烛),压成碎屑放入一小烧杯中,将小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微火使蜡熔化;用一支小楷笔,蘸取上述白蜡液,在洗净的蛋壳上绘上自己所需的画,待其冷却;另取一只烧杯,注入约半杯食用醋(只要够把鸡蛋浸没即可),将绘上蜡画的鸡蛋投入,当蛋壳表面产生一个个气泡后,用棒拨动鸡蛋,使蛋的表面与溶液均匀接触;浸泡一定时间取出鸡蛋,用水洗涤,用小刀把蜡轻轻刮去,这时会观察到蛋壳表面有明显的图案。看到这个实验学生常常会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刻领会酸的通性。
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用一只金属圆筒,且称为“魔筒”(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让它沿台面滚出去,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会反复地滚来滚去。演示后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好奇的心理便会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索。
以上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积极求知的动力,有许多学生因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综合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对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作猜想,再去认真观察记录,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补充得到完整的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的失败或现象不明显或误差较大的情况,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做“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密度是空气的1.5倍。在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去观察:①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如何?②点燃的二支(一高一低的)蜡烛是否熄灭,哪一支先灭?当然教师必须使演示实验直观、现象明显、准确度高。但万一出了意外,千万别草草结束了事,应及时分析,找出原因,这比继续学习下面的理论概念更重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应付挫折的能力。
在分组实验时,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怕失败。比如我们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先进行显微镜的结构介绍,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结构的名称、作用。然后介绍显微镜使用步骤,如装片、调焦、先低倍后高倍、如何移动视野中的物象、调光等等,这需要一节课;在实验室里还得让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使用步骤,老师上面一边讲一边操作,让学生跟随着教师一步步地完成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尽管要用掉二节课时间,但这样做,使他们基本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于个别小组、个别同学的失败不能批评,只能鼓励他们重新安排时间,向有“经验”的同学取经,直到成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做完后都应及时清洗仪器,按顺序摆放好,把剩余药品倒入指定容器,废弃物要正确处理,搞好卫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思想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对课本演示实验的延续拓展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需要几次反复的过程,如能在实验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则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1.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根据课本的实验要求,提供的器材有:一枚长铁钉,一条长约1m、直径为0.14 mm的灯头线,三节干电池,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
以上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并萌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由上可知,我们把学习与生活、知识与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验中加深理解与积累经验,促进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大为增加,把对科学奥妙的好奇转变成探究科学的动力,教师从中也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