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2014-06-06邱辉

关键词:文化差异

邱辉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0-02

一、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研究学者的成果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在专心致力于称谓语的研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与Brown和Gilman(1960)关于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成果有着非常着密切的关联。Brown和Gilman(1960)在关于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中得出了非常权威的结论:代词的语义关系一般被分为权势(power)和团结(solidarity)两个方面,同时他们还使用了相应的拉丁词语vos和tu的首字母对相应代词进行了相关的标示。其中,前者表明尊称,通常处于权势低的一方只能使用V,而处于权势高的一方才能使用T,并且不可以互换,即所谓的称谓语中的非对等性方式;而后者表示亲近随和的意思,通常在熟悉和非正式场合才会被人们使用。然而在西方国家的英语中,第二人称并没有T/V的差别。同样情况下,要体现出互动交流双方的权势或是同等关系时,所使用的语言标志则是借助于在对对方姓名称谓的使用上面。《后汉书.郎顗传》:“今去奢即俭,以先天下,改易名号,随事称谓。”中的动词“称谓”是在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最早提及到有关于称谓的文献记载。在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这句话中出现了表达称呼、名称的意思的“称谓”这个词语。直到20世纪50年代,著名学者赵元任开始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相关权威的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各种称呼》中就详细地阐述了有关于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114种亲属称谓形式。

(二)称谓语的定义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称谓语的定义也不同,例如:

(1)“the correct title or expression of politeness to be used to someone in speech or writing.”(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

(2)称谓通常是指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

(三)称谓系统简介

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由于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由于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

(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

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所以,西方国家的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率先在西方国家发生,西方国家比较早地进入工业化社会,使得西方国家率先建立起了以工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们思想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博爱。在这种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引领下,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之间乃至家庭成员之间经济上相互独立,居住非常松散,家庭成员之间不注重彼此间的依附关系,亲属观念淡薄。因此,西方英语国家中血亲、姻亲的称谓形式比较简单,没有内外主次的区别,也不区分男女。例如,姐、妹同为“sister”一词。“grandmother”,既用来称呼奶奶,也用来称呼外婆。姻亲、血亲不分,例如“cousin”一个称谓语就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妹。夫妻双方对对方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呼语也同样简单,例如,丈夫或是妻子在称呼对方的父亲时均使用为“father—in—law”这个词语。

(二)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

中国社会在走向文明的历史征程中,相当长的时间里,政治上奉行的是代表着权贵意志的皇权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生活上沿袭着以家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主导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等级制度在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代学者严复在他的醒世之作《论世变之亟》中曾写道:“中国最重三纲。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民之间各有称谓;第二纲是‘父为子纲;第三纲是‘夫为妻纲。”中国的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纷繁复杂的等级制度,造成中国称谓系统中名目众多、形形色色的称谓语。例如,在同辈人之间或上对下的关系中使用的称谓语,基本上就不能用来称呼长辈。直接称呼长辈的姓名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是不能被接受的。亲朋好友之间称呼用昵称,如小敏、君华、小平等;单字一般用于恋人或至亲之间。并且汉语环境里对等级看得比较重,年龄小的要对年龄大的表现出尊敬,于是就称呼“老王”或是“王老”;老者要对年轻人表现出爱护,就称“小王”。而英语中对年龄较为忌讳,通常不会在名字上涉及年龄的问题。endprint

西方国家实施的是宗教政治统治, 所以西方人的思维与思想受基督教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西方人眼中,一个单独的灵魂是信仰,只要每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自由的享受到上帝,有信仰里的兄弟姐妹,那这个个体就是幸福的,即便这个个体没有和蔼可亲的亲人朋友。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权威的是教皇,各个层级的官僚政府机构以及国王所统治管辖范围内的各级宗教组织都是在教皇统治下的。西方国家通常是以首名或者是教名称呼对方,并且西方人的姓名大多来源于《圣经》。例如,西方人感情外露,善于表达,在于家人、爱人讲话时,常会用一些昵称,在美剧《绝望的主妇》中这类昵称的例子非常多,如Karl总是称Susan为SusieQ或是Suze,Bill是William的昵称。不过Williamde的昵称有好几种形式,Bill是最常见的一种。三个叫William的人,有可能第一个被称为William,第二个被称为Will,第三个被称为Bill。昵称的使用原则跟汉语中较为类似,即需征得对方同意,或在对方要求之下才这么做。但英语中人们提出这种要求的频率比汉语中要高的多。一般地,如果对方说My friends call me...或是Please call me...即表明对方许可你或在明示你要使用对方的昵称。英语人士较为随和,喜欢别人以昵称称呼自己,即便是在刚认识的朋友之间、异性之间或年龄相差悬殊的朋友之间,只要不是很特别的场合(例如商业会谈中)。在西方文化中还有很多甜的腻人的表达。人们用它们来称呼自己的爱人、家人或是亲近的朋友。如在美剧《绝望的主妇》中,Lynette称自己的孩子时用sweetie,Lynette和Tom,夫妻之间更是以honey、babe相称。所以说,中西方称谓语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非常看重人际关系,具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人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一直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认为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该根据他或她的社会地位履行相应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由集体主义价值观衍生出来的社会行为准则反射到称谓语上,造成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称谓。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有一条行为准则就是“谦虚”、“尊敬”,正是这一条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使得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互动中对他人都使用敬称,对自己则使用谦称,例如表示谦称的词汇有“鄙人”、“在下”、“小弟”、“属下”、“老朽”等,称自己这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弊岳”、“拙荆”、“贱内”、“犬子”等等;表示对对方敬称的称谓语有“令尊打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等。

在西方国家, 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人不是很看重人际关系,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是个人主义。西方人崇尚追求自由竞争、人人平等,喜欢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看重个人权益,主张自我独立,亲族观念非常淡薄。正是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使得西方人在交际中很少使用谦称,所使用的称谓语也是非常简单的。例如,在对对方使用尊称时,一般采用通用形式“Mr”、“Mrs”、“Miss”、“Sir”和“Madam”等。通常情况下“Mr”、“Mrs”、“Miss”可与姓或者姓名连用。“Mr”、“Mrs”,“Sir”和“Madam”,是英语中的两组敬称。“Ms”是“Mrs.”、“Miss.”两个称谓语合成而来的一个用于对女性的敬称,一般使用时要与姓氏或姓名连用,婚姻与否都可以使用。

三、启示

中西方纷繁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体现了中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语言文字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对于一个想学好语言的学生而言,要对中西方称谓语作深入的了解,同时理解好称谓语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在对外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而作为即将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对中西方相关语言的文化、各民族价值观、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李晓娟.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原因[J].语文学刊,2009,(3).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