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学生群体的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

2014-06-06朱建军张超吴晋

价值工程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高校

朱建军+张超+吴晋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尚待完善等问题,探索了面向学生群体的高校信用教育体系构建对策。研究了高校学生群体信用缺失的一些新的表象及其影响因素,利用DEMATEL量化分析工具,研究了诸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策略。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college credit, and the problem of college credit system has not been built very well, the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credit and the constructing program are studied. Firstly, the new phenomenon and effect factors of the credit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Then, the DEMAT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denote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lex factor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

关键词: 高校;学生群体;诚信教育;DEMATEL

Key words: college;student group;credit education;DEMATEL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1-05

0 引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够健全,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类诚信问题不容小觑。高校是社会的重要一员,且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学生在既得利益诱惑和部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扭曲现象,一些浮夸、虚假的学风得以抬头蔓延,不仅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还影响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是一个重要问题。理论研究方面,文献[1]较为系统研究了高校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文献[2]阐述了学生信用评级制度构建,文献[3][4]研究了对大学生贷款问题的政府对策,文献[5]阐述了如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文献[6]研究了如何让诚信契合于现代社会主义转型的形势,文献[7]通过高校现状实例分析阐述应当加强诚信教育和管理机制,文献[8]提出了“政府-学校-银行-学生”的信贷体系构建策略。大学生是高校各项行为活动的“主要扮演者”,现有研究来看,面向学生群体的高校信用体系研究得到了关注,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尚缺乏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手段,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细致和全面。对此,基于DEMATEL分析方法,对学生群体的失信行为产生和价值取向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从诚信意识、诚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诚信教育建设对策。

1 高校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高校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新表现形式

1.1.1 学业努力程度不够,责任意识甚为淡薄。大学既是一些同学努力进取、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最佳场所,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放任自己,在学习上努力程度不够。大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习,提升自我的能力,将来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随意旷课,作业抄袭,不思进取,补考重修,甚至难以毕业等问题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中屡次出现。“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和“为同学学”的被动式学习,以及网瘾、游戏瘾和手机瘾等,使得不少学生难以自拔。对学业的疏忽,在很大程度上可归为对自身、对家庭和对社会不负责任,实质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意识。由失信造成的大面积学生学业失败,加大了社会发展的成本,也埋下了若干隐患,如2013年3月份报道的山东大学退学风波,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担忧。

1.1.2 学风呈现浮躁苗头,急功近利之风抬头。大学理应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学术殿堂,大学生理应是一批在这殿堂中努力进取,不断求索的有志青年。但是,当今大学校园里却存在一些不正之风,某种程度上在玷污了大学的纯洁性。在选课上,一些内容简单、容易得到高分的课程被学生看好,而一些严格要求、有适当深度、专业之重要选修课程则被束之高阁;在学习过程中,埋头苦干、“悬梁刺股”的同学已经甚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变多了;为了获得较高的学习评价,不惜动用社会关系来提升绩点;为了在评优评先中得到提名,出现了往常在校园之外才出现的“走后门”之风;一些高校的学生为了顺利考研,甚至出现了只为考研课程、不管专业基础的专类“考研族”;大学生学术研究本是好事,但出现了一些为了加分而通过非正常渠道快速发表论文的现象,这往往是在“成年”领域才出现的病态社会现象。总的来看,校园外的众多先进的不良工具和手段被“引进”校园,部分学生学习风气显得较为浮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等思想加剧了失信的范围和程度,这是学生群体的失信新表现之一。

1.1.3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道德有违法演变风险。大学生作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应以身作则,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但是,许多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除了在学业过程中常出现的考试作弊等现象外,现有的便捷网络还使学生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含金量高、技术难度复杂的环节存在抄袭、代写等现象;为了提升和炫耀,一些学生甚至采用购买虚假证书等不正当手段,“美国太平洋大学”、“美国纽约中央州立大学”等“文凭工厂”屡屡曝光;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新的作弊手段不断被发现,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为了获取资本,部分学生在出国途径上“下工夫”,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履历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据报道,2012年数百名申请前往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被确认存在留学申请材料造假情况,数十名留学生因材料造假而被遣返回国,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撰写个人履历中存在着编造学生干部经历、虚构荣誉、夸大自身专长等各种不诚信现象。由于很低的失信惩戒成本,“虚假者淘汰诚信者”的现象渐盛,不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较为严重的就业率问题,导致“虚假”成为一些学生眼中的终南捷径。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学业竞争、个人素养和社会环境等导致的“个体作假”的道德定性失信有演变成刑事案件的苗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恶性案件,则将诚信问题进一步升级。网络上出现了“感谢你的大学不杀之恩”等调侃,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变得不堪一击,高校的社会诚信教育问题令人堪忧。endprint

1.1.4 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助贷还款不容乐观。作为社会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期间,必须履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社会机器的顺畅运作提供动力。在高校开展不担保信用贷款的十余年里,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逐步广泛,很多贫困学生从助学贷款中受益,从一穷二白的贫困生活中成长为天之骄子。但是,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约束,缺乏诚信的意识,不能以诚信态度对待还款问题,在享受国家给予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同时,却不能履行自身还款义务,部分大学生个人信用的缺损已成为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最大的“瓶颈”,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给学校、银行、政府部门带来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行上增添了极大阻力,导致很多银行不得已取消了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由此引发了更为严重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的仇富心态,使相关政策在风雨中摇摆喘息。

1.2 影响高校学生群体诚信的因素定性分析 如今高校学生群体失信现象的发生,导致原因有多种多样,或是诚信意识淡薄,或是诚信教育的薄弱,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从五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大学生失信的影响因素。

1.2.1 社会环境及氛围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来讲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一般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具体的由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底线、经济运行的惯常模式等组成。社会环境能改变人,人也能营造环境。我国现在正处于数百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政治稳定,法制化进程进展顺利,市场经济已步入正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国民素质特别是诚信素质尚欠缺、社会转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无形中鼓励了作弊、互联网发展导致的信用危机等。商无信不通,国无信不稳,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一些媒体透露出“拜金”、“金钱”、“权力”等误导宣传,缺少与之相应的健全诚信体系,导致了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和渗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缺乏足够判别力大学生则很容易迷失方向。

1.2.2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高校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之后的言谈举止,既反映了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成为了影响社会诚信环境的重要诱导因素。高校的诚信教育因素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引导和标杆榜样、高校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扩招、就业和大学精神等尚存在不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学校风气不够踏实严谨、偏重于学科教育缺乏诚信素质教育、高校大幅度扩招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缺憾、学校的诚信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等导致诚信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体—教师,其“崇高”之目标也与培养人才有些背离,“课题”、“经费”、“为了课题经费……”等言谈主题和网络评论等扰乱了不经世事的学子。

1.2.3 人才需求与就业形势 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严格来讲,就业并非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缺乏就业支撑的高等教育是一条充满了坎坷的不归路。由于大学扩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不够乐观等,世界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紧张,我国目前每年新毕业和二次择业的大学生也将近千万,僧多粥少的现象使大学生的压力逐步增强,部分学生不得已在学习过程、求职过程出些“新点子”。另一方面,就业岗位薪不抵贷,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法偿还助学贷款而发生的贷款失信现象。就业前针对目标选择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现有岗位不满意而产生了跳槽现象,就业工作的不稳定导致诚信基石不稳。

1.2.4 个人信用修养因素 个人修养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无形的力量时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个人修养并非一成不变,它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有关。目前来看,独生子女、90后等学生群体的个人修养因素不容乐观,常出现肆意妄为、凭着感觉做等现象,原因在于学生自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督促力度不够、存在侥幸心理和缺乏失信惩罚、丧失对社会法律体制的畏惧等。此外,我国教育的“倒梯现象”(高中过紧而大学过松,国外多为高中宽松而大学紧张)使大学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多大学生认为“学校不等于社会、校园内的诚信问题并非违法、诚信只是小问题”,从根本上没有正确认识信用的重要性和失信的危害。对诚信教育的轻视,家庭教育的松懈,对失信行为及其所应承担后果的界定模糊,最终导致大学生产生失信行为的现象。

1.2.5 诚信监管模式及机制 政府实施诚信监管是制止社会失信现象最有效的办法,高校实施适当的诚信处罚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法律法规的空白点较多,失信惩治条款乏力,缺乏有效监管和惩罚等导致失信成本过低。另外,尽管高校对考试违纪等有较为严肃的处理,比如一旦定性作弊即不能给予学位、甚至开除出校,但是社会上宣传的“读书无用论”、“拼爹”和“高技术手段”等大大降低了诚信的监管效果。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对助学贷款的归还等尚无有效的监控措施。对高校而言,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业的不正确态度本质上也是失信;此外,对学业不努力的学生缺乏有效的帮扶和监控体系。实际上,对社会、对家庭和自身而言,大学生放纵学业就是最大的失信,对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破坏也是失信。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失信的原因分析可用图1表示。

1.3 基于DEMATEL的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重要度定量分析 高校学生失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采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高校信用体系建设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分析过程直观、明晰,其结果不仅表达了各因素间的量化因果关系,同时能根据量化结果对影响因素集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程度排序,为准确找到致使失信的根本影响因素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endprint

①通过文献调研和归纳,本文确定了社会环境影响(简记为A,下同)、高校原因(B)、就业原因(C)、个人信用修养(D)、诚信监管体制(E)等五个因素。

②为考察不同因素间的影响关系,本文调查了多名教师和学生,通过1-3的打分法确定不同因素间的影响程度。设X=(aij)n×n表示两两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如果ai对aj有直接影响,且影响很大,则定义aij=3;ai对aj有直接影响,但影响适中,则定义aij=2;ai对aj有直接影响,但影响很小,则定义aij=1,否则aij=0。调查结果如表1,为解释表1的数据,后文则简要分析了获得理由。

1)社会环境及氛围因素之影响:高校是一个功能俱全的社会,高校中的很多方面,如教师的职业观念、诚信教育和人才的社会需求等均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就业、高校扩招和为师之道等方面,尚存在部分的道德和体制漏洞,直接影响程度适中,故A对B影响力为2。就业因素正是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下的产物,就业是高校教育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岗位供应、薪资、招聘过程等都可能直接造成就业诚信危机,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影响很大,故A对C影响力为3。个人信用修养主要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但社会因素对其也存在一定联系,其作用不能忽视,这种影响程度较小,因此A对D的影响为1。诚信监管体制完善与否同社会经济体制是否完善、道德体系的建设成熟度等均有直接的联系,监管体制作用于社会,同时社会环境反作用于监管体制。某种意义上,社会环境决定监管的力度、方式和效果,A对E影响因素为3。

2)高校诚信教育之影响: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今后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和制度健全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在目前状况下,通过高等教育及其毕业生来逐步改善社会环境,尚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也不容乐观,故B对A的影响为1。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设立就业机构、加强校企间合作等减少就业诚信现象的发生,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存在互动关系,但高校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现状改善能力有限,故B对C影响因素为2。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渠道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种,高校对个人信用修养有较大的影响,也是值得期待的一方面,故B对D为2。诚信监管体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高校诚信监管,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大学校园,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在校内起作用,占学生活动空间的绝大部分,高校通过自身行动来触动诚信监管来,可在整个诚信监管体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故B对E为2。

3)社会就业及经济形势之影响:就业因素部分地属于社会因素,其在很多情况在均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高等教育的方向和力度,从而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故C对A为2。就业因素会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业率是涉及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目前来看,就业已经成为“教育的风向标”,有C对B为2。个人信用修养主要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但就业对其也存在一定联系,个人修养和素质为就业优劣的内在原因,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等为就业的外因,就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在当今特殊境遇下也发生微妙变化,就业对个性化塑造影响相对较小,故C对D为1。就业对社会监管并不存很大的影响,充其量只能为监管提供宽松的环境,所以C对E为1。

4)个人信用修养因素之影响: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诚信程度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甚大,这也表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面,D对A影响力为2。高校教育作用于个体,是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个人因素对高校的影响渠道较少,主要起到榜样和反面教材的作用,故D对B为1。个人信用修养能减少就业失信现象发生,D对C为2。个人修养的提升可以减少监管的压力,但是监管作用并不能只靠个人的信用修养,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化是正道,所以D对E为2。

5)诚信监管模式及机制之影响:不论是社会监管还是高校监管,有效、有力的监管均是减少各因素下失信现象发生的直接有效方式,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接受方式,故E对其他因素均为2。

③影响矩阵规范化处理,将X各行求和,设行和最大值为max,令G=X/max,计算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tij)n×n,tij表示i对j的影响程度,T=G+…+Gn。

④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对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因素的影响度,表示各行对应因素对所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对矩阵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为各列对应因素受到所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见表2。

⑤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所有因素中的位置及其所起作用的大小。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若原因度为正数,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成为原因因素;若原因度为负数,表明该因素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大,成为结果因素,计算结果见表2的右数4栏。

根据中心度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要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依次是E、A、D、B、C,原因要素是A、E,结果要素是B、C、D。从原因度计算来看,加强诚信监管是措施之要。若想提高面向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把握原因指标,原因直接决定结果。依据表2不难看出,影响高校学生群体诚信的因素按原因大小排序依次为:诚信监管(E),其数值为0.7467;社会环境(A),其数值为0.206,表明监管是当今社会高校诚信教育效果提升的首要措施。从各因素的中心度分析,影响高校学生诚信水平的中心问题在于诚信监管体制(E)、社会环境(A)、个人信用修养(D)、高校原因(B)、就业原因(C)。其中,诚信监管体制的中心度最大(占比52.34%),诚信监管的宽松与否是关乎大学生诚信水平高低的敏感问题,如果诚信监管过低,大学生的侥幸心理将占上风,导致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从原因度的结果因素来看,高校信用体系构成的结果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排序为:个人信用修养(D),其数值为-0.1366、高校原因(B),其数值为-0.1676、就业原因(C),其数值为-0.4631,结果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个人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就业与经济形势等有关,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特征,基于就业的个人信用教育并非是一日之功。endprint

1.4 对策及建议

1.4.1 监管方面 治病救人,强化诚信监管体制力度。通过DEMATEL量化分析,表明有效且广泛的监管体制是解决高校失信现象严重的直接方法和根本途径。加强诚信监管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应当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惩罚措施。针对高校较普遍存在的失信现象(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拖欠贷款等),可以通过签订诚信条款合同、建立诚信年度的量化考核制度,将考试成绩录入大学生诚信档案中来改善。从国外经验来看,降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风险,法国建立了具有警示作用的作弊惩罚制度,视其作弊科目重要程度来进行惩处,科目重要且情节严重者5年内不得进行考试。在美国,学生从进大学到毕业期间将接受众多诚信宣讲,学校采用高科技反作弊手段,对作弊学生采取司法处分手段。需要说明的是,教训要以“治病救人”为原则,特别是作为教育的圣地——高校,尤其应视情节轻重做相应处罚。高校应该将监管融入宣传、融入高科技,深入人心并震撼人心,从源头上根除,避免“劣质品淘汰优质品”。

1.4.2 思想意识 加大投入,夯实高校诚信教育意识。高校是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摇篮,是为国家和社会输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基地,但学校同时还是塑造人才道德素养的平台。现如今,各高校为提升综合实力排名,吸纳更多生源,将学术建设和教学条件等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往往忽视了师生群体的诚信道德建设。只有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的思想上得到了重视,将诚信教育、诚信校园和诚信学术等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才可能起到持续长效的效果。对此,高校应当加大诚信建设的经费投入、制度投入、人员投入,设立诚信学生奖学金,开展诚信倡议进校园的活动,设立诚信管理机构,建立诚信档案,引进或开发诚信量化考核指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高校诚信教育来提升“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的效果,主动地将社会影响力大的失信事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正面教育,最低程度降低失信现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4.3 高校教育 推进教改,强化教育教学手段革新。根据调查,高校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效果,也是学生失信、特别是考试作弊的诱导因素。死记硬背、单纯的满堂知识灌输等,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减弱,甚至产生作弊的冲动。在欧美学校中,多数教学环节是以启发式为主,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使“大脑裸考”现象鲜有发生,减少了作弊的几率。由此,大幅度推进教学改革,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在某种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和考试诚信。在思政教育方面,目前大学的思政课程主要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高校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能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殊不知当今的大学生,个性化极强,具有强烈的国内外教育的比较和鉴别能力,诚信教育所占比重少之又少,一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应该将诚信相关教育课程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依个体而异、依学习阶段而异,不搞一刀切,诚信教育贯彻大学教育的始终,作为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素质培养的必要手段。从国外经验上来看,尽管没有明显的思政类课程,但融入日常生活的“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一些“求善求诚”的教义等均是避免失信发生的有效措施。

1.4.4 就业方面 锻造能力,截断就业失信根源。就业是社会的大问题,针对就业问题,除了课程教育体系设置方面的努力外,应当在学校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术素质,并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就业教育宣传。在美国、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家则采取了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强化高校的诚信教育效果,可以参考这些国家的做法,在高校建立学生诚信促进机构,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考试、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处于弱势的同学(学业困难生和经济困难生等),给予他们全面的人性关怀。就业的另一面是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和联系也是提升就业的良策。在法国,多数著名的工程师学校和商学院都和当地大型企业有着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大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习,企业和学生之间了解与交流充分,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学历造假、违约跳槽等失信现象发生,借助于企业之力,塑造具有专业素养和完善道德情操的大学生人才。

2 结论

研究了高校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及其原因,基于逻辑推理分析和调研,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的诚信影响因素,利用DEMATEL量化分析工具,研究了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论文下一步将本文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研究,专题研究高校面向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设置,并从高校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教师的诚信现象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云磊.论高校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J].青少年研究,2008(S1):137-139.

[2]林妍梅.构建高校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8(1):113-115.

[3]刘家勇.从国家助学贷款谈高校学生信用体系建设[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3(2):8-10.

[4]朱立梧.中美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及启示[J].广角,2010(1):173-174.

[5]蒋冠,邓文杰.高校学生信用档案制度建设探析[J].兰台世界,2009(11):26-27.

[6]张鹏飞.论新时期大学生诚信观建构的审美佳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9):62-65.

[7]常永军,王大力,樊磊.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61-65.

[8]江秋霞,陈仁建,唐茜.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缺失和催收问题探讨[J].高教研究,2011(9):171-17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高校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