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行印记

2014-06-06张娜

长江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张娜

人類渴望互相了解,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神往于遥远、陌生而新奇的异国事物。如今的地球村,使得东西方的往来和跨越变得愈发便捷,自然而然,艺术圈中的各种跨界展、综合展或以交流、学术、届展等多种形式出现,这对于艺术家体验不同的风情、感受异国的文化生活从而促进自己的艺术创作,无疑是有意义的。外出艺游归来,且不说是否灵感乍现,至少厘清了现实与幻想的大不同。艺术家去往西方,可能一天觉得无处不新鲜,一个月心中始有些戚戚然,待一年甚至更久,几乎就成了习惯而无法再用言语去形容的感受。既然无法用语言形容,别样的视觉体验总是有的,表现在画面上还是可以的。2014年1月,由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和中意艺术家工作室主办的“西游·记——当代艺术家欧洲纸本视觉记录”,集中了一批曾游历西方的中国艺术家,他们将自己的视觉体验以绘画形式记录于纸本之上,亦呈现出了“西游”的观感与印记。

蔡元培说:“艺术是惟一的世界性语言。”艺术具有促进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流的独特力量。作为传统的艺术创作材料,纸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纸张足以承载多种样式的艺术语言,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轻松自然的创作状态。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纸上作品,对参展艺术家来说,大多是一种新的艺术尝试,异于其一贯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创作主题。在他们的画面上,有大师经典作品的印记,亦有当代绘画的随性涂抹;有水墨表现的异域风情,亦有抽象块面的内心抒发;有油彩世界的斑斓多姿,亦有数码时代的拼凑处理……德国画家安塞姆·基弗曾说:“风格与媒材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在本次展出的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观念、精神的表达,例如张展、朗雪波的作品,都是一种直面生活、反思人性的情感宣泄,他们在作品中不约而同地反映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细细品读张展的作品,会发现其实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情绪化表达。现实的危机常常使艺术家们把焦虑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果油画是苏派——卢浮宫》、《如果饮品是毒奶——米兰》,通过直抒胸臆的画面内容与标题,观者可以很清晰地明了作者融入画面中的奔放、外露的情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精神生活的空虚与道德感的缺失是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嘲讽,更是一种无声的批判。艺术家可能改变不了社会,但艺术正是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变成经验内容的一部分,而作为艺术家个体,张展正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努力。

朗雪波的《替身》系列创作来自于犯罪电影的片段,主要描述的是另类人群的边缘生活。任何对画面的解读或许都没有作者的自评更为准确与恰当:“在日趋混乱的社会关系中,我们需要不同的替身来适应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我们继续苟延残喘地活下来。”也许这种生活和态度充满了恐惧、死亡、暴力的因素,但同时也期望表达出绚烂、华丽、温暖的生存场景。同样在生与死的迅速抉择中,也需要幽默、机智、人性的一面。如何在情节中获得快乐,置身于角色人物对社会进行控制与把握;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至于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每个个体必须完成的任务。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异质文化的交流不仅避免了文化近亲繁殖导致的基因退化或畸形,也优化提升了本土文化,且给世界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新品种和蓬勃的新活力。陈建钢的《渗透》系列是藉齐白石等大师的传统中国绘画作品与欧洲教堂壁画作碎片式的拼接,从而达到“渗透”的效果。这不仅是东西方名画的渗透掺杂,更是喻指中西文化、中西艺术的渗透以及西方艺术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影响。方景华的《名画启示录》系列,将梵·高的《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与克林姆特的《阿黛拉》这两幅均位列世界最贵的十幅名画的作品进行特殊的处理,使得画面的人物外轮廓以及内结构予以虚线勾勒的形式。梵·高曾期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幽灵”,方景华的独特处理手法,使得大艺术家这一“愿望”似乎实现得非常彻底。在方景华的表达中,虽使人物形象虚幻,但强烈的装饰主义色彩,使得作品的伤感气息更加浓郁。类似的创作还有未明的系列作品——《向经典致敬》,她将唐代周昉的《内人双陆图》以及元代钱选的《扶醉图》等这类中国古代经典人物绘画,分别与西方写实油画人物作品部分截取然后并置、嫁接与拼凑,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属性的元素叠加融合在同一幅画面中,这种冲突使得画面的视觉效果异常激烈。艺术家经历了西方艺术的洗礼,在创作上进入了较为大胆的新观念、新媒体的领域,这种创作形式,融合了各种后现代类型的调侃泼皮现实主义和拼凑图像的风格,在中国人的面具和背景下,似乎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当代艺术。

西行,经历更多的是心灵的洗礼与视觉的享受。高虹的《梦回布拉格》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将怀念带入梦中。布拉格的魅力,蓝天白云下的红顶建筑成排出现在画面中,五彩斑斓的景象,壮观又不失惬意,古城的建筑与文明征服了所有领略过其美丽的人们,种种景象看似虚幻缥缈却又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回忆与现实交织,犹如一张燃烧未尽又依依不舍想要保留的纸张,复杂心绪在纸本载体上处理得惟妙惟肖。将事物淡化,是一种放松的心态。蒯连会的《笔记系列》选取的是欧洲教堂内做祷告的一处场景,以一种肆意、随性的姿态抒发,壁画、十字架、耶稣、长凳、牧师、圣坛、信徒,高大的建筑空间,姿态各异的人群,都在她笔下简化成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粗或细的蓝色线条,所谓之“轻描淡写”,舒适又清雅。李碧红的《印象威尼斯》、《教堂的光》是很直白的记述式绘画作品。画面有很强的视觉美感,大块面的合成构图以及艳丽、饱满的色调,追求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纯属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在技法上,作者更加注重造型的简化,运用大面积平涂色块的鲜明对比,减弱明暗阴影,增强装饰效果,形成了整幅作品表现主义风格挥洒自如的特质。

“移动的风景”是对行走过程中遇见的一切事物作出的最形象的概括和描述。我们时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一切可能实现的梦想与成功,却往往忽视了身边的美好,又有多少人能领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句话的美妙意境与内涵?黄海蓉用水彩这一艺术形式,将《移动的风景》通过小块面、小笔触进行水与色的融合,将一切掠过的美丽和在心底的回忆全部抒发在指尖。清澈而透明是薛扬本次展出作品给人的第一观感。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薛扬用其一以贯之的鲜艳色调,来调配自己心中的水城威尼斯景象,那些《行走的痕迹》——港口密集着的千万条小船以及延伸到水域的木栈桥,在天蓝色主基调的衬托下,令人心旷神怡。而作者正是以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描绘出一幅如此率性自发的风景写生。

谢中霞的《印象西游》是以油画的形式表现抒发的。取景于街边一栋两层建筑、一架木梯、一盏路灯、一条转角街道这些微小而静谧的对象,以柔美的风格和亮丽的色彩,光合自然,笔触明畅,平分秋色,充分显示出作者对色彩的理解和布局的取舍以及在内容格调上的稳健把握,其洒脱轻松的笔调和“静想”的艺术风格,使得画面景中溢情,深感油画艺术之美。而王清丽的《墨缘欧洲》系列则一改其以往展现女性的粉红世界,以轻松随意的笔触和线条,以清新淡雅的水墨作品描绘自己眼中的欧洲。她以丰富的浓淡墨色变化,勾勒出欧洲层峦叠嶂的建筑群落、高耸入云的建筑尖顶、穿梭来往的街道行人,从物象的塑造到技法的处理以及画面意境的追求上,以形写神,求真尚意,将客观物象和主观体验仅以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无论以何种艺术形式表达,本次展览的呈现于艺术家而言,“西行”的初衷是实现了。在西游的过程中,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甚至颠覆了以往对艺术的感知。然而,正如策展人薛扬所述:“对画家而言,绘画往往是一种更符合内心的叙述方式,在影像与记忆的重叠拼凑中,在含糊的轮廓与确切的线条里,在虚拟的色调与真实的颜料间,景象仿佛重新活了起来,以更准确的痕迹留在画里面。这里,真实与想象都不再重要,我们要记录的只是一次艳遇般的视觉的情结、享受与感悟。”这就好似表现主义艺术,力求使我们通过可见的姿势,理解其中表现和释放出的情感以及富有情感的信息。艺术家以纸张为媒介,来叙述他们关于西游的印象和记忆,阐释自己心中关于艺术的方法论问题。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