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充满希望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希望课堂文化建设初探

2014-06-06王朝文

成才 2014年7期
关键词:充满希望中学目标

■王朝文

让课堂充满希望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希望课堂文化建设初探

■王朝文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文化现象,“希望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香港《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希望教育”和粮道街中学分别被誉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流派”之一、“教育思想端正的旗帜”。

一、希望课堂文化的提出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在自己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希望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已经有24年。

“八五”期间,构建了希望教育模式。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提出了“热爱——希望——促进——评估”为主要方法的操作模式,形成了包括总体目标、心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大块16项目标的评价体系。

“九五”期间,着力研究了希望教育的核心——希望心理。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明晰了“希望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即“四心一力”,指出希望心理是人发展的“原动力”。

“十五”期间,进行了“希望教育与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明确了希望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初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初中学生通过教育培养了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与主体发展意识,能够适度全面协调地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有个性特点的全面发展,是有阶段目标的持续发展,是有创新潜能的终身发展,进而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本阶段的主要成果还包括“通过校本课程实施希望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们进行了“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本阶段的主要成果:形成了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通过制定《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章程》,希望教育成为学校的文化标志。

随着武昌区域“绿色教育”持续推进和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绿色、自然、环保、生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设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的环境及教育教学。绿色教育关注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与希望。希望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也是“绿色教育”在粮道街中学的个性化实施。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落脚点应该是占学生每天在校生活时光80%以上的课堂。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研究希望课堂文化,是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深化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粮道街中学在践行武昌区域“绿色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个性化路径。

二、希望课堂文化的内涵

课堂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希望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在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武汉粮道街厚朴中学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文化。

在吸收人类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希望”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希望”的认识是与“失望”相对应的一种朴实期望。而后,“希望”发展到是健康稳定的心理现象。目前,我们认识到“希望”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德国的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哲学命题。他认为“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人的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人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心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希望作为人类的重要心理特质,是个体对将来的一种积极体验。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兴起,希望开始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动力和路径。

基于此,希望课堂是基于学生“本质的结构”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希望课堂是以激发学生的希望心理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希望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希望课堂通过建立合适的目标、强化学习的动力、丰富学习的路径来培养学生的希望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希望课堂是对“热爱——希望——促进——评估”为主要方法的希望教育操作模式的内涵提升。希望课堂是充满“希望心理”的课堂。希望心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原动力”。希望课堂倡导“教师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教、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发展而学、学校在师生的持续发展中发展”。希望课堂是希望教育文化体系在课堂的落实与丰富。希望课堂文化是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

三、希望课堂文化的构建

1.希望课堂文化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充满希望的成长中的人,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粮中无差生,只有希望生”是希望课堂文化的学生观。

希望课堂文化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是充满希望并实现希望的过程,是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善识学生,善待学生,育人先育心”“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是粮中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希望、有目标、有方法”是粮中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是希望课堂文化所提倡的教学观。

以每个学生实现希望,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是希望课堂文化所提倡的质量观。

希望课堂文化坚持发展性的导向,构建希望的课堂——让充满希望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坚持自主性导向,构建自主学习课堂——让学生在希望中主动学习;坚持激励性导向,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让学生希望品质不断提升,让课堂充满希望。

2.希望课堂的教学基本范式

希望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唤起希望,激励学习,分层指导,鼓励成功。

希望课堂学习的基本范式:确立目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课堂的基本流程如下:

唤起希望,是把希望转化为主体需要的满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希望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实现希望目标的信心,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课堂;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激励学习,是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导出学习疑点,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师生激励、生生激励和自我激励,促进信息多向交流与合作,获取新知识。

分层指导,是通过分层转化为主体训练的选择;教师根据希望目标的层次性及各层次的特点,针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水平,实行自主探究、启发探究和帮助探究的不同层次的训练。

鼓励成功,是通过体验转化为主体成功的自信。确定希望目标、学习巩固、归纳小结、应用迁移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不断体验成功,进而不断确立新的希望目标。

唤起希望是前提,激励学习是方法,分层指导是策略,鼓励成功是目的。这是以学生希望心理为依据,在希望中启动、在激励中互动、在实践中发现、在成功中创新的希望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3.希望课堂文化的师生教学行为特征

希望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行为中,要遵循“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的教学观,具体要求如下:“目中有人”:热爱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信任、帮助、促进学生。“心中有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在教学上从全体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手中有法”:一生一策,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促进主体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希望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行为中,要遵循“有希望、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观,具体要求如下:有希望,即学生为了成长,在课堂学习中有不断奋发向上的心理品质。有目标,即明确每一课的学习目标,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有方法,即能自主学习,并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合作学习,能表达、会倾听,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能探究学习,能参与、能提问、能实践。

人不能缺失的是希望!希望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希望品质。希望品质的培养,既有学生早期的灌输与内化,更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培植与引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人类知识,更在于通过影响人类的心灵唤起受教育者的希望、勇气、荣誉感、自尊心,帮助人们面对现实,走向未来等等,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者的职责,更包括了家庭教育者和社会教育者的通力合作。

(作者单位:武汉市粮道街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充满希望中学目标
充满希望的艺术新星喻喻如一
在多解中学创新
Three ways to stay hopeful about the future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2016年夏,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