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行俭德”之思想旨归探微

2014-06-06夏虞南

茶博览 2014年6期
关键词:陆羽专精思想

夏虞南

“精行俭德”之思想旨归探微

夏虞南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大观茶论》

茶之为物,清灵通透,既有浙闽之地的温婉秀润的文化滋养,又有自然山川的和风软雨的育化。正因如此,才造就了茶的物用清明,药理万机的独特秉性。而若论人世如此,则有陆羽一人不宦不隐,不佛不释,逍遥山水,放怀林泉,云游茶水间,高蹈尘俗中。既有为人丗间的通达清澈,又有逍遥隐逸的清高旨趣。

史海拾趣,寥寥数字的记载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陆羽传奇曲折,令人遐想的经历的联想。甚至陆羽自己不曾料想,从小因相貌丑陋被亲人遗弃的他,在仍然在百世之后受到众人塑像膜拜。舜乎韶华,沿着他走出来的这条“茶径”,众多中国茶人在前进不息的探索也不忘以《茶经》所提出的“十”具脉络以及“精行俭德”的特性作为修行和自勉的方式。当我们面对现下中国茶道所提倡的“清、敬、和、美”的旨归时,还是恍兮惚兮看到了“精行俭德”的精神内核。

那么到底陆羽在《茶经》中爲什麽要在至关重要的起手第一章《一之源》中提出“精行俭德”这一概念,其所能体现的茶道精神和思想溯源来自于哪些中国思想史上的经籍着说或学说流派,即所提出的根据是什麽?此外,在当今社会“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将怎样对茶文化的传承施以其深厚的影响。这些问题将成为本文的行文重点,也希望能在前人学辈的研究成果中集英采华,以陈己新见。

“精行俭德”之句读方式

从对“精行俭德”本意的理解出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应该持有的“精行俭德”这一观念的理解方式。放诸原文,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对于茶的自然生物属性进行介绍后展开对茶的药用功效时写到: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

对于这段话的句读,回顾学术史,历来存在多种断句的方式。第一种观点是以吴觉农先生为代表的主流学界研究学者,认为应断句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若热渴”以下文字基本无断句分歧,下文以省略号代替。)第二种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第三种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第四种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第五种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第六种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其实学界诸种说法都存在诸多问题,如第一种虽然文气较为顺畅,但“味至寒”和“为饮最宜”却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既然性味至寒,怎么会最宜作为饮品呢?从逻辑上分析,此句读方法明显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而第二种观点,将茶的饮用和人品的好坏直接关联,其中是否符合陆羽的饮茶的宗旨,是不是饮茶最适宜的人群仅仅是“精行俭德”这个范围呢?这是学界普遍质疑的地方。而第三种观点,虽然进行了层次上的区分,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将饮茶和德行关联的逻辑上的问题,必须是德行有操守的人才能饮茶?而第四种观点,虽然看似有理有据,但是仍然存在著文气不通的问题,因为没有将句子断开,但表达的意思仍然是模糊的,是作为饮品适合精行俭德之人呢?还是“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很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以及理解的困惑。第五种观点,采用了分号将整句进行分层,将茶的生物属性和作为饮品最适合的对象进行了分离,这样的说法,相对更为客观。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阐述陆羽一生坎坷和他对于“精行俭德”宗旨的体悟定义。最后一种句读的方法,虽然看似符合《茶经》行文的脉络,强调进入唐代以后,日常饮茶开始从散漫缺少系统的“散饮”逐步向求系统、求精致的“品饮”阶段的历史过程。但是剩下的“行俭德之人”应该如何理解呢?文气不顺,语义难达。所以这几种句读的方式实际上都存在可以商榷之处。

其实,此处的“精行俭德”无论如何断句,按照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这样看似过于简单。其实大部份茶学前辈都认为此四字内涵丰富,而且其中更多含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但其实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现有的文献整理和分析,我们至少能够厘清“精行俭德”的思想渊源,以及其主要思想来源的变化脉络,结合陆羽的生平事迹考察他之所以提出这一宗旨的原因。

《人勒春早茶飘香》 摄/陈昌平

“精行”之思想渊源

从文献来源上看“精行俭德”一词在《茶经》出现之前并没有使用的先例。但是笔者能够从一些典籍原点中寻找到“精行”和“俭德”单用的例子,前人研究中关于这些材料的整理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论证性。

“精行”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探讨,出现至少两种用法,即以“精”作形容词修饰中心词“行”两者连用,另一种则是将“精”单独使用,并且从词性上而言用法也并不是固定的,还存在着不同思想源流的用法,笔者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筛选如下,并按照词性进行分类。

作为名词:

1、精单指精气,行作动词或作状语(指日月星辰运行之灵气):

《吕氏春秋·季春纪》:“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然此三事,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

2、指精专的德行或品德:

《魏书·释老传》:“若无精行,不得滥采,若取非人,刺史为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八》:“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举精行大德二十七人,常持法华,报主恩也。”

作为形容词:

1、与“行”连用,修饰行(动词)作为“精专于行”之意:

《太平广记·贞白先生》:“贞白先生陶君。讳弘景……仕齐,历诸王侍读。年二十馀。稍服食。后就与世观主孙先生咨禀经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传转原作传。”

《绍陶录》:“精行次絶行兮,非通行照行之可希。”

2、单独使用,作为“精专”之意 :

《抱朴子·仙药》:“但凡庸道士,心不专精,行秽德薄,又不晓入山之术,虽得其图,不知其状,亦终不能得也。”

《居业录》:“事虽要审处然,亦不可揣度过了,事虽要聴从人说,亦不可为人所惑乱,择须精,行须果。”

3、佛教专用“专精修行”之意:

《大藏经10册·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一》:“何因至今无,则无有吾我。若能离恐惧,专精行慈愍。”(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大藏经12册·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政,专精行道,决断世事。”(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大藏经12册·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三》:“意念诸善,专精行道。”(后汉月氏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大藏经14册·贤劫经卷第八》:“不怀谀谄意,勤修专精行。”(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大藏经21册·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十七》:“不细精行至于乱行。有秽浊行名向恶处。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

《大藏经51册·弘赞法华传卷第十》:“专精行检,敬慎法仪。”(蓝谷沙门慧详撰)

从笔者目力所及的文献范围内看,整体上的“精行”存在著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从文意上看,由于前人对于“精行”整体运用的字例几乎并无解释。但撇去对词性的区分,“精行”一词都能从占据中国主流学术思想的儒、释、道三家脉络寻找到来源。

早期的“精行”或“精”单独用在以东晋《抱朴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或道教体系的著作中,与此类似的还有南宋隐者王质的《绍陶录》其中大多是收录其隐居时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大多是抒发隐逸高蹈的出云之志,说明“精行”也被认为是隐者需要具备的一种修行品德或者方式。从比较重要的另一个来源是以魏晋以后逐渐兴起的围绕着《渐备一切智德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贤劫经》、《大威德陀罗尼经》、《弘赞法华传》等佛教典籍为中心的佛教思想来源,在佛教的思想中。而从时间轴上看,这一思想发展到唐以后,如明代大儒胡居仁《居业录》等儒家文人的理学笔录中,也反复强调“精行”的重要性,当然从原文上看,是胡居仁所写《人伦正》一条中的言语,言语之间说为人虽然审时度势但是不能太过,虽然要听取他人意见,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立场,为人处世需要择取精专的,言行需要考虑后果。此文明显是宋明理学家门站在儒家道统的立场上,对于当时世人的劝诫。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的儒家言论中寻找到“精行”的踪迹。

整体上而言,“精行”一词经历的思想史流变经历了从道家过度释家再逐渐影响到儒家的基本过程。从时代序的脉络看,此词首先从秦汉、魏晋时期道教道家思想过度到兴起的佛家思想中。在这一时间段其实儒家主流思想中的强调的“笃行”,《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作为儒者应该要笃行,踏实执着,专心实践,意思和“精行”类似。汉代的《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也是强调的是专心实践,踏实执着的意思。发展到唐人编纂的《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笃行仍然是占据主流的儒家评判君子品性的重要指标,并且发展到明代李贤《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还是文人们对于学术专研的重要精神内核。清代名儒戴名世于《刘退庵先生稿序》中称赞名儒刘退庵先生:“淮上刘退菴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

将“笃行”作为指代君子精于行,专一实践的意思还延续到近代,如鲁迅先生在内也强调文人品格中“笃行”精神的重要性,例如在《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夸赞曹培元先生:“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学术泰斗章太炎先生于《<革命军>序》云:“乃如罗、 彭、 邵、刘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称赞了等人的精专之行。

所以,其实“笃行”的用法和词义上和“精行”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可以说从“精行”一词中能够看到儒家思想对于其词的隐性影响。笔者认为《茶经》中的“精行” 更多的偏向道家和释家的宗教色彩,与佛家相关的“精行”一词更符合文意,有“专精行道”的含义。这一词早期有可能受到《抱朴子》等道教典籍的影响,虽然一直在受其影响,但茶道慢慢渗入到儒家主流的品饮阶层后,又不断吸收其中的精髓,内化为茶道自身的精神旨归。 □

猜你喜欢

陆羽专精思想
工信部:组织开展培育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思想与“剑”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陆羽弃佛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