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崇拜与熊崇拜及熊崇拜被替代的原因
2014-06-06修文强
修文强
摘 要:熊崇拜是原始狩猎社会中的一种主要崇拜,在原始文明社会中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熊崇拜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开始由狩猎社会转型至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密切,在这个背景下龙被人类认为是雨神的化身,随着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和王权结合,狩猎社会广泛存在的熊崇拜逐渐被农业社会的龙崇拜所替代。
关键词:狩猎社会;熊崇拜;农业社会;龙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4-02
熊崇拜在中国上古狩猎时代普遍存在,从东北亚的狩猎民族传统看,至今仍然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像日本的阿伊努族,中国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以及俄罗斯的埃文基族、那乃人、乌尔奇人,西伯利亚的基里亚克人,其熊祖先、熊图腾的神话故事五花八门。①熊崇拜的出现与当时社会以狩猎经济为主有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在森林里狩猎的过程中,熊始终对猎人构成威胁,出于对熊的敬畏和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人类为了在精神上寻找保障和安慰,熊崇拜便随之出现。人类希望通过熊崇拜加强与熊的亲缘关系,以减少遭受熊袭击的几率,并将凶猛的熊看成威猛无比的神兽,能够镇压和祛除邪恶。但是当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龙崇拜逐渐出现并最终替代了熊崇拜。
一、龙崇拜与农业经济
学术界百年以来对于龙的起源进行了广泛研究。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龙源于大蛇,章太炎在《说龙》中认为龙为鳄鱼,何新的《龙:神话与真相》亦秉承此说,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认为龙的原型为雷电,王小盾在《龙的实质和龙文化的起源》中认为龙源于胚胎原型,等等。
《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尽管有众多的说法,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龙的起源一定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相适应。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一种农业文明,与西方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延续不断长达数千年,龙崇拜也就经久不衰,深得人心。龙实质上是先民心目中的雨神,与行云布雨密切相关。
《文献通考·郊社考》:“龙者,四灵之畜,亦百物能为云雨,亦曰神也。”《洪范·五行纬》:“龙,虫之生于渊,行无形,游于天者也。”《管子·水地》:“欲小则化为虫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一)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
中国是新石器革命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燕辽地区的原始农业就是比较发达的,具体证据是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农具,如石相、石耙、石磨盘、石擦棒、石斧、石铸等。在红山文化考古中发现的“天圆地方”的祭坛,其积石冢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玉器。红山古玉的基本作用是“通神”,是巫师沟通天神的媒介。“红山文化的发达,正是当地气候环境较好的时期。……而约从公元前3000年起当地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变化,加速恶化了红山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这也许是导致红山文化崩溃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气候与降水对于一个文明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在众多的祭祀中,祈求风调雨顺是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五谷丰登事关着部落的兴衰。因此红山古玉中龙形玉非常多,数量要远远超过熊形玉,龙崇拜在红山文化中已经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五帝时的农业
在五帝时,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首先,农具数量更多,更加精细,而且发现了酒具,证明当时粮食有富余可以酿酒。有了充足的粮食,人口的数量才会增加,最终爆发了著名的牧野之战等部落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日益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三)五帝之后的农业
有学者认为龙崇拜的原型是闪电崇拜,其依据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农耕文明以闪电在隆冬过后的第一次出现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周期即春天的开始。《易经·乾卦》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爻辞,这应该缘于古人在不同时令条件下对闪电的观察。“潜龙勿用”,“即龙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不要进行农事,其历法意义直白而实用”。②原始农业非常落后,农业收成的好坏除了与土壤质量外主要处决于雨水。根据甲骨文和其他文献,当时祭祀的主要目的都围绕农业生产来进行,其中卜问雨水是最主要的内容,商代先民早已将龙作为雨神的代表。
《甲骨文合集》(13002):“乙未卜:龙亡其雨?”《甲骨文合集》(29990):“其作龙于凡田,又雨?”古达农业水平非常落后,粮食收获的多少与雨水息息相关,雨水的丰欠关乎着整个部落的存亡,所以华夏先民们对于能够行云布雨的龙推崇备至。《管子·形势篇》:“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论衡·感虚篇》:“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论衡·龙虚篇》:“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数稀少的原因是以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低下的狩猎社会不会哺育如此众多的人口。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森林面积的减少,狩猎所依靠的环境必然遭到破坏。人口的压力促使农业发展,雨水的多少决定着粮食收成的好坏,即使在农业科技发达的现代,雨水对于农业的影响也非常大。当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迫切的需要一种神灵能够控制雨水的多少,帮助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丰收。先民们认为龙是雨神,龙崇拜便成为了农业社会中最主要崇拜。《春秋繁露·止雨篇》:“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民以食为天,华夏先民们崇龙敬龙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祈求农业生产的丰收。
二、熊崇拜在农业社会的被替代
熊崇拜在农业社会早期与龙崇拜并存,随后地位开始下降。东汉班固《白虎通义》:“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黄帝乘龙归去显示了龙地位尊崇,只有帝王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此时,龙已经成为了沟通天地之间的使者,而熊则仅仅是部落图腾的代表,远远没有达到龙的尊崇地位。五帝时期农业快速发展,已经彻底取代了狩猎经济,华夏先民们离开森林,来到平原,不再需要借助熊神的庇护,而是希望龙这种神灵能很好的控制雨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在华夏先民面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由于认知水平的低下,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保障。祖先神灵是先民们认为最直接、最可靠、最亲切的而且法力无边的一种神。当祖先神与龙神相结合的时候,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玄中记》载:“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刘媪梦感蛟龙而生高祖等一系列龙神神话,证明了祖先崇拜已经与龙崇拜重合在一起,龙的地位更加尊崇。龙崇拜与祖先崇拜的重合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熊崇拜与祖先崇拜重合的情况是相同的。
熊崇拜在农业社会中不如龙崇拜那样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当龙崇拜与王权相联系时,熊崇拜地位不再。
有意将帝王与龙联系起来的是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的刘邦夺取帝位,想要在政治上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将个人出身与龙崇拜联系在一起。《史记·高祖本纪》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说项羽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龙与王权联系在一起,地位更加尊崇。《广雅·释沽》称:“龙,君也。”汉高祖刘邦自称“龙子”,后世之帝王皆仿效之称“真龙天子”。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华夏先民们走出森林,来到广袤的平原,放下手里的弓箭拿起锄头,狩猎社会已经成为历史。而作为狩猎社会主要崇拜方式之一的熊崇拜也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而被龙崇拜所彻底替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经久不衰,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龙崇拜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标志。龙崇拜,将会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永远的流传下去。
注 释:
①李晶.满通古斯民族和朝鲜民族熊神话传说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韩]李丁宰.亚洲东北部熊文化与熊神话[M].汉城:民俗苑,1997.261.
②谌中和.气候与中国文明的起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26-130.
参考文献:
〔1〕刘宗迪.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J].民间文化论坛,2004,(4):31-38.
〔2〕吉成名.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12):17-24.
〔3〕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4〕叶舒宪.“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J].文艺研究,2006,(4):23-33,158.
〔5〕孙永刚.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初形态萨满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18,79.
〔6〕李先登,杨英.论五帝时代[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5-45.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