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来》和 “遗忘”

2014-06-05许亿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张艺谋定格原著

许亿

前段时间美国大导演奥利弗斯通在中国某电影论坛上,批评中国电影为什么少有涉及“文革”题材。这事情在中国国内引起一点轰动,但很快过去。接着,“大师”张艺谋便拿出这部有关“文革”的电影《归来》。

电影改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小说题目曾让我思量,后来才明白是一个“犯”字隔开一个人的名字。

原著中,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聪慧而倜傥,懂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一辈子追求自由自在,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而成为“反革命”,所以最后他的身份定格却是这个“犯”字。记不得哪里看到,所谓“焉识”,意即“谁能知道”。

改成电影后,更名《归来》,或许另有意味。自从前年“两张”闹别扭分手以后,这是张艺谋拿出的首部作品。从一些媒体访谈中得知,这是张艺谋签约新公司的暖身之作。取名《归来》,既有自许,也有期待。不过,电影还没上市,便与某媒体闹出冲突,原因是该家媒体记者看完样片,大吐其槽,说电影已经阉割掉原著的大部分内容,最后堕落成类似韩剧的消遣之作。

这样的批评确实有些苛求。一直以来,中国电影人总在面对类似的尴尬:不拍怕人说你逃避,拍了又有人会说你消费苦难。电影人有电影人的难处,又何必要过分为难导演?

我个人的看法,电影整体还是说得过去的。好就好在艺术上的克制,欲扬先抑,以致影片中情绪爆发点出来的时候,相当精准。说来张艺谋最擅长的还是这种小品式的电影。玩味细节,结构小巧,也平静内敛。

关于恋人失忆的题材,泛滥成灾。几乎所有的失忆故事,都以单纯的幸福为结局。而此片的最后,是老年的陆焉识陪着依旧记不得他是谁的冯婉瑜,去车站等待冯婉瑜记忆中那个每月5号说会回来,却永远不会回来的陆焉识。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却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画面定格。所以更多唏嘘,更多伤感,以此结尾,余韵袅袅。

如今看一部电影,很难不被许多外部信息所干扰。作为导演的张艺谋,自身承载的东西太多,所以如不过度解读,就生怕有怠慢“大师”之嫌。从这个角度说,这部电影其实略显平淡,甚至有些匠气。

片子基本被平均分为五个段落,每段漫长的铺陈之后,便有一次情绪爆发。因为能量积蓄够久,投入去看,完全会被催泪。铺陈过长,手法过于工整,也难免有些无趣。所以,不喜欢的人说看得昏昏欲睡,也在情理之中。场景单调,演员克制,来来去去就那么一点点事情。小到掀不起一点涟漪,便归于死水一般的安静。

另外感到有点遗憾的是,原著讲的是发生在上海人身上的故事,而电影改编成北方的情境。虽然主演陈道明与巩俐没有让人失望,但假如仍以上海人物身份原汁原味地演出,呈现出上海人特有的那种细腻与敏感的生活,也许故事会生动许多。

反思悲悯的境遇,如果只追求再现悲惨的真实场面,恐怕只是控诉而非艺术。含蓄的力量才更叫人动容。张艺谋这次把握的力道,中规中矩。女儿举报父亲这样残酷的家庭伦理悲剧,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恰当不恰当,还看观众有心无心。

台湾电影人焦雄屏访谈张艺谋时,说了句话——这个片子的主题有关“遗忘”。这个主题或许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去反映对“文革”的态度,一些人因为“遥远”可能不闻不问,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愿面对。所以电影中的“遗忘”就成为一个隐喻。

可惜速食时代,又有几人能有这份闲心去看懂隐喻。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艺谋定格原著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咔嚓”,定格的街景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张艺谋的抠门
网络新词
定格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