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及其管理策略
2014-06-05周形蕾
周形蕾
小组合作管理是通过小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进行班级管理,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还能将班级管理任务分散到各小组中,对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目前普遍存在着班主任工作繁忙但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班级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给和谐班级的构建带来一定的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小组合作管理能够将班级事务的管理分散到各小组中,利用小组自治最终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2.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管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开展班级管理,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小组自治的管理模式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以服务学生为本”。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班级管理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二、班级管理中实施小组合作的策略
1.科学分组,实施小组合作
根据以往的群体规模研究发现,一个群体中4~6人最为理想,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根据班级人数和特点,合理确定每小组具体人数;在划分小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能力等,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组内成员在智慧、能力等方面应存在差异性,小组间的实力应均衡,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2.因生而异,明确成员定位
合理划分小组后,班主任应协助学生进行分工,明确小组中各个成员的定位。在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前,班主任应积极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生制异,以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每小组中应有一个组长,在小组合作管理开展的初期,组长可由班主任指定组内组织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相对更为优秀的学生担任,同时组长还应具备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以保证小组合作管理的实施效果。小组合作管理实施一段时间后可让学生自主推荐组内最优秀的成员担任组长,通过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其他小组成员分工可依据班级特点、组内成员人数等进行具体划分。
3.量化细则,制定考核内容
为保证小组合作管理的有序性,班主任还应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对班级中课堂纪律、作业、卫生等各项活动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量化、细化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主要可分为学习和德育两个方面,前者可细分为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各类考试成绩;后者可细分为纪律、卫生、礼仪、安全、活动参与积极性等,每项考核指标中均以0~3分评分制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以作业为例,作业完成情况好、质量好则评为3分;作业完成情况好、质量一般为2分;作业完成情况一般、质量一般为1分;作业完成情况差、质量差为0分。以小组内每个成员作业均按时完成、上交为完成情况好,未按时完成上交作业的学生不多于两位为作业完成情况一般,否则为完成情况差,作业质量根据各科任教老师的评价进行评定。
4.把握要点,创新评级体系
在小组合作管理中,首先应明确评价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或学校,而是学生自身,班主任则担当着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在实践中班主任应正确引导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其次,在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方面的表现,还应注重德育方面的评价,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量化的评价标准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但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智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量化评价的前提下,还应当注意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如在学习成绩指标中,以是否进步作为评价标准,而不以考分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后进生的信心,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管理是一种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提出的将学生自主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当认识到小组合作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管理的实施方法,以充分发挥这一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提高班级管理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