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矛盾冲突消融于萌芽状态
2014-06-05张心冰
张心冰
学生进入初高中,其生理、心理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应随之变化。若采用简单粗暴的下压式方式定会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一旦发生了棘手的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宽容他们,换位思考,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教师一定要更加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提升,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做好调治和说服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次,我满怀激情走进教室上课,猛然间发现黑板还没有擦,好心情被破坏得无影无踪,怎么办?发火、训斥、指责……这些都于事无补,更何况短时间的明显效果之后,学生依然会我行我素。对此,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大发雷霆,而是拿起板擦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像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继续上课。学生本来正期待着一场“暴风骤雨”,想获得刺激和满足呢,可是万万没想到我竟会这样冷处理。这不仅令他们大出意外,也引发了他们的反思。这以后,班上再没有发生过忘记擦黑板的事情。即使有学生偶尔忘记了擦黑板,其他同学也会及时提醒,在上课铃响之前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这一次,我改掉了以往的坏脾气,收到了奇佳的管理效果。
一、“冷处理”是消融矛盾冲突的一块法宝
在遇到冲突时,很多班主任总是试图把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强加给学生,认为只要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认清事实、明了规章制度,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其实,当矛盾冲突发生时,班主任千万不要动辄揭老底,翻旧账,对学生定性定论,激化矛盾。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开话题、转移目标,或要求学生做别的事情,或班主任借故离开、暂时回避,留给学生也留给自己一个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再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下,对学生耐心说服教育。如果是班主任的过错,班主任应勇于自我批评。尽可能地避免正面冲突,特别是班主任在气头上谩骂学生,不仅学生难以接受,更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威风扫地。例如,一次,我在三班上课,突然发现操场上有我自己所带班级两个同学的身影,三班的同学还起哄。在这种情形下,我安抚住三班同学,继续上课,下课后,我马上找到这两个同学,了解情况,待事情弄清楚之后,做出了适当的处理。
其实,处在冲突环境中的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此举将带来的后果,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老师的任何教育方法往往也不会被他们接受,这种情形下针尖对麦芒地处理,势必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因此,面对这样的矛盾冲突,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地选择语言,切忌说些“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简直是不可救药”之类的话。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师生双方的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有解决问题的诚意。所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转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只有师生在人格上构建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才不会总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的问题,把学生顶撞老师看得那么严重,也就能够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矛盾冲突了。
二、学会理解和换位思考,沟通从心灵开始
学生“顶撞”的一刹那,往往并没有意识到此举的后果。此时,教师若能宽容待之,就不会激化矛盾。理解和尊重学生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爱心,以尊重,赏识唤起他们的进取心,以真诚宽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努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力争上游,健康成长。只要教师能够从热爱学生的真诚愿望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雨滋润,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像老师那样去处理矛盾问题。教师若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培养的学生也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教师的理解就是一种人格魅力,更是一种感化剂。在老师的理解下,学生内心也会激烈地斗争:“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在其冷静之后,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将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处理类似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哪怕就是教训,也弥足珍贵。有意避其锋芒,用理解之心待人,待平静后处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想到自己也曾年轻过,甚至有比这还不冷静的时候,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要老师换个角度,特别是从当事人的立足点想一想,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被视为善解人意的人。换位后往往能理解特殊情况下学生的特殊心态。换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无为,也不是要求教师委曲求全,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而是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予以理解、关心和帮助。对顶撞老师的学生,如果老师真的能够常使用“我相信你能行!”“只要你准备充分的话,你一定能做的更好”之类的的话语,结果就会是“润物细无声”。
当真的“顶起来”时,教师不妨退一步,认真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争执理由和不满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就像病人去看医生,医生误诊,延误病情。作为高中学生,他们有思想,有是非观,有较强的成人化意识,给他们倾诉的机会,教师才能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听完后,还要做出积极的表态,如“你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若能把表达方式改变一下,将可能被所有人接受的”之类。这样本已有“豁出去”想法的学生,他往往也会认真地听取老师的意见的,进而使矛盾得到解决。
三、重言传更重身教,严而有度地呵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总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人格素养,个体情感和意志等去感召学生,震撼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发育并形成良好的人格、情操和品质等。
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严肃地批评教育,决不能放任自流,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这种批评教育必须要把握分寸,适度进行。就是这个“分寸”和“适度”,往往就考验着教师的素养以及他“言传身教”的功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只要教师既厚积素养又言传身教,走得正做得端,总是本着爱护学生、不伤害学生的原则去谦逊地学、扎实地做,就不愁做不好教师工作了。
上述几点,貌似老调重弹、很不新鲜,但在当下部分浮躁地高呼“以学生为本”,但却一味地把学生圈起来死压死管死教的教育背景下,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越发显得苍白无力了。当下的教育界并不缺少比较时髦的理念,缺的则是扎实到位的真实践,实实在在的好效果。所以,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真实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起当下的一些领导和同行们的关注、思考和批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