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县域教师流动成功的柱石
2014-06-05姜波邓文圣
姜波+邓文圣
2013年8月,浙江开全国之先河,出台了浙江省“地方版意见”,全省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异地轮岗”。浙江的全面推开是在该省嘉善经过两年试点之后的进一步尝试,因此,可以说嘉善是县域范围“教师异地轮岗”的先行者之一。
先行先试的嘉善有哪些经验和效果呢?我刊记者和一些业内记者同行一起,与嘉善教育界有过面上的接触,也做过深入走访。并在采访了解的基础上,就嘉善教师轮岗进行了宽泛的交流和探讨。
顺应时势把握机会先行先试
嘉善是浙江省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县。县城距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四大城市都只有100公里左右。2009年被评为第三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被国务院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需求———给孩子就读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以期通过孩子最大化地自我实现。可是嘉善人心中的好学校屈指可数———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第四中学,这几所学校的名师多,学生成绩好。于是出现了许多同全国各地相似的现象———择校愈演愈烈。这几所名校人满为患,上学和放学的档口交通严重受阻,家长接送孩子辛劳奔波;相应的农村学校或办学条件弱一些的学校,生源日渐萎缩,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有些班级学生数已经达不到最小班的建制,可由于还有孩子就读,又不能撤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嘉善县政府和嘉善教育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思考,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恰在此时,国家推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嘉善主动请缨,承接了国家相对经济发达地区“县域教师轮岗”的试点任务。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成为教师轮岗的“吃螃蟹”者之一,为浙江再推广、形成“国家版义务教育教师异地轮岗”积累了经验,也为当地的择校热降温和推动教育均衡、最优化地发挥教育资源功能做出了贡献。
硬件先行奠定均衡物质基础
嘉善人在进行深入调研后,觉得现在嘉善的经济相对富裕,有能力按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落实各校的“硬件”。于是,在承担教师流动这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后,他们一把尺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给予相同的制度待遇,甚至还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他们努力做到“六统一”和“一高于”。
“六统一”:一是统一城乡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由县财政统筹落实城乡学校改造与建设经费,全县累计投入3.4亿元基本完成了“校安工程”三年建设规划。二是统一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农村学校班额不足的班级,按照标准班额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和补助经费。三是统一城乡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教育装备经费,其中80%用于农村学校,加大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建设,全县教育装备城乡均衡度和教育信息化水平领先全省。四是统一就近招生,2010年起打破城乡界限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全面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向新居民子女全面开放招生。五是统一划定高中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比例,省一级重点高中每年招收的保送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六是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按照生师比合理配足教师。农村学校招聘教师人数多于城镇学校,满足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一高于”就是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镇,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县城,享受农教津贴、奖励以及上下班免费接送等优惠待遇。
师资为本确立均衡源头活水
嘉善人深知: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离开了教师的均衡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嘉善从建立机制入手,努力促进全县各学校师资的动态均衡。
嘉善针对教师轮岗的机制表现在四个方面。
1.建立合作共赢目标激励机制
他们依托教育系统干部“双休日大课堂”,开展了以“教师流动”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围绕教师流动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恳谈会,征求意见,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引导,消除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各种思想顾虑,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教师合理流动的共识。2011年全县报名参加流动的教师达296人。嘉善考虑到稳妥、合理,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将教师流动比例控制在8%,实际流动188人,其中95%是首次流动。提出了每年流动约10%的比例,五年内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参与流动。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目标:名师均衡分布,实现农村学校基本学科都有县级以上名师引领,提升教师素质;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促进学校共同发展。通过教师流动,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互学竞争、取长补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从而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2.建立城乡互动多元交流机制
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调动方式,实施城乡多元流动模式,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变单一的农村向城镇流动为城乡互动多元流动。有城镇流向农村服务流动,有农村流向城市培养流动,有教学片区互动流动,在188名流动教师中,城乡互动121名,其中由县城流向农村53名。第二,变普通教师流动为以学校管理层和名师为重点的定向流动。突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县级以上名师两个重点。第三,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整个流动工作,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明确每一所学校流出的教师和流入的教师数量、类别,有一定数量但不过量,制订计划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要求流动教师原则上小学是一、四年级,初中为七年级。对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他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在时间上根据不同类型教师分三个批次有序进行。
3.建立政策驱动积极引导机制
让每名教师愿意流动、乐意流动,带着感情、激情流动是流动的魂。第一,职称评聘方面,明确规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农村任教经历,这里农村任教区别于原来的农村支教,带编制、带责任。对农村教师有多校任职经历的也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倾斜。第二,财政支持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农村教师的交通费用。第三,名师培养方面,修订完善了嘉善县名师评创、培养、管理办法,在农村任教的名师津贴标准是城镇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可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等激励政策。尽管有政策推动,但在具体实施中他们还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给广大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权,决不死扣政策、硬性推行。endprint
4.建立后续发展跟进管理机制
让流动教师找到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管理。为此,他们强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让新流入的教师感受到新家的温暖。他们推进了“一室一档一网一地一窗口”的“五个一”建设。“一室”是建立名师工作室。所有学校全部组建了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教科研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讨,指导培养年轻教师成长。“一档”是县、校两级建立了流动教师业绩档案,加强对流动教师工作的跟踪管理。对流动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职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一网”是建立了教师流动网,已经成为流动教师主要交流平台。“一地”是学科基地建设,配合教师流动,在4个学校建立学科基地,承担年轻教师流动实践培训任务。“一窗口”是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建立宣传窗口,大力宣传教师流动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开展了“优秀流动教师”网络评选活动,充分展示流动教师风采,引领教师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行动快速措施对头效果显著
在硬件逐步落实的和研导形成相应的机制的同时,嘉善人没有等,他们抛弃顾虑迅速于2010年秋在全县推开教师轮岗试点。
从稳定、合理、合情诸多方面权衡之后,嘉善对教师的轮岗交流明确了四种形式:一是指导型交流,重点是鼓励城区优质学校的名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流动,指导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二是合作型交流,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名校集团化”、“城乡互助共同体”、“联盟学校”等形式进行轮岗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顶岗型交流,建立农村新教师培养基地,既促进新教师培养,又缓解城区学校因选派教师参与轮岗交流而产生的任课教师不够的矛盾;四是优化型交流,推动特长教师向特色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
三年后的今天看来,嘉善试点是成功的,实施取得的结果毫无争议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的眼前。
1.普通学校不再普通
“我们能跟一中、四中平起平坐了。”在嘉善县实验中学,校长周建平拍拍胸脯,自信地说。
嘉善县实验中学,原名魏塘中学,地处城乡交界,虽说学校硬件设施还算完善,但师资薄弱,吸引不了学生,特别是离县城名校一中、四中地理方位不是太远,更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于是周边乡镇、社区的好学生都去了其他学校,最多时一届就有四五十个学生转走,占招生总数的10%左右。
2010年,教师流动在嘉善县范围内正式启动后,得益于城乡界限的被打破,作为教师流动的试点学校,教育局从一中和四中各调配3名老百姓公认的优秀老师来到实验中学,2011年又有两位县级学科带头人和一位市级名师流动过来。实验中学两年内共流入教师20位,占教师总人数的18%。名校名师的流入,等额的青年教师被派出,实验中学成为受益最大,也是改变最大的学校———名师效应彻底改变了学校的生源状况,现在实验中学与其他学校有了可比性,老师们的压力大了、干劲也足了。
嘉善五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师,教师团队、学科建设较为薄弱,迫切需要名师来引领。省教坛新秀、嘉兴市学科带头人杨晓霞老师由嘉善一中流入该校,第一个学期她就上了17节公开示范课,迅速激发了该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她带领的骨干教师团队,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教学水平迅速提升,3名教师脱颖而出,先后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
大云中心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他们的目标一直是书香校园,以“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为特色,能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但优质师资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音乐、美术等技能教师。县域教师流动后,有6位老师流入该校———2位名师、3位技能专职教师。他们的到来,让该校理想变成现实。同时,还形成了名师汇聚的效应———1年不到,就有4位特级教师与5位市名师来到该校,为青年教师把脉课堂,使教师不出校门,也领略到了省市名师风采。在名师的带动下,2012年,该校又有3位教师成为县学科带头人,有12位青年教师在县市开了公开课,15位教师在县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
2.农村课堂有了城市范
“我真想多上几节吴老师的科学课!”这是姚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小龙对新老师最好的评价。
吴国荣,从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流动到这所农村学校,也带来了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带活了沉睡已久的实验设备,农村的课堂不再是黑板上实验,嘴巴上出现象。“用测力计测浮力,用水钟测时间,”说起做过的实验,王小龙滔滔不绝,“每周都能做一两次,特别好玩。”
“只要举手发言,蒋老师都会表扬我们,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孩子们兴奋地说。
班上新来的县级语文名师蒋卫红有点“不一样”。蒋老师来到农村学校,依然坚持在城里学校形成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互动。虽然当初孩子们配合很不好,甚至有时对蒋老师的互动设计无动于衷,让蒋老师有种“对牛弹琴”的感受。但蒋老师的不懈努力,还是换来了可喜的变化———渐渐她的学生自信、开朗起来,课堂发言争先恐后。班里有个叫周伊静的学生原先在课堂上一声不吭,很不起眼,现在举手比谁都积极,不仅语文成绩大幅度提升,她的作文也在县级比赛中获了奖,这学期她的一篇习作还发表在了报纸上。
王智姝从县城的泗洲中学,流入农村的杨庙中学。语文课学习雨果的文章后,她为孩子们讲解《悲惨世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下课铃响了仍要王老师继续讲。学生反映自己看名著看不出感觉,王老师急学生所急,办起了课外阅读引导“名著微型讲堂”———教师范讲,学生学讲,在讲堂中展开现场辩论……孩子“活”了,课堂“活”了,效果“显”了。
3.教师成长的路更宽广了
两位流动到农村陶庄中学的“80后”教师林峰和沈芳,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城镇学校的老师,工作六七年后,他们流动到农村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他们居然能早于城镇学校开展起他们一直向往的“小班化”教学。积累了小班化教学的第一手经验。沈芳老师说,流动实现了“让自己在聚光灯下起舞”的梦想。
马晓燕也是一名“80后”教师,去年流动到大舜小学。年轻的她,已然尝到了“评职、评先、评优向在流动中作出成绩的教师倾斜”政策的甜头。由于工作出色,她已经被提拔为副校长。
与沈芳等老师对应交流的欧静老师,交流前在陶庄中学一干就是8年。教师流动中作为培养目标流动到县城优质学校———嘉善一中,教2个班语文兼年级备课组长,刚到一中她还有点不适应,家长也不够信任,但凭着她刻苦、虚心、思考、实践,一年下来,已经成为一中的骨干教师。班级学生在演讲、朗诵等比赛中多次获市、县一、二等奖,她本人也被评为了优秀指导教师奖,成了家长信任的教师。她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流动,给我这个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平台。”
流动到第二实验小学校朱涛老师也有比较深的体会。他说,前几年自己认为中级职称也解决了,该松一松了,所以专业成效不显著,但自从来到第二实验小学后,面对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忙碌的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激情与活力的老师们,自己也“被裹挟着”参与到各类教研活动中,环境的影响使他的专业能力不断地提高。在奋斗中体会到了活力与激情,感觉自己的人生因此而充实。
浙江嘉善的试点成果告诉我们———县域教师的异地轮岗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均衡教育的举措。其中重点的“县管校用”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不但有利于教师的交流和教育的均衡,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当然教师轮岗这一举措,同许多改革一样,没有现成的直接可以照搬的完善措施,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流动的形式化,滋生出资源浪费和无谓攀比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不过只要我们坚定目标不动摇,不断地总结调整,其最高目标一定能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