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理论视角下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之关系

2014-06-05范晨虹谢方芳

今传媒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

范晨虹 谢方芳

收稿日期:2014-02-25

作者简介:范晨虹,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媒介与社会研究;谢方芳,女,新华社陕西分社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新媒体业务研究。

摘 要: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开拓者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科学素养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众科学素养较低,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我国民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公众“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媒介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的现代化人格养成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因此媒介应努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并开拓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16-03

一、现代化理论概说

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认为现代化必然涉及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强调人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其民众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只有当其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只有其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实现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才可以说其国民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培育,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实现。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并非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在《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人的现代化”既指一个过程,也是指一种应具备的素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的都是使其全体国民获得幸福康乐的生活。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讲,即一切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尤其是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客观现实情况下,13亿民众的现代化无疑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应该。

二、科学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不同学科、不同流派有着不尽相同的阐释。从笔者的文献梳理过程来看,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从多维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的。在英克尔斯提出的12项构成了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现代化素质中就有“尊重科学技术”的一项指标,学者金奇指出的人的现代化具有的12个方面的内容中也提到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共存”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阐释所倚靠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是“科学素养”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科学虽然不是每个人的职业,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既会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又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质量。

纵观30年来世界范围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的概念经历了不断精确化与可操作化历程,从成人层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推进过程。郭传杰、汤书昆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中做了如下阐述:强调基础教育的科学素养概念来自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其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包括:拥有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识别科学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和探究形式的典型特征的理解程度;了解科学技术形成物质的、智力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过程;参与科学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意愿。

另一个层面的定义强调可操作性。一般来讲,美国学者米勒(Miller)的观点接受度较为广泛,他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相关维度:(1)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competing)的基础科学概念;(2)能够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或本质;(3)某种程度上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仍在不断探索,寻求科学素养概念的新突破、新发展。2006年3月,我国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下文简称《纲要》)中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概念。《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判断公民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學素质,一般有以下指标:是否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否树立了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因此,科学素养不仅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众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人的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系探析

回顾米勒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概括,他将定义的三重维度中“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的那些基本科学概念”作为衡量公众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第一指标,可见大众媒介之于公众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大众媒介可以成为测试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一个工具。

根据目前最新的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下文简称《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公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上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形成的普遍共识是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在每个社会发展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公众数量必然是少数,在基础教育阶段之外的公众数量是占主体的,这部分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这个责任就需要大众媒介来承担。这一点正好契合了上述《调查》的另一项结果: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工厂和教育等因素对人的现代性的塑造具有显著的作用。除此之外,个人的现代性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密切相关,学者依锡尔·普尔和卡尔·杜茨都特别强调大众传媒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认为,大众传媒的接触和使用不仅能够激发公众产生现代人格,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大众传媒可以在公众中普及此种人格,故而他将大众传媒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由此可见,在人的现代化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众媒介作为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其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其现代化人格的塑造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其实,大众媒介本身就具备提供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国民进行科普教育, 正是履行这一职能、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目前,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参与科技传播来提高民众科学素养,这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进入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也因为其快速和高效的特点而在科技传播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传媒, 都已经把传播科学新闻和科学信息列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综上,一方面我们指出,大众媒介既是检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同时它又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讲,它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另一方面,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也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媒介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分析

郭传杰、汤书昆指出,公众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从人的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看,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目标是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证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增长,最终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在我国,大众媒介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关联一般是通过科学传播来实现的,这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科学主义的科普策略,人们对科学家、科学普遍怀有崇敬态度,还远未到达社会性地质疑科学技术的程度。另外,大众媒介目前存在的传播观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却都制约着民众科学素养的真正提高。而因此,本文拟从大众媒介的科学精神、新闻生产的过程和媒介人的科学素养等层面提供大众媒介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一)大众媒介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

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产品要求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著名科学家默顿指出了科学精神包含的四项基本原则:普遍性,它强调科学的标准是普遍的一致的,科学原理和定律不会随国家、种族、阶级、宗教,性别、年龄而改变;公有性,认为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一切称得起知识的东西都应是公共所有的;祛私利性,指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有组织的怀疑,指科学研究不承认有绝对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科学强调永恒的批判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意义来讲,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性、求真精神以及探索精神、质疑精神等,并自觉将这些精神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要提高和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新闻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内涵。从一系列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事件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新闻事实、检验新闻事实,在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杜绝一切虚假报道,在日常报道中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

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介在业务层面上要采用更加符合科学规律的新闻生产手段,来增强媒介产品的传播效果。比如,采用事件科普来强化传播效果。

目前在国内非常活跃的非官方的科普组织非“科学松鼠会”莫属。纵观科学松鼠会的传播路径会发现,其绝大多数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迎着热点上”,不断地为读者制造兴趣点。在突发公共事件或时事热点中,总是有他们的科普专辑,如汶川地震、“毒牛奶”、“甲型H1N1”、“奥运”等。这就要求媒体的新闻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上,而应进一步报道与社会热点事件或公共事件相关的内容。事实上,公众也将越来越多地从公共事件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值得媒体借鉴的是,虽然事件本身并没有体现出科普概念,但科学传播和公共事件相结合便可以产生出极强的传播效果。出于信息不对称、满足求知欲以及与他人交流等原因,受众有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媒体就可推动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公共事件中,这样,在信息饥渴的状态下科学传播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媒体人的科学素养,实现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在大众媒介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媒体人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对其科学传播和互联网的一项调查,如果能够雇佣到有新闻工作背景和技巧的记者来采访和编辑科学信息,则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能力将会加强。目前,科技记者的科技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结构性不足导致的科学素养不高。从事科技傳播的编辑记者普遍缺乏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和基本的原理掌握相对匮乏。再者,是缺乏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意愿。目前新闻业态是媒体间的竞争激烈,一方面,媒体提供给编辑记者的周期性培训和再教育越来越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许多媒体对编辑记者进行量化考核,奔波和疲劳成为生活常态,一线采编人员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所以,作为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具备的一是和普通公众一样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二是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来自于人类在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思维和实证传统。三是媒体人应具备思想和视野前瞻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3 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苏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新闻媒体的职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5).

6 徐立永,徐若菲.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探究[J].科技传播,2009(8).

7 金奇.人的现代化素质略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2).

8 潘煜.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其传播效果[J].科技传播,2010(2).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
面向科学素养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生物家庭实验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演示实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