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验式报道及其网络机遇

2014-06-05苏立业

今传媒 2014年5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

收稿日期:2013-12-16

作者简介:苏立业,男,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史论研究。

摘 要:体验式报道能够较为详尽、完整、深入地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全程报道。与通常的报道模式相比,体验式报道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采受关系、报道视角、报道取材三个方面。但是,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在另一个层面上又是它的短板,使人们对这种报道方式有所質疑。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体验式报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体验式报道;网络机遇;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33-03

体验式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已经行之有年了。作为一种类似社会学民族志方法的新闻报道方式,体验式报道能够较为详尽、完整、深入地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全程报道。得益于这种方法,新闻记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带来的报道失实、报道不全面等问题。过去国内外新闻界对体验式报道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而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现代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体验式报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体验式报道的概念

国内学者过去的研究对“体验式报道”的概念问题一直分歧较大。虽然出现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定义,但对于什么是“体验式报道”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有的新闻从业者和学者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功能,认为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体验保姆、导游、菜贩等其他社会角色的身份生活后所撰写的心得感想。这类心得感想没有将报道焦点放在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身上,而是注重抒发记者本人的内心想法,有本末倒置之嫌。有人将体验式报道与其他报道方式进行合并,认为记者隐藏身份进行的暗访属于体验式报道,记者自己伪装成其他身份并制造新闻事件也属于体验式报道。这种定义模糊了体验式报道和隐性报道以及策划新闻报道三者之间的界线,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

综合国内外研究,体验式报道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新闻学辞典》《新闻学大辞典》《新闻工作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等新闻学重要工具书上都没有“体验式报道”的词条。以“experience report”、“experience journalism”作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维基百科、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子版上进行搜索,也没有相应的新闻学文献。

因而,笔者认为“体验式报道”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国内新闻从业者对工作实践进行总结的产物。这种实践总结的思想源头应该是来自艾丰的《新闻采访论》一书中的业务指导,因为几乎所有论及“体验式报道”的重要研究都会引用艾丰的界定,即:“亲身体验,是记者重要的基本采访方法。所有的采访方法,从记者本人同事实的关系来看,无非是两大类型,一种类型,记者‘超然于事实之外,除了解事实这一纯属采访关系外,同事实不发生其他任何关系;另一种类型,记者‘介入了、参加了被报道的事实,成为这项活动中的一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活的采访……亲身体验必须在事件过程中才能实行,而不能按照记者采访的要求安排。[1]”

艾丰的论述,为我们定义“体验式报道”提供了逻辑起点。我们在对“体验式报道”进行定义时,要明确“体验式报道”的出发点是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记者应该是事件的报道者而不是事件的主导者。同时,为了概念明晰,体验式报道不应该与隐性采访、策划新闻混为一谈。由此出发,笔者定义如下: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接近新闻采访对象,通过以公开的身份参与新闻事件全程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

二、体验式报道的优势与不足

体验式报道与通常的报道模式相比较,体验式报道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采受关系、报道视角、报道取材三个方面:

从采受关系上来讲,相比通常的采访,体验式报道中的采访者与受访者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共同生活,容易建立起一种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紧密的准社交关系得以建立,受访者对采访者的戒心与抵触更容易被打破。通过人际间的交往,采访者能够从受访者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细节,也更能够了解到受访者对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建立的基础。

从报道视角上来看,通常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对于整起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要依赖于受访者提供的二手材料。受访者的观察能力、知识水平、语言描述能力、个人立场等变化因素都会影响到采访与报道的质量。而在体验式报道中,由于记者本人就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之一,整起新闻事件采访报道的信息源不仅来自受访者的叙述,还来自记者个人的观察。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搭配使得受访者的转述偏差得以修正,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得到了保证。

从报道取材上来看,在通常的报道中,由于受访者不具有新闻嗅觉的训练,他们的观察不一定符合新闻报道的需要,记者基于新闻价值视角而想要获取的新闻事实往往并不能够很好地取得。这些不利条件在体验式报道中得到了修正。由于参与新闻事件全程,记者可以在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下自由而充分地捕捉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丝细节。同时,参与新闻事件的全程的体验,也能够使记者能够对整起事件有一个宏观把握。宏观图景与微观细节的结合为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提供了素材基础。

但是,体验式报道的优势在另一个层面上又是它的短板。我们知道,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下的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客观、中立等准则,新闻媒体在社会系统中作用应该是镜子式地反映各个子系统运作的真实情况,从而使领导者能够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相应调节。但几百年的新闻实践宣告这种追求只是新闻事业的理想形态,除却政治、经济系统的影响外,由于新闻的内容生产者是作为社会人的记者,记者本身具有的认知结构、价值取向也同样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新闻报道者的主观性因素。而这种主观性在体验式报道中表现地更为明显,让我们生出许多质疑。比如,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与新闻当事人(或者说受访者)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在打破采访壁垒之外,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会不会影响到记者个人情感,记者会不会偏袒新闻当事人的某一方?比如,在通常的采访中,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基于官方或受访者提供的信息,记者本人很少作为主体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体验式报道加入了作者个人的观察视角,记者的“基于新闻价值观”的观察是否真的对社会和新闻读者有用?再比如,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处于具体的环境之中,记者是否具有条件或者能力跳脱出事件之外,了解这起新闻事件和社会大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针对体验式报道的疑问。

三、网络时代下体验式报道的新机遇

网络时代的来临虽然给新闻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弥补了过去新闻采编方法上的很多不足,还促进了一些新的采编理念的形成。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体验式报道。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体验式报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首先,网络传播技术突破了体验式报道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记者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进行新闻报道,充分强化了新闻记者的在场性,在时间上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时间和新闻事件报道时间之间的距离。以2012年4月的雅安地震为例,在交通断绝,大型报道设备无法进驻的情况下,新华社的记者在随第一批救援队步行前往灾区的途中,利用微信软件的语音消息功能,一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回到新华社的微信平台,经过编辑部的文字转换,几乎实现了同步传录,向社会报道有关灾区的第一批消息。这种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体验式报道依靠记者笔记、心记,然后再转换成报道的模式。著名记者郭超人随国家登山队登顶珠峰是我国最著名的一次体验式报道。但是在郭超人的那个年代,他也只能在下山之后,才能发出报道。而如今,依靠网络技术,记者的体验式报道可以第一时间公布的网上,时间差的缩小使得记者不至于由于记忆模糊而错失细节,也使报道更富有真实性。同时,网络容量的无限性也使记者的体验式报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过去的体验式报道,由于笔记本页数、录像带时长等因素,记者必须对采访素材进行取舍。而现在采访仪器的数字存储技术与网络技术几乎无缝对接,记者可以事无巨细地对新闻事件中的任何片段进行记录。有些素材碎片固然无法成为组成一篇主题报道的有用素材,但网络给了这些素材碎片容身之地,它们可以以花絮、趣闻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从而有利于读者对事件有一个全景性的了解。

其次,网络传播技术与数字化采编设备的结合丰富了体验式报道的手段。这一点其实也适用于其他一切报道手段,但对体验式报道意义尤大。体验式报道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报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在于记者是以新闻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参与者的身份给了记者报道更多细节的可能。体验式报道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就是其必须包含大量的细节。过去的体验式报道固然也是按照“细节为王”的思路在进行的,但在互联网新闻受众基数呈几何级增长的今天,像过去的体验式报道那样,报纸记者用文字报道细节,电视记者用镜头报道细节,广播记者用声音报道细节,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新闻受众的信息需求了。在网络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文字、影像、声音有了同时呈现的可能性,于是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记者在采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时,必须具有新闻融合性报道的意识,要知道新闻受众需求的已经不单单是某一种媒介形式的细节,而是全方位的细节。体验式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是细节,借助网络传播技术与数字化采编设备等的结合,记者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文字、声音、影响等各种形式的细节报道,也形成了一个互相验证的信息场,保障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最后,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可以使体验式报道收集到新闻受众的反馈,修正记者的观察视角。前边两点其实说的是网络技术对于体验式报道原有特点的优化和提升,而这第三点涉及的则是对体验式报道不足的修正。在前文中,笔者曾经提到过,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记者本人的主观性色彩,而记者在参与新闻事件中的观察角度是否能满足新闻受众的信息需求,是我们对于体验式报道的质疑点。在过去有的体验式报道中就曾出现过这类问题。湖南师大的郭光华教授就曾批评到:“体验式报道因为记者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事件,不少报道中都把报道的对象处理成记者本人,把报道的焦点对准记者本人。这的确是目前体验式报道的误区之一。[2]”固然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会犯这种错误,他们拥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找准整起新闻事件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节点。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记者的体验式报道总会有难以触及的受众信息需求点。而借助网络通讯技术,体验式报道的这一不足得到了修正。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反馈性的特点,通过将阶段性的体验式报道上传到网络门户、媒体网站、社交平台,身处新闻事件之中的记者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新闻受众的反馈,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也一目了然。新闻媒体的功能性价值终究是满足大众的信息需要,有了受众的反馈,从事体验式报道的记者也就有了观察的角度和方向。同时,受众的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形成一股监督性的舆论压力,能够避免记者由于与采访对象亲密接触而造成偏袒行为,有利于保障新闻报道的公正性。

四、网络时代体验式报道应避免的问题

网络传播手段的即时性、互动性虽然给予了记者更多的报道方案选择,但在体验式报道的具体应用中,也应该注意避免网络的加入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第一 ,从网络的即时性上来说,借助移动通讯技术,记者的新闻采写时间与新闻报道发布时间间隔很短,像微信公共账号这种新兴自媒体平台甚至可以做到采写和发布同时进行。虽然时间差的缩小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同时这也侵蚀了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审核与编辑时间。在传统的新闻采编作业流程中,记者采访后将稿件发往编辑部,在紧张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法、词汇、常识错误可以在编辑环节被纠正。但在应用网络传播手段后,编辑环节被大大压缩了,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秉持审慎思维,不能一切力图求快,还要保证新闻报道字句、常识的正确,保证事实的真实。另外,网络传播手段被应用到体验式报道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事件当事人的隐私权问题。在体验式报道中,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与新闻当事人建立了稳定、緊密的联系,这给了记者捕捉大量新闻细节的机会。但这种被捕捉的细节中,可能有一些内容会涉及到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是记者认为适宜报道,而新闻当事人有所顾虑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对于网络传播手段的即时性应用尤其要谨慎。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新闻当事人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可能危害记者与新闻当事人的关系,从而阻碍体验式报道的进一步参与。因而,记者在体验式报道中,在处理涉及新闻当事人的细节时,应该有征求新闻当事人意见的意识,要避免侵犯新闻当事人的隐私。

第二,从网络的互动性上来说,网络的加入使体验式报道的记者能够得到大量的受众反馈,这有利于修正记者的观察视角,提供更多有用的细节。但记者也应该注意不能为网络民意所裹挟。记者应该明确的是,虽然新闻报道是为大众的知情权而服务的,但新闻报道作为一项专业性的传播活动,还需要依赖受过专心新闻训练的专业人士即记者的主导。在体验式报道中,记者可以从受众反馈中寻找报道的灵感与方向,但在具体的报道作业中,记者应该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充分应用自己所学到的新闻传播技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表象与内涵、前情与后续、内因与外因等全方面的综合梳理。也就是说,记者要明确自己身上教化民众与服务社会的意识。这种考量是基于中国社会的人口学统计之上的。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3]”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根据上述数据来看,我国国民的总体教育水平依然不高。因而,记者在体验式报道中,一方面要有亲近群众的服务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有教化大众的精英意识。如果一昧迎合网络民意,做出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报道,也就使体验式报道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五、结 语

“体验式报道”虽然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专有名词,但这种深入新闻现场,接近新闻当事人,参与新闻事件全程的新闻内容生产方法并非为我国独有。在美国,许多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人和新闻作品都得益于这种方法。体验式报道的长处在于,它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使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得到了贯彻。而网络时代的来临,无疑使体验式报道如虎添翼,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使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两极分化、阶层固化、价值观混乱问题,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弥合社会裂痕、凝聚民族感情、塑造共同体意识上,体验式报道未尝不是我们一条比较好的选择。事实上,以《央视记者走基层》等栏目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体验式报道都取得了良好反响。在此,笔者愿以此栏目的口号作为本文的结尾,极盼国内的体验式报道能够迎来发展的热潮。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

2 郭光華.对“体验式报道”的几点理解[J].新闻记者,1998(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04.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下的景区发展策略可行性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校园电子商务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