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作家具的发展历程

2014-06-05许家千沈易立

关键词:苏作海派技艺

许家千 沈易立

论苏作家具的发展历程

许家千 沈易立

“苏作家具”乃是苏州江南地区形成的一种传统家具造型及制作技艺。它由两个方面组成:外观造型及由内而外的制作技艺。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优美的外观造型,在明代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被誉为“明式家具”;它发展到清代中期又形成了与“清式家具”有所不同的典型风格,被称为“苏式家具”;到了民国时期它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形成了“海派苏作家具”;它代表了苏州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家具上的制作技艺和典型风格。

苏作 传统 家具

在我们苏州江南地区,有一种传承了数百年、体现在家具上的传统制作技艺,它是在文人、画家、有闲阶层及工匠艺人不断总结家具造型、制作技艺的经验积累下,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极强的制作技艺流派。它经历了各时期制作技艺的一个渐变过程,承载了传统家具文化之内涵,这一过程可追溯到苏州建城初期(距今2500多年),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苏作家具”的制作技艺。它的起源,应该和苏州造园艺术的繁荣是同步的,苏州园林发展史中记载:“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五代,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这也和苏州江南地区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发展过程相吻合,造园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家具制作技艺的形成;而家具在园林中的陈设又使厅堂楼阁有了内涵。这就是人们所谓造园艺术与家具技艺不可分割的“大木作与小木作”技艺。

它是一个有着多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反映在传统家具上的整个制作工艺过程,“做工精致细腻、造型刚中有柔、寓意深刻吉祥、文化内涵丰富”是它的典型特征。同时它是发展的,在各个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苏作家具”特征,从“苏作家具”的发展过程来看,各个时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隋唐时期,在我们苏州江南一带也是以漆木家具为主导。宋元时期,有了硬木制作的家具出现,但主流家具还是以漆木家具居多。发展到明代中期形成了典型风格,被后人誉为“明式家具”。到了清代中期,形成了“清式家具”;但在苏州江南地区,在传承明代家具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与“清式家具”不同特征的家具,被后人称之为“苏式家具”。到了民国时期,形成了“海派苏作家具”。1949年以后,在七十年代,受海外华侨影响,形成了新潮的“苏作家具”。改革开放后,自九十年代起,形成了适合现代人使用的“新型苏作家具”。总体上传统的“苏作家具”有四个典型的成熟期。

一、宋代“苏作家具”(开始用硬木制作家具)

宋、元时期,苏州地区的家具制作技艺由于实物很少难以考证,目前只能从宋代画家的笔下窥其一斑,只是绘画和实物相去甚远,难以全面地研究它的制作工艺;但是其规律是——制作家具的工具决定家具造型。文献中记载:南宋时发明了“冶银吹灰法”和“铜合金铁”冶炼法;开始使用焦煤炼铁,是我国冶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由此可见,到这时才生产出了锋利的家具制作工具,可以用相对硬一点的木材做家具。我们将《韩熙载夜宴图》、《蕉荫击球图》、《女孝经图》三幅绘画中的家具做了分析:从其造型看,已没有了隋唐时期漆木家具的风格,家具造型简洁,用料纤细,其所画的家具材质硬度已达花梨木材质的硬度。假如此三幅画反映的是当时代的家具,那么,可以肯定其家具制作的木工工具已有了显著的提高。此三幅画上的家具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因为从家具造型看:(1)家具的材料使用了较硬木材;(2)制作家具的工具很锋利,在南宋以前制作家具的工具,无法把家具打造得这么精细。

图1、图2是藏于南京博物院、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家具,从实物看,桌子、椅子散件,其外表没有一点涂刷漆的痕迹。根据宋人的生活起居习惯,此椅前面应该还有一个踏脚,此椅子坐面高600mm。经过测绘,就散架的部件看,此家具的制作工艺,已有了较完善的榫卯结构,以直榫为主,面框已采用割45度角尖做出榫处理,但面框与板的组合顺木纹方向没有槽,采用平接,而木板两顶头刨成45度插入面框上,其面框内侧上部也有45度的斜凹槽。从以上两件宋代家具的实物用料分析,椅子脚的直径46mm,桌子脚的用料50×40mm成椭圆形,而以上三幅画中的桌子、椅子的用料在我看来其粗细最多直径在30mm左右。从而我认为此两件家具实物的制作年代要早于它们。

此两件宋代家具,从复原效果图分析,其家具造型已有简单的线型装饰方法,制作工艺上面框和面板是不落槽做法,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件家具应该是北方制作的宋代家具。尤其从这两件家具的造型、榫卯结构、制作工艺分析看,椅子的座面与后脚的结构及从椅子坐面中间用木板的工艺看,都不是以后明代“苏作家具”的特征,但又不乏好多“明式家具”的原始元素。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产生,也不完全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产物,而是南北文人及南北两地文化交融后在苏州江南地区的成果。(故而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基础上的传承、创新、发展,在此两件家具上得到了印证)。

二、明代“苏作家具”(形成了明式家具)

1368年明朝建立,结束了元朝外族的统治,中国回到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轨道上。明代经过“洪武之治”、“永宣盛世”,国力得到了加强;苏州、广州、西安等地成了除京都以外的主要城市,特别是到了“弘治中兴”,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此时,明代的家具制作在传承宋代家具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明代初期,出现了三种制作形式并存的局面,(1)漆木家具:保持了自唐宋以来的传统漆木家具的一贯制作技艺,主要为京城及官僚阶层使用居多;(2)硬质木家具: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由文人、画家及有闲阶层,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研究、把玩、品味、修改逐步形成;(3)杂木家具:就地取材,民间百姓生活所必需的,以日常使用为目的而形成。第一类形式的漆木家具随着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逐步完善、造型风格被人们喜爱而慢慢地退出主导地位。第二类硬质木材的家具制作,开始了它辉煌的发展历程。在传承宋、元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它规范的、系统的制作技艺。在嘉靖、万历朝达到了古家具制作的巅峰,形成了具有当时典型风格特征的家具,被后人誉为“明式家具”。总的说来,在明代初期和中期苏州江南地区的家具形式是漆木家具和硬质木材家具并存的时代,到了明代中、晚期才以硬木家具为主。(图3)

明代“苏作家具”制作技艺日趋成熟,究其原因有五:(1)传承了宋代家具的制作技艺而加以发扬。在宋代出现了外表没有涂刷漆的木制家具,这一点我们可在出土的家具资料中看到。(2)家具制作工具改变。从宋代冶铁技术出现,到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研制成功,其辉煌成果使家具制作的工具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可以精细地加工硬质木材。(3)优质硬木的大批进口。永乐年间朱棣派特使郑和多次下西洋,带回了大批优良的硬质木材,充实了造园及家具使用的木材。(4)造园之风盛极。明代盛世,造园之风遍于吴中、技艺日臻完善,当时苏州号称半城园亭,私家园林的建造需要大批的家具放置使用,为家具的制作提供了大量的陈设环境,推动了“苏作家具”的发展。(5)文人画家、士大夫的构思设计。繁荣安定的生活环境,出现了大批解决了温饱的有闲阶层。文人墨客对建造园林、家具设计、制作的指导,使家具的造型艺术、制作技艺发生了审美意趣上的变化,出现了造型简练、制作精美、工艺独特、带有“文人味”的新型家具,从而提升了家具制作技艺上的品味。(6)家具制作中造型的不断完善。私家园林中的家具制作,以工匠请到家中制作居多,在制作中文人指导边修改、边品味,不急于求成,精益求精,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典型风格,被后人誉为“明式家具”。

三、清代“苏作家具”(形成了苏式家具)

1644年明亡,清政府定都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直至“康乾盛世”社会动荡的局面才基本结束,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提高。此时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开始了清朝相对稳定的统治期。但是,为消除文人、士大夫的汉民族意识,对其管控趋于严格。汉人为了恢复自己的政权,而展开民间反清运动。清政府对汉人采取了高压的政策,对江南等地的激烈抵抗展开多次屠城,对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士进行“文字狱”迫害,到雍正与乾隆时期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总的来讲,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满族对于汉族保持着相当的戒心,而汉族的“反清复明”意识贯穿于整个清代。所以说,满清政府是在政治上对汉人的统治成功,而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上被汉文化所同化。

这一点我们在“康乾盛世”逐步形成的“清式家具”上可以看出,它是满族统治时期的产物。(图4)鹿角椅是典型的满族文化家具,体现了一种征服感,但此家具受到汉文化影响,椅上的雕刻纹样为汉文化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所以说“清式家具”是满汉文化在家具上融合的反映。皇家园林、行宫的兴建是形成“清式家具”的根源。而此时,苏州江南地区之文人、画家、士大夫,在清王朝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下,失去了仕途信念,钻进古书堆,进入考古、金石等研究领域,其中也包含清代所建造的园林、家具。据记载,清代苏州园林兴建300余处,从而推动了苏州地区的“苏作家具”发展。清代苏州的园林、家具风格由于构思设计者还是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所以体现的还是根深蒂固的汉文化意识,在苏州江南地区的家具制作上,还是保持了明代家具风格,它受“清式家具”风格影响,但没有被“清式家具”所同化。在清代中、后期,形成了具有当时典型风格特征的家具形式,被后人称之为“苏式家具”。

“苏式家具”的形成,从历史资料中看,当时苏州江南地区为“反清复明”意识较强烈的区域,文人所崇尚的是有着千百年传承的汉文化,满族文化的入侵和统治对文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出现了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这在大量的清代史料中都有记载,如画家中有“八大山人”等)。反映在家具上是对明代文化的延续,这一点在“苏式家具”造型中可以看到,它传承了明代家具制作技艺的大部分特征。到了清代中期,又受到广式和京式家具风格的影响,在改良中不断出现新面貌,并在传承明代家具款式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苏作家具”形成了许多新的形制和式样,但它没有象广式和京式家具那样,成为一代清式的典范。而是在江南苏州地区自成一格。“苏式家具”形成于清代中期到民国初期,它是“苏作家具”特定时间段形成的又一典型风格家具,是“苏作家具”由内而外的典型代表,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外部造型特征,它在造型上、制作工艺上、完整地传承了“明式家具”的风格。(图5)

四、近代“苏作家具”(形成了海派苏做家具)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大炮、洋枪打开了清政府的闭门锁国政策,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划分,西洋文化、西洋建筑、西洋家具进入了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上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成为了经济、文化的国际大都市。随着人们对西洋文化的认可与追随,催生了“海派家具”的形成。它是东西方家具文化交融的产物,代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形成的摩登、时尚、新潮家具的流派,被后人称之为“民国家具”。 虽然它存在于华夏大地的时间很短,仅有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但在我国家具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浓彩。它是我国古代家具向现代家具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方式不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的,国外列强入侵、我国被迫接受使国人感到羞耻,觉得“民国家具”有着浓重的殖民地因素而有所排斥。但是应该承认,西方文化、生活理念的进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固有的传统理念和生活习惯。)“海派家具”风格,代表了典型的“民国家具”,据记载,当时上海的南市一带有大小红木作坊近百家,苏州的大批传统家具制作艺人为了生存,纷纷到上海谋生,后来回到苏州继续从事家具制作,从而将“海派家具”风格带回了苏州,波及、辐射到周边地区的家具制造业。(图6)

“海派苏作家具”的形成:苏州紧邻上海,近代“苏作家具”风格(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受当时“海派家具”新潮观念影响,为迎合人们新、奇追求时尚的心态,在家具风格上蜕变了原有的特征,模仿“海派家具”风格,但是在模仿的过程中,“拿来”以后,在接受其造型的前提下,再次“中西合璧”后本土化。第一是家具用材上注入传统理念(以明清时期流传的红木等材质为主,而不屑于正宗“西洋家具” 用材的核桃木、柚木),其二是制作技艺上的归宗(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榫卯结构和传统制作技艺)。称之为“海派苏作家具”,是因为它颠覆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家具的造型风格,但没有完全西化,所以“海派苏作家具”风格,不是“西洋家具”,也不是中国传统家具,它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以及时尚的风格,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海派苏作家具”概念:“以明清苏作家具的制作技艺为本,以海派家具造型为表;以适合当时人们生活习惯为目的;在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形成、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新型家具。”它是西方家具文化进入我国后,渐变为本土家具文化的一个结合体(开始是全盘复制,而后是略作改动的制作,再后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关键是它在制作技艺上,还是一脉相承了自明清以来的制作技艺,“以传统的苏作家具技艺为基础”,但在造型理念上“以海派思维为特征,迎合当时的潮流”,形成了有别于明清家具的造型,所以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国人固有的文化传承,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的取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点在家具的品种上可见一斑,如沙发、餐桌椅、百灵台等。但是,“苏作家具”制作技艺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典型的特征——镶拼家具(外面用红酸枝,上海、苏州称老红木,内部用香樟木、杉木),其制作工艺外观上镶拼得天衣无缝,不仔细看不出,其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海派苏作家具” 的最大特点之一。

五、现代“苏作家具”( 形成了传统元素现代家具)

现代“苏作家具”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起。其一,根据1931年的统计,苏州全市红木家具、红木小件作坊8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到了1949年前夕,由于社会动荡,苏州地区的家具作坊、店铺也逃脱不了历史的灾难,先后倒闭,从业人员大部分失业、改行;已剩寥寥无几。其二,1949年后,红木行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恢复发展,将失散多年的红木家具制作老艺人组织起来,1954年从生产自救组开始到建立苏州红木雕刻厂(由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当时苏州地区就只有一家传统家具生产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红木行业的管理、专业人材,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家等。特别是70年代的工艺美术大发展,红木家具出口国外供不应求。(根据国外华人之生活习惯,他们带入家具款式,在进出口公司的牵线搭桥下,由苏州地区生产传统家具的企业制作。图7是当时国外华人使用的卧房家具——男装柜。)在此情景下,以苏州红木雕刻厂专业生产传统红木家具的骨干企业为龙头,对周边地区常熟、光福、无锡、常州、昆山、太仓等地进行技术输出,扶持了一批生产红木家具的联营厂、外发加工点,使“苏作家具”得到了传承、创新,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起至今,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也日益突出,体现在对传统红木家具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目前有大小从事红木家具生产的企业数百家,从业人员数十万,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文化的专业技术力量,改变了以前历代传统家具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2008年组建“苏作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将本行业的传统家具制作企业组合起来,共同研究传承计划,目前有会员三十余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苏作家具”发展到当代,在造型款式上主要表现为两个趋势:(1)传统高仿型:即原汁原味地再现古人制作的传统家具款式,以适合收藏、把玩、研究人士的需要。(图8,作者设计的高仿罗汉榻。)(2)适合现代人生活、起居的传统家具造型的改良型:主要是适应当代人的现代理念和生活起居习惯的需要。(图9,作者设计的传统元素现代家具)

有些人对现代“苏作家具”制作技艺抱有片面的看法,认为“苏作家具”的技艺走到了尽头、没有超过明清时期的家具。事实上,第一,当代人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定,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说的那样,所以明清时期的人一定不会认为当时的家具制作技艺已达到了顶峰,会成为“明式家具”及“清式家具”。第二,当前的制作技艺、生产规模、加工精度、加工手段远远超过前人,在高仿的明清家具中就可以对比出。第三,家具的生产工艺要远远高于明清时期,木材干燥工艺的出现是传统红木家具制作工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任何时期的家具制作不可能绝对完美,而家具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规律,不可能在某一个时期突然出现了全新的款式。改良得好、适合现代人生活起居的造型,只要有时代特征、受当代人喜爱,就是得到了发展,因此不能认为现代的“苏作家具”没有了优点。

“苏作家具”制作技艺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到今天,有着辉煌的历史,同时只要我们当代人不断努力,肯定会有灿烂的明天。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传统家具的设计者、制作者的不断努力,肯定会将“苏作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发展之路走好,为吴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许家千,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

工艺美术师/沈易立,苏州红木雕刻厂有限公司设计师)

猜你喜欢

苏作海派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市委书记赴高新区 专题调研苏作文化工作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海派剪纸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文雅精致 苏作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