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2014-06-05顾晓敏柴玉珂
顾晓敏 柴玉珂
(1.上海开放大学,上海 200433;2.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顾晓敏1,2柴玉珂1,3
(1.上海开放大学,上海 200433;2.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对上海市属20家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情况进行调研,结论显示: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和庞大的,部分高校图书馆资源还颇具特色。为了把这些资源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上海市主要采取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和组建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两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但另一方面,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资源拥有重复率高、共享仍有屏障等问题,阻碍了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资源的进一步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从资金投入、技术、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科技文献;文献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1 引言
科技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可以整合部门、行业和地方的科技资源信息,形成合理分布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架构,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校的信息服务。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展开了深入的研究[1-7]。近年来,在我国,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1999 年初由教育部设立,拉开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序幕,实现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0年6月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00年12月开通了中心网络服务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网络化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方面的发展与繁荣。
在文献信息开发过程中,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中实现合作共享能够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二是避免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降低成本。事实上,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决定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图书馆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迫切需要采取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适时地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及时、全方位地为各类型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各高校图书馆在海量信息时代实行联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采集共享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满足读者的需求。对资源进行共享可以抵减信息资源的稀缺性本质,其利益宏观上惠及国家、社会、图书馆,微观上惠及读者。
对于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文本将对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
2 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资源
笔者通过上网检索,整理了上海市属高校图书馆馆藏情况,搜集了其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产生与发展资料。其中的样本数据是上海市属公办本科院校,共计20所高校。经手工整理,具体馆藏资源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高校之间对于图书期刊资料及电子数据库的统计口径并不尽一致,所以在数据整理中,笔者按常规的分类标准进行了统计,即纸质资源(含中外文期刊、报纸和图书)和电子资源(含中外文电子数据库、电子图书、视频库)。在数据整理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资源共享中有馆际互借、通用阅览、文献传递、开放存取、CALIS期刊、上海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成员、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网页很精美,其网页上有弹出窗口“图书馆在线交流吧”,实时更新,读者的使用问题咨询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是该网站的一大亮点。上海大学利用图书馆联盟的资源进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来补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上海大学文献传递服务站通过CALIS、CASHL以及其他合作图书馆为本校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其收藏的文献原文。上海中医药大学由于专业特色,其图书馆网上披露的资源是古籍36663册件,包括特藏善本1110部6196册。未查询到上海戏剧学院对于图书馆藏资源的相关披露。从中外文数据库的拥有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资源在文献类型上涵盖了科技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成果、法律法规、图书等多种资源,在数据类型上包含了全文、文摘、题录,在文种上包括了中文和外文资源。可以说,为科技文献信息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3 共建共享体系
3.1 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使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1999年5月,“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工作会议”在上海市举行,会议上成立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要求真正实现上海地区各个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网。协作网的成立是资源共享和共建的良好典范之一,标志着上海地区科研、高校、公共和情报等四大核心系统联手对图书馆建设传统观念进行改革,实现上海市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8],实现了上海市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市各个图书馆都为协作网的发展做出不少努力,从而使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从文献共享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转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9]。成员馆名单见表2。
表1 上海市属公办本科院校馆藏资源
3.2 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
根据2011年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形成的共识,2011年4月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框架协议”。为贯彻落实“框架协议”的精神,两省一市教委(教育厅)高教处和高校图工委本着“优势互补、相互开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具体合作项目和内容进行了多次协商,达成共识。共建一个集数字资源为主体的包括印本资源在内的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平台,以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表2 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成员馆一览表
该联盟的服务主要包括电子书、光盘云服务、西文期刊概览和INTECH几部分。其中,电子书是将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实现跨区域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其实现形式是新华e店数字图书馆,是可扩展的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知识网络系统,是没有时空限制和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光盘云服务采用云计算技术,已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为读者提供全面、及时的非书资料网络服务,已经拥有7万多张光盘资源,20T的数据容量,并以每年近1万张的数量递增,涵盖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长三角地区的主要西文期刊馆藏分布都集中在985及211高校,普通院校馆藏较少。全面提供重要外文学术期刊的馆藏分布情况和期刊的详细记录,可以避免各高校文献资源的重复建设,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联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地区内外文期刊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InTech是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药领域学术内容供应商。目前已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术机构的7万多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超过1700本的学术书籍已出版。
同时,还将积极为两省一市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提供各类进修,培训的机会,迅速提高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实际能力。长三角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和提升三地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
4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各样本高校对于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拥有重复率高,且电子资源不像纸质的那样具有唯一性。其使用的便捷性、可兼容性使其共享具有可行性。其中,各样本高校(除了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个别专业性强的院校)都已购买使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 (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库和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IEEE/ IET Electronic Library (IEL) 数 据 库、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但各高校图书馆现存的主要弊病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采购与低利用率。
为了解决校外用户访问校内资源的问题,各样本高校建立了代理服务器和SSL VPN服务器,使得校外用户可以使用代理或者VPN两种方式来访问校内资源。其中VPN是非校园网IP入口,即虚拟专用网络(VPN)。为了确保只有本校师生通过上述方式访问校内资源,使用时都需要进行用户名和密码认证。用户名和密码认证都采用校内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所以各高校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上仍有一道自设的屏障,不能完全共享流通。
不能完全共建共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方面的原因。投入大量的资金能保证资源共享前期工程顺利展开,但各类图书馆的资金情况不尽相同。资金不足表现为缺乏文献资源的购置费。第二,技术方面的原因。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层次不同,技术上的推进也存在问题。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著录标准不同、规范不同,不利于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也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各个图书馆计算机模块的开发和使用也千差万别,有些图书馆自己开发的软件与共建共享系统的网络不兼容。第三,人才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走向数字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道路,其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与高标准的。如果交叉性和跨学科的人才不具备也会阻碍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事实上,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决定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共享可以避免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降低成本。对于上海市属高校图书资料、科技数据库等资源的共享,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各高校方作为参与主体,在共享体系当中都首先要明确责任与义务,这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各共享成员馆都可以互惠,即参与各方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活动中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利益,并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这样,可以逐步建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5A 理论”,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
第二,结合理论界对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集中式、层次式和网络式3种模式构建相应的体系。采取集中式,即将各下级馆与中心馆相连,利用中心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各个层级间进行组织协调进而达成共享的模式;采取层次型模式,运用条块结合式的组织模式将各高校图书馆组织起来;采取网络型模式,使所有成员馆直接相互联结,相互使用彼此的文献信息资源。
第三,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兼容板块体系,这是保证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良好发展的基础。按照国际标准对资源的格式、内容标准化处理,实现跨馆检索时口径一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尤其是一些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也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构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
第四,平衡馆藏资源互补取舍[10],使纸质资源电子化。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是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并存的,二者在一定时期内优势互补。纸质资源的限制性使其在检索与用户共享方面有缺憾,就国内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现状来看,纸质资源仍然有较大的读者群,可以采取现代扫描和影像技术使其电子化,扩大读者使用范围。由于共享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在共建过程中要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可以促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 M.C. Pottinger Scottish. Resour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and the Need For More Systematic Organization[J]. Aslib Proceedings, 1953(2)∶155-162.
[3] 丁梅娟,建设省级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 51-53.
[4] 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建构与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34-40.
[5]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6] 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77-381.
[7] 何平,陈希.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8)∶86-88.
[8] 吴文仙.党校系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贵图学刊,2005(4)∶52-53,59.
[9] 杨思洛,陈能华.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4)∶73-76.
[10] 陈学清,王娟萍.基于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优化配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120-123.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of S&T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Shanghai
Gu Xiaomin1,2, Chai Yuke1,3
(1.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3.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This article did 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co-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of the 20 Shanghai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concluded display: Each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 and vast in both quantity and species, some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is also distinctive. In order to put these resources truly sharing, Shanghai has mainly taken two modes of Shanghai literature resource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 Shanghai area and Yangtze River university library alliance, to some extent,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 in Shanghai have repeat rate and still barriers to share problems in the co-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proces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capital investment, technology, talent construction.
S&T literature, literature resource co-sharing, University Library,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S&T literature sharing platform
G253
A
10.3772/j.issn.1674-1544.2014.01.010
顾晓敏(1961- ) ,女,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评价。柴玉珂(1977-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东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资本经营。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制度视角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12692111800)。
2013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