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疗法
2014-06-05洛阳师范学院骆学锋
●洛阳师范学院 骆学锋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疗法
●洛阳师范学院 骆学锋
1 膝关节运动损伤概述
膝关节由股、胫、髌、腓骨构成,其构造复杂,是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关节。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屈伸运动,在半屈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其稳定性。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压痛、肿胀、活动障碍、绞锁等,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分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软化症、髌腱腱围炎、髌尖末端病等。
膝关节产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训练、比赛中的高负荷,以及基本动作模式局限和不对称发展。如田径运动中离心和向心快速转换的超等长动作,篮球运动中高强度对抗、急停急起、方向变换等,不规范的技术动作所造成的局部负荷相对过高,股四头肌和背肌力量发展不对称等。在高负荷运动情况下,膝关节稳定状态遭到破坏,若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保护性机制不足以维持其平衡状态,膝关节就会出现急性或慢性运动损伤。此外,不常运动的人也会因肌力下降、年龄增长而出现膝关节退行性变化等损伤。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功能性恢复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2种。手术治疗分为关节置换、关节镜下修复和重建等,保守治疗分为中药外敷熏蒸、药物内服(如半月板损伤和髌骨软化需服用含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的药物)、按摩、针灸、理疗(如电、磁、光、超声、传导热、瑜伽等)、运动康复等。
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膝关节运动损伤,需经历手术、外敷熏蒸、内服药物、按摩、针灸、理疗、运动康复等综合治疗过程,其中,最重要且患者能够自我把握的莫过于运动康复疗法。运动康复疗法的本质特征在于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膝关节内部的供血状况和营养水平,修正膝关节周边功能肌群的力量失衡状态,从而使膝关节的内部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生理结构得以重建,最终达到神经肌肉新的平衡稳定状态,实现膝关节的正常功能能力。
2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疗法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疗法在不同恢复阶段的目标、练习方法和原则都有所不同。本文以图示的形式将“运动康复”疗法的具体手段呈现出来。
2.1 第一阶段
恢复初期(术后或损伤急性期)。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刺激关节分泌滑液,提高膝关节内部血供和营养水平,通过练习防止肌肉萎缩。除遵循PRICE(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原则外,练习应以无负荷、静力性为主,控制练习幅度和强度,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主要方法如下。
2.1.1 仰卧(坐)位抬腿
次数和组数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力量好者,可踝关节负重(沙袋)。
2.1.2 仰卧(坐)位腿屈伸
次数和组数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可负重。
2.1.3 靠墙静蹲
下蹲至“痛点”位置(约135°),垂直于地面保持3~7 min。
2.1.4 静力牵拉
橡皮带系于脚踝和同侧凳子腿上,伸膝至“痛点” (约135°)位置, 保持静止。低负荷,时间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
2.2 第二阶段
恢复中期(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力量、神经肌肉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主要目的是提高肌肉力量,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从而恢复双侧对称平衡,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并刺激关节分泌滑液,提高膝关节内部供血状况和营养水平。其练习原则是强化膝关节运动链中的功能性肌群,如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踝关节、臀部、髋部等肌群力量。随着恢复的进展,逐渐增加负荷。其主要方法如下。
2.2.1 上下台阶
站在台阶正面或侧面均可。 屈膝至“痛点”位置保持静止。
2.2.2 负重屈膝
次数和组数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抬头直视前方,挺胸立腰,膝关节超出脚趾。根据自身感觉调整时间和负荷。
2.2.3 负重弓箭步
注意正确的动作姿态,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可采用肩扛杠铃或手提哑铃的负荷方式。适应后,可由静态弓箭步变为动态弓箭步走。
2.2.4 仰卧挺髋
伤腿屈曲90°支撑,健腿伸直。时间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该练习能有效提高膝关节和臀部肌肉力量。
2.2.5 坐姿蹬腿
刚开始练习用较轻的负荷并在疼痛允许范围内进行。用双腿或仅用受伤腿练习。强度不可过大,膝关节动作要直且稳定。
2.2.6 负重提踵
双腿负荷相同, 次数和组数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
2.2.7 伸(屈)髋
利用专门器械进行髋部训练。 用伤腿进行练习,强度不可过大,侧卧,双脚并拢,膝关节弯曲90°。
2.2.8 侧卧举腿
上边的腿缓慢向上举起约15 cm,保持静止一段时间。时间自定,强度以有酸困感即可。适应后可变为动力练习。注意脚不要动,也不要臀部平躺。
2.3 第三阶段
恢复后期(神经肌肉功能重建期)。主要目的是通过弹性体抗阻动态练习、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练习来恢复和重建神经肌肉之间的链接,使运动过程中的膝关节周围大小肌群协调度恢复正常,膝关节内部结构和创面得到修复,适应和重建新的动作模式,并弥补动力效能链中的“弱链”环节,恢复膝关节的稳定和对称状态。练习原则是使膝关节在练习过程中处于动态、震颤、微调、自主运动状态。其主要方法如下。
2.3.1 动力牵拉
利用橡皮带(或滑车装置)进行练习。 站(坐)姿朝前、后、左、右4个方向做动力牵拉。以朝前方伸膝锻炼股四头肌为主(下图中动作C)。 逐渐增加幅度和负荷。
2.3.2 平衡垫(盘或板)屈膝站立
双腿或伤腿屈膝站立,膝关节超出脚趾,双手握球或闭眼以增加练习的难度。适应后可进行小幅度的膝屈伸练习。
2.3.3 振动训练
双腿半蹲于振动训练仪上,膝关节超过脚尖,逐渐增加频率,并使膝关节适应各个方向的振动。
2.3.4 悬吊训练
双脚固定,做膝屈伸的练习,支撑部位和身体核心部位保持稳定。可变换练习方式,全面弥补“弱链”的功能。
2.4 第四阶段
心理恢复期。这一阶段运动员的膝关节神经肌肉功能已经完全恢复,但心理上会存在一定阴影。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够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以往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甚至比以往更高的负荷(从生物适应和康复过程来看,运动损伤恢复之后该部位的力量和功能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之前的水平),能够完成正常的专项技能动作,完全恢复竞技和运动能力,具备超水平发挥的潜能。其训练内容从有控制的康复锻炼逐渐过渡到接近于运动专项的各种练习。医疗师和理疗师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可靠的测试,确定其能否承受竞技活动所要达到的运动负荷。
3 结束语
张英波教授认为,我国顶级运动员的最大敌人是伤病,而不是专项能力不够。“高水平训练系统强调‘时空全方位保障的严格标准’‘统一流程模式化产品’和‘高效复合型团队协同工作’。我们需要建立坚持‘优化动作模式’和‘在安全、高效和耐用的动作模式基础上提高动作效率和强化动力链效能’,以及追求运动员成绩‘耐用性’和延长‘运动寿命’的训练理念和结构。应将训练着眼点放在开发和优化多层级动作模式方面,先从稳定性练习入手,从稳定到不稳定、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从基本动作模式到结合专项动作等”。
正如美国AP功能训练团队创始人和总裁马克所说,现代训练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每个部门的专业人员不应该坐井观天,而应保障整体功能最佳化。AP的训练是围绕“心理设定”“动作”“能量”和“恢复”四大基本训练要素的无缝整合。在动作训练、再生和康复活动等微观操作上精益求精,强调人体姿势的精确定位和正确的动作路线及方向。在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动力链、肌肉、肌腱、骨骼、韧带和筋膜都有其专门的练习手段和手法,对预防损伤和保障训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新的训练过程系统化理念拓展了传统训练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范畴。我们应关注的不仅仅是损伤后如何进行功能性恢复,而是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全过程中把“动作”“预康复(损伤出现之前的早期行为干预,使损伤不出现或延迟出现,且伤害程度最小化)”作为训练控制的标准程序,始终贯穿“练习”“休息”“补水”“再生”(肌肉主动分离牵拉法、筋膜牵拉法等)、“恢复”“评价”(FMS功能性动作筛查等,可简易识别个体的功能限制和不对称发展)等内容,使之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由此构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整体宏观过程。
就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康复”而言,运动功能训练全过程应该在动作训练、再生和康复活动等微观操作上一丝不苟,强调膝关节相关动作的精确定位和正确的动作路线及方向,将评价贯穿始终,避免因膝关节基本动作模式局限和不对称发展所导致的运动损伤,并将踝、髋、核心柱、上肢、头部等相关动力效能链的作用考虑进来,使膝关节功能始终处于稳定、对称、平衡、有序和可控的发展状态之中。
[1]高崇玄.运动损伤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2]张英波,梁林,赵洪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宇,孙明运.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和科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张英波.运动功能训练前沿实践[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2(4)
[5]骆学锋.膝关节轻度软骨损伤的防与治[J].中国学校体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