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海求索 立言济世
2014-06-04
知力记者
今年夏天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就要开幕啦!其中一个分营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开办。海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校,其中,海洋环境学院是我国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的研究重镇及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让我们先于科学营营员们的步伐,提前走进这所学院,感受她的魅力。
历经风雨的学院
海大海洋环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第一批海洋研究者为后来的海关及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打下了牢不可摧的基础。自建院成以来,院方上下一直致力于物理海洋、海洋气象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力量逐渐雄厚,今堪称该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
大气、水流和海洋
专业构成上,海洋环境学院现辖有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研究所和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学系现设有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应用海洋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卫星海洋学、海洋与大气数值模拟等教学实验室。海洋气象学系设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气象实习台、海洋气象教学实验室、大气探测教学实验室等。
物理海洋研究所包含海浪、浅海动力学、大洋环流、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等研究室,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物理海洋实验室于1987年建成,是全学院科研的平台和基地,也是全国院校中最为先进的实验室之一。
前浪开拓出的宽广大河
从规划到成长,海洋环境学院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曾在教室教书授课的无数海洋科学专家,他们的口授、身传和笔耕,让汗水化作甘露,浇灌得桃李满园;心血凝为沃肥,成就了学院今天的群葩映辉。在海洋环境学院的教师群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教授、有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海洋科学博士孙孚,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等等。他们为我国21世纪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事业的兴旺发达,共同谱写着辉煌的乐章。
管长龙,1992年博士毕业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之后留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8年至今任海洋环境学院院长。
屋中思考 屋外操作
理论研究和考察实践是海洋环境学院学生必要又必须进行的活动。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维的科研学习机会,同学们在海洋气象实验室里学习气象系统观测仪器的使用、到气象数据接收小站记录数据、去青岛气象站和国家海洋局等地实习、甚至远航西太平洋、南极洲参与大型科研项目。对于社会来说,这些尚未踏出校园的学生们已经在思考和实践中锻炼了能力,飞快地成长为成熟的“海洋人”。那么海洋环境学院的同学自己对学习生涯和社会责任有什么感想呢?
海洋环境学院2010级大气科学专业学生
让科研动力为人生掌舵
海洋大学对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视促使我在理论学习上非常努力,我先后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专业的涉海特色还让我有了了解海洋知识的渠道,在课程学习之外,我参加过很多专业对口的科研活动。例如为了分析多年来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我申请了“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我深入研究在我国登陆台风的成因和台风路径预报的可能性。这一实践经历让我将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编程技能用在实际工作之中,也使我对科研的兴趣更加强烈,坚定了我今后从事气象事业的决心。
海洋环境学院2012级物理海洋专业硕士研究生
南极科考寻梦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留在海洋环境学院,继续沉浸在“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中,我会很认真地回答:她可以带着我看遍世界。很荣幸我能够成为第3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一员。23岁之前,自己从未试想过能够踏上这一片土地。我们乘坐直升机从高空俯瞰着南极大陆,以全景的视角再次去认清她的容貌—静谧深沉、广阔苍茫,沉淀了千万年也不曾改变的世界最初始的形态……回来之后有人问我,完成南极之行,对你以后的学习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想我得到的是一股欲望,去探索世界、揭开南极神秘面纱的欲望。我学的是物理海洋,关注的领域恰是南极南大洋区,通过这一次的科学考察,我会对揭示自然真理的科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对我而言,这不仅承担着国家科学考察的重任,也是自己兑现往日承诺的时候。带着梦想前进,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海洋环境学院2010级大气科学专业学生
实践让我勇于挑战
大学的青春仿佛一个干瘪的海绵,而我的母校海大也正如大海一般,给予我充足的水分,让我得以成长。大一的时候,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我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而学校SRDP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则培养了我学习新知识以及做科研的方法与态度,还有作为一名海洋人的科研精神。自大一开始,我先后获得过学习优秀奖学金,第一届“永旺”校优秀国防生奖学金,海军优秀国防生奖学金。在大三那一年,我带队的作品《利用HIGHTSI模式模拟渤海海冰结冰速度》更是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为我证明了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努力与奋斗。大学学习生涯令我学到了认真严谨、不畏困难的科研态度,而实践工作无疑令我养成了勇于担当、稳健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更加坚定了我青春献海洋,立志为国防的人生理想。
海洋环境学院2011级物理海洋专业博士研究生
分析皆入笔,探索尽存机
博士生涯,我在导师吕咸青教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伴随同化技术,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中,我深化学习密度分层内潮的伴随同化模式的应用,将“模式”应用到垂向分多层的水域,并探讨一些参数的复杂分布的反演效果及影响因素。学习期间,我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包括两篇国际SCI。
在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之外,我还在不断探求伴随同化方法在其它学科的应用,力求“分析皆入笔,探索尽存机”。2012年9月,我与另外两名研究生组队参加了第九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我组模型中的想法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和好评,并最终取得了研究生组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首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全国一等奖,我们团队的优异表现为学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学院盛事
——海洋气象文化节
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海洋环境学院也致力于浓厚课外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养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洋环境学院打造了海洋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海洋气象文化节。文化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编织着海大学子的蓝色中国梦。
海洋知识竞赛
“海洋知识竞赛”是热爱海洋的青年一展身手的好舞台。至2014年,学院共举办了四届海洋知识竞赛,推选出多名参赛选手参与赛区竞争、全国竞争,并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包括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个人最高奖“南极特别奖”两人次,“北极特别奖”一人次,团队和个人一二三等奖若干。
通过竞赛,同学更加主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接触海洋知识,拥抱知识海洋。培训过程中的一张张图片,一部部电影,让奇妙的世界一点点向大家走来,让越来越多的同学热爱海洋环境、关注海洋文化、关注海洋知识的传播。每一次海洋知识竞赛,都会有参赛同学看到自己的未来方向,在比拼中坚定奉献社会的决心。
极地海洋知识推广周
极地海洋知识推广周是面向海洋大学全校的知识普及活动。推广周包括保护极地指纹签名活动、极地涂鸦卡征集、极地知识大家聊、极地海洋图片展、极地电影纪录片展以及邀请极地科考队员进行极地知识讲坛等活动,推广周让学生很大程度上了解极地、关注极地。
在2014年4月的极地海洋知识推广周上,极地电影纪录片展用生动活泼的电影放映形式进行知识宣传,引起同学们对极地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还吸引来其他学校的同学纷纷关注。2012年的极地涂鸦卡征集活动,组织方通过发放卡片进行自由涂鸦,使同学主动加入到获取分享极地海洋知识的过程中来。
“Keep Cool”气候谈判游戏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之一,Keep Cool游戏旨在宣传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Keep Cool谈判过程,对气候变化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在游戏过程中思考气候变化中每个人的责任。通过游戏中的各种角色扮演,参与者经过在游戏桌上“拯救地球”的过程,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现实世界中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更多了解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好地理解各国面对气候危机的态度与政策,也就更能深入思考自己可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