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培信源远流长的新四军情结

2014-06-03朱重任

铁军 2014年6期
关键词:黄克诚铁军研究会

朱重任

韩培信同志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哺育成长起来的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时代开始,他即从盐城这片热土走上了革命道路,与新四军结下了源远流长的深厚情谊。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他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汗水、青春和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建设苏北呕心沥血,留下许多佳话美谈。

军地密切配合 革命战果丰硕

1939年,年仅18岁的韩培信参加了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阜东县八滩区区长、振东区委书记兼区长、八滩区委书记、阜东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滨海县县长、代理滨海县委书记等职。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5日,韩培信作为地方干部代表参加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的集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从此和新四军结下不解之缘。他与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接触较多,并组织地方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军地配合十分紧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加季家圩等剿匪反霸斗争。1941年,新生的盐阜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面临着日伪顽及土匪恶霸等反动势力的破坏,斗争环境十分艰苦复杂。为巩固发展盐阜区根据地,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苏北区党委书记的黄克诚,决定发动群众,严厉打击土匪、土顽和恶霸地主,并开仓济贫。韩培信作为地方领导,积极主动与新四军部队配合,不畏艰险,先后参加了季家圩、二罾、大墩、沙二截等剿匪反霸斗争,为打击土顽恶霸的嚣张气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护送邹韬奋、贺绿汀安全过黄河。1942年12月,根据黄克诚师长的安排,韩培信精心组织,将著名爱国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邹韬奋及音乐家贺绿汀二人接到八滩住下,后来邹韬奋因耳疾返回上海。在与山东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后,韩培信等人将贺绿汀安全地护送过黄河,并与山东方面接上头,使其顺利地踏上去延安的征途。

执行黄克诚命令,拆掉银八滩。1943年初,日军企图占领八滩建立据点,妄想切断沿海地区党政军民的经济通道。八滩是新四军后方基地之一,军械库、医院、大批后勤人员都在八滩区内。面对紧急形势,黄克诚向八滩区区长韩培信交待任务,命令他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粉碎敌人利用现有建筑作为据点的阴谋,黄克诚命令韩培信迅速将八滩房屋等建筑拆光。可是,要拆光享有“金东坎、银八滩”盛誉的八滩镇,地方干部和群众很难想通,韩培信也很犹豫。他将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向黄克诚反映,黄克诚听后仍然斩钉截铁地命令韩培信:“为了抗战的需要,小局必须服从大局。现在拆一个银八滩,等革命胜利后还你一个金八滩!”这掷地有声的命令,使韩培信有了清醒的认识:为了美好的明天,眼前甘愿付出巨大的牺牲。于是,他带领区干部向群众宣传“拆光银八滩”的战略意义,广大干部群众也认清了形势,坚决支持区党委的决定。在拆房过程中,韩培信腿部受伤,但仍拄着拐杖到现场指挥。在三天的期限内,八滩镇全部被拆为平地。

1943年3月29日,八滩镇房屋刚被拆完,日伪军就从东坎向八滩进攻。占领八滩后,因无安身之地,只好龟缩在八滩南侧通济河北岸的王家大院内。针对此情况,黄克诚指示,趁敌人立足未稳,于30日夜间打响“八滩王桥战斗”。韩培信英勇参战,并组织民兵和群众支援部队。在军地联手下,王桥战斗于31日凌晨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击毙日军中队长山本及其以下官兵73人,俘虏伪军200多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机枪3挺,步枪250余支,有力地保证了八滩地区的政权巩固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雄辩地证明,做出拆光八滩的决策是正确的。

活捉陈光寒。1945年7月初抗战胜利前夕,汉奸、汪伪师长陈光寒从上海乘汽轮企图逃往青岛,7月7日行至阜东大游尖海边,汽轮因风大浪急搁浅,被民兵发现报告给韩培信。韩培信随即带领三个中队的民兵赶到海边将陈光寒等20余人活捉,并将他们押送到新四军第三师师部。8月11日,经新四军军部批准,射阳县政府在陈洋镇召开公审大会,当场枪毙了恶贯满盈的汉奸陈光寒,群众无不拍手称快。韩培信因捉拿陈光寒有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筹集军粮、安置伤员,支援大军北撤。1946年夏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后,国民党气急败坏,为消灭华中野战军,向淮南路东及淮北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为避敌锐气,保存实力,机动歼敌,中央决定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个指挥部合一,两军集中行动,华野部队北撤山东。为保证部队顺利北撤山东,时任滨海县县长的韩培信根据苏皖边区政府财经委主任陈国栋的要求,积极动员干部群众筹集军粮。与此同时,根据苏中工委书记陈丕显等领导要求,韩培信带领县、区、乡干部发动群众,将不能随大军北撤的千余伤员安置到政治可靠的群众家里,从而解决了大军北撤的后顾之忧。经过精心调养、治疗,许多伤员痊愈重返部队。

带病请缨 支前立功获殊荣

1948年10月,按华中工委的指示,十一地委通知滨海县委成立支前纵队支援淮海战役。此时韩培信正患肺结核病,他不顾县医院院长的劝阻,主动请缨。地委让韩培信担任拥有2000余人的支前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在淮海战役“前指”的统一部署下,他带领民工冒着严寒,日夜兼程,在百里范围内来往运输粮食、弹药,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支前期间,敌机不停地狂轰滥炸,韩培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天下午4点左右,部队行军到睢宁,警卫员高凤山认为已近傍晚,敌机不会再来轰炸,便劝韩培信到浴室洗个澡。韩培信进浴室后,高凤山在门前放哨,并不住地喊:“首长,你动作一定要快啊!”韩培信匆忙洗完澡,高凤山拉着他急步跑离浴室,刚跑了1000多米,敌机就返回轰炸了。瞬间,浴室被炸平,里面的人全部牺牲。

淮海战役总攻时,谭震林同志交给韩培信的支前纵队一项任务:用小车、担架将猪送到前方,返回时再把前方伤员送到后方医院。不料,当支前纵队走到徐州东边铁路桥上时,一列国民党的运输火车突然急驶过来。此时有八副担架正在桥上,已来不及退回或躲避。当时,如果把猪摔到河里,人也跳到河里,完全可以脱离危险。但是这些朴实的老百姓只想着前线战士在浴血奋战,只想着自已的任务是必须把猪送到前方,实在舍不得将猪抛入河中,结果16个人全部当场牺牲。endprint

韩培信闻讯从队伍后面冲上来,目睹这场悲剧,心中痛苦万分,他深深地责怪自已事前没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鉴于眼下形势紧迫,从稳定群众情绪和完成任务出发,他一方面组织人员记录牺牲者的姓名、家庭住址,并处理后事;另一方面要求大家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再发生,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在韩培信的组织领导下,支前纵队迅速到达目的地,将猪交给前线指挥部。决战打响后,他又带领民工冒着激烈的炮火抢救伤员,再将伤员安全运抵后方。

淮海战役胜利后,韩培信回到地委,参加了地委支前总结会。总前委和地委赞扬淮海战役中的支前队伍是一支光荣的队伍,评定滨海县为支前模范县,牺牲的民工被追认为烈士。地委负责同志授予韩培信一面奖旗,同时奖给他一条美国军用毛毯等物,后来又发给他参加淮海战役的纪念章。获此殊荣,韩培信心情十分激动。

践行诺言 拆“银八滩”还“金八滩”

新中国成立后,韩培信同志长期在苏州地委和江苏省委担任领导职务,为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3年,韩培信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有一次到中央开会,特地去看望住院的黄克诚,黄老一见面就拉着韩培信的手,殷切地问:“当时叫你拆银八滩,说等革命胜利后还你一个金八滩。你现在当了省委书记,金八滩还了没有?”韩培信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惭愧地回答:“现在八滩地区还没有根本改变面貌,我一定要实现你当时的诺言,建成一个金八滩。”韩培信对黄老保证说:“请你放心,我们一定要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让八滩人民富裕起来,让盐阜人民和全苏北人民都富裕起来。”

韩培信回南京后,通过调研,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他在干部大会上提出“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区域发展战略,后经省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实施。其次,确定苏南富裕县对口挂钩支援苏北13个贫困县,同时由省财政厅召开专门会议,协调解决财政困难。第三,自1986年起,省级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抽调干部下派到苏北困难县,帮助苏北改变面貌。

对于自己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滨海县八滩镇,韩培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为把八滩镇建设好,在此之前,韩培信已经将在省级机关任处级干部的长子韩建华下派到滨海县任副县长,并向他讲了当年黄老的承诺。韩建华在县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想方设法恢复了八滩名酒五醍浆的生产,又办了一个发电厂,八滩开始逐步走上经济振兴之路。

长期以来,韩培信一直关心八滩镇的发展,并给予帮助。2003年,他听说八滩大桥年久失修,便主动去找相关领导,从省财政厅得到80多万元的支持,兴建了“金八滩大桥”,并为大桥题字、剪彩。

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长期努力,今日的八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如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已成为苏北的工业强镇,商业大镇,江苏省百强名镇之一。与当年的“银八滩”相比,足可以称得上“金八滩”了。这个变化,显然凝聚着韩培信的智慧和心血。

宣传铁军精神 贵在资政育人

1993年,韩培信离休后,仍然担任许多社会工作和职务。他觉得其中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是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他与傅奎清等研究会领导一道,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党史、军史、战史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史料价值的《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出版发行,2002年被总政治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填补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空白。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离不开彭冲、傅奎清、韩培信等研究会领导的组织与支持。

召开纪念会,缅怀革命前辈丰功伟绩,讴歌革命风范。2001年至2004年,陈毅、谭震林、黄克诚、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百年诞辰纪念(毛泽东为110年)和学术研讨活动,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与各省新四军研究会、省委党史办的联合下相继成功举办,纪念文集随之编辑出版。这些活动颂扬了他们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也寄托今人的怀念之情。

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大力宣传铁军精神。2000年,“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书画笔会”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及相关单位的组织下成功举行,颂扬了陈毅、粟裕为代表的新四军领导人的卓越指挥艺术和铁军雄风。10月,“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与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省委党史办公室和中共泰州市委联合召开。

2001年4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与中共盐城市委联合举办了“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纪念活动”,会后还编辑出版了《新四军军部重建60周年纪念文集》。

2003年6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与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省委党史办公室等单位,在盱眙联合举办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揭馆仪式和“新四军军部暨中共中央华中局进驻黄花塘60周年纪念大会”。此外,还组织拍摄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片名的六集历史文献片《铁的新四军》。

一系列活动的成功,大力宣传了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军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凝结着韩培信几十年如一日的新四军情结。

创办《铁军》杂志,为研究、宣传、学习新四军光辉历史、弘扬铁军精神建立平台。早在1997年,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叶飞,从宣传新四军、弘扬铁军精神、服务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创办《铁军》杂志。但由于公开发行刊号批准困难,只好先出内刊。在第二任会长彭冲及傅奎清、韩培信等研究会领导的关怀与努力下,2000年12月28日,《铁军》杂志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从2001年4月起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

为切实办好《铁军》杂志,韩培信等研究会领导在充实加强铁军杂志社领导力量的同时,对《铁军》杂志办刊宗旨、办刊理念以及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质量兴刊战略、坚持走市场化发行路子、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发展、坚持以铁军精神办《铁军》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铁军》杂志已成为宣传新四军的权威期刊,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媒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杂志的健康发展,固然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杂志社全体员工的努力有关,和韩培信等研究会领导为《铁军》杂志打下的良好基础也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 魏冉)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克诚铁军研究会
新昌县征订《铁军》连续五年超千份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铁军颂
铸成消防铁军
波兰睡眠研究会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冰岛睡眠研究会
读《铁军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