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的地缘特点与海权思想的演变

2014-06-03王昕徐峰

铁军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权海洋日本

王昕 徐峰

日本的地缘特点

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的西北角,自东向西分布着一系列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

有学者指出:“日本历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一点与不列颠岛颇为相似。因此有人说,日本既离大陆非常近,近到足够从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得到好处;又离大陆非常远,远到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在近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是不列颠岛上的英国,而在东方,最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恰恰正是地处欧亚大陆东北端的日本。”两个同为孤悬海上的列岛国家,却能成为称霸东西方的大国,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国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不仅矿产资源匮乏,而且经常遭受地震、台风和火山喷发的袭击。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自然资源,使这个东方岛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同时也直接造就了这个民族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形成了一方面比较开放,善于虚心学习,另一方面崇尚武力,热衷扩张的国民特性。

日本海权思想的萌芽

日本从17世纪开始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623年和1624年,先后禁止了与英国和西班牙的贸易关系,虽然允许中国和荷兰商船前往通商,但仅限于长崎港,并且行动受到诸多限制。由此,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进入自我封闭状态,历史上称之为“锁国时代”。然而,大陆的封闭隔绝被新航路的开辟所打破。地处东方航线末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日本,自然而然失去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进入了英、法、美、俄等海上强国的视野。从18世纪末俄国沙皇派使节到日本要求通商到19世纪中叶的近60余年里,这些列强到日本要求通商多达50多次。1791年,著名学者林之平在《海国兵谈》一书中指出,由于“海国”兼具“易遭外敌入侵”和“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双重特点,“若无防备”,便难以抵挡“外敌入侵”,所以作为“海国”的日本必须“拥有与海国相称的武备”,否则“难以建立日本的国防”。1840年发生在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极大震惊了同属封建主义国家的日本。“通过鸦片战争,幕府终于懂得了锁国海防的局限性。……由此,幕府感到总有一天英国势力会同样达到日本,于是攘夷论开始后退,1842年取消了驱赶外国船只的命令,日本海权思想实现了第一次大解放。

日本海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866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即位,这个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君主立志开国进取,革除旧习,吸取西方文明,在充分考察了西方列强之后,提出了“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在日本国内兴起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国力迅速大增。日本是一个一直都自诩为万国之本的国家,强调天皇统治世界。年轻的明治天皇更是有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措天下于富岳之安”的勃勃雄心,刚刚开始推行维新12天就出席海军的阅舰式,并于1887年和1893年两度带头从自己的私房内库中拨钱捐款发展海军。

1890年,美国学者马汉写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认为,“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藏着使得一个濒临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随着马汉的海权理论日益扩大的传播,大洋彼岸的日本以此为本逐步形成了其完整的近代海权思想,从根本上奠定了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基础。而这种发展海洋权力的观念一旦与日本传统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结合则构成了日本海权思想的核心,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于是,当时的日本就像一辆只有加速挡没有刹车的战车:1874年,入侵台湾失败;1875年,发动“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吞并琉球国;1882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1887年,通过《清国征讨策案》;1894年,发动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等,赔款白银2亿两;1905年,发动挑起日俄战争,强迫俄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割让库页岛南半部,并获得俄国原先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权;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在二战结束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对海权军事性质的强调是日本海权思想的主要特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军队开进了冲绳,朝鲜取得独立,台湾主权被中国收回,北方四岛并入苏联版图。身为战败国,日本还在一部其并不情愿的宪法中声称日本永远废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和武力威胁,并放弃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的权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出发,当时的日本选择了以“日美关系为主轴”,“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吉田路线”;其霸权逻辑摇身一变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及和平主义。日本一方面将自身的安全托付于美国,尽量藏锋守拙,把构筑国际政治战略构想的实质权力转让给美国,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用美日同盟这张政治牌打压传统战略对手苏联和中国;另一方面通过美日同盟在美国主导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经济,以对外援助为手段展开经济外交攻势,通过“贸易立国”、“经济立国”的发展之路进行经济渗透、经济占领。该战略思想的实质是在发展的低潮期,借助强大盟友的力量来维持日本对海权的诉求,主要表现为确保海上交通运输线安全,开发东南亚市场和充分利用东南亚的廉价资源,以及介入中东发展能源战略。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使其具备了从重视海军及海上安全的传统海权思想向新综合海权思想过渡的条件。所谓新综合海权思想是战后世界新国际格局的产物,即在高度重视传统的海上军事力量及海上安全的同时,关注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非军事因素。

1991年苏联解体,以意识形态为堡垒的激烈对峙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由于共同敌人苏联的消失以及美日间严重的经济摩擦,美日同盟一时处于动荡的“漂流”状态。但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又于1997年9月23日公布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完成了对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这其中也蕴藏着日本的海权思想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防卫范围的扩大。美日两国在《指针》中提出了“周边事态”的概念。“周边事态的概念不是地理性的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的性质。”这意味着,只要周边地区发生了日本认为已经对日本安全构成威胁的任何事态都可视为“周边事态”,美日即可出兵干预,从而在实际上无限扩大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防御范围。二是防御重心向西南转移。冷战结束后,日本防卫的重点对象已经从北方的苏联转向中国和朝鲜。三是“主动先制”防卫理念的确立。即强调在日本周边海空部署强大军事力量,从而在距离本土尽可能远的地域消灭敌人。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海洋资源开发的相关技术的飞跃,使资源匮乏的日本看到了基于工业技术在周边海域获取资源的途径,这导致日本注重谋求海洋权益的战略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促进了其新综合海权思想的完善和成熟。2005年秋,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向政府提交《海洋和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中建议以“海洋日本”立论,要求政府从国策高度重视海洋利益,不仅要把同邻国尚存争议的领土算在内,连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不具备岛屿资格的“冲鸟礁”也纳入其中,2005年日本政府明确把该报告主张的管辖海域范围列入了“防卫白皮书”。除此以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海洋国家——日本的大战略》一文中极力呼吁要尽快改冷战时期日本战略中“猥琐式思维”为“进取式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介入海洋问题和世界事务,把海权放到如何真正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这样一个大战略中来研究。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所面临的各种内外危机更是促使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日益兴起,右翼势力大行其道。可见,日本民族文化根底中的扩张意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不断发展膨胀。

综上,日本的海洋利益已经从东北亚扩展到了太平洋和其他地区。“海洋国家论”与发酵的民族主义已经成为新时期日本海权思想的内核,并正对世界海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的战略选择根植于其地缘的特点及海权思想,根植于其高度危机感的民族特征。早在丰臣秀吉时代,“扩张主义”其实就已经在大和民族的灵魂上敲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无论是明治初期,山县内阁的“主权线—利益线”方针,还是1927年田中内阁提出的“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策略,亦或是后来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本质上都是日本摆脱岛国地位,实现强国的梦想表达。 (责任编辑 王浩钟)

猜你喜欢

海权海洋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