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4-06-01崔立霞赵云昇宋佩佩孙守芳
刘 蔚,崔立霞,赵云昇,宋佩佩,孙守芳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内分泌科, 青岛 26603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PN)属于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28%~90%[1]。临床表现为肢端麻木不适,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痛觉过敏和触觉减退),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针刺样或刀割样痛,夜间加重,踝反射减低,音叉震颤觉减退或消失。本病是糖尿病患者足溃疡、感染、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导致糖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西医治疗多采用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疗效往往不太满意。我们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6.8岁;病程10个月~33年,男女比例1.15∶1。其中有合并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者病情稳定,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经χ2检验,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设计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候表[2]。
①有明确的糖尿病史;②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对称性疼痛或(和)感觉异常,多呈刺痛、灼痛、钻凿痛或痛觉过敏;分布如袜套或手套样的麻木、蚁走或触电样等感觉异常或单纯感觉减退;肌力或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后期可有肌萎缩和瘫痪;③体征:四肢远端痛觉、温度觉减退,震动觉、位置觉消失或减低;另有皮肤菲薄、干燥、脱屑、指趾甲增厚失去光泽等;肢端皮肤凉,颜色紫褐,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④腱反射及震动觉的检查:腱反射尤其是下肢远端反射(踝反射)的消失; ⑤10 g尼龙丝触觉试验:检查时在患者双足背皮肤无甲处各触碰 4 次,记录未能感知的次数,≥5次者很可能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⑥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 MCV < 45 m/s,SCV <40 m/s;上述要点必须具备①②③,同时具备④⑤⑥中至少2项异常,排除中毒性末梢神经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脊髓空洞症及下肢其他神经病变等疾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2.1 排除标准 不符合西医DPN诊断标准者或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哺乳期妇女或者正在妊娠者;严重的心肝肾慢性并发症者;不愿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在运动锻炼、均衡饮食、控制血糖、避免血糖大幅波动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1.3.1 对照组 应用血塞通0.4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qd;前列地尔5 u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脉注射,qd;甲钴胺注射液500 ug静脉注射,qd,连续治疗10 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①丹参60 g,红花20 g,当归20 g,川芎50 g,冰片(单包)5 g,5味中药水煎2次取汁500 mL,药汁浸透电极贴片待用;②接通电源,将药物电极贴片紧贴于治疗部位或穴位,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委中,两电极片间保持一定距离;③设定时间,每次20 min;④调节输出强度,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值为度;⑤调节热疗强度,根据患者的感觉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中医定向透药疗仪型号为LMK-568绿美康科技。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指定的有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或MNSI积分减少>70%,且<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中医证候或MNSI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表现未见任何好转,观察治疗指标未达到上述3种标准者。
1.5 中医证候积分测定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药临床药理学》[5]相关内容,其中共20道题目,分别是20种DPN患者会出现的常见症状,每一症状均按照严重程度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共4级来划分,计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总积分,分值与证候多少和严重程度成正比(即分值越高严重程度越高、证候越多),而积分的评定将采取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6 密西根神经病变筛选表(MNSI)测定
MNS1调查量表共有15个问题,其中第1、2、3、5、6、8、9、11、12、14、15题的答案为“是”记1分,答案为“否”记0分,第7和第13题答案为“是”记0分,答案为“否”记1分,第4、10题答案为“是”或者“否”都不计分(0分)。13题总共分值最低为0分,最高为13分,分值的高低与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成正比(即分值越低代表此时所受到的神经伤害越少)。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表1显示,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表明2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43例,经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72%;对照组43例,经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2.79%,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组 别例数治疗前(分)治疗后(分)对照组4326.11±3.1821.73±4.36*治疗组4325.92±2.8614.18±3.8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病”及“痹证”范畴,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气阴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瘀血,瘀阻络脉,不通则痛,且久病入络,故瘀血贯穿本病始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高级多功能集经皮给药、靶向给药(电疗和药疗)于一体的治疗方法[6],贴片中药物有效成分最大程度渗透到相应穴位下,活血祛瘀通络,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组织细胞功能恢复、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此治疗方法避免了药物在胃肠道被消化酶破坏、分解和经肝脏时的首过效应,药效稳定持久。所取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均居下肢,具有治疗局部病变的作用。且足三里为人身强壮要穴之一,符合糖尿病中医病因禀赋不足、体质素虚的特点;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具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等作用;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古人有“腰背委中求”的歌诀,可见其治疗下肢病变的作用明显,特别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痿痹无力等有明显效果。
总之,基础治疗合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具有经济、简便、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2.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34-3.
[5] 翁维良.中药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4.
[6] 杨小芬,杨意双.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J].广州医药,2012,43(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