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常规病理检查分析
2014-06-01代阳
代 阳
(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毫州 233600)
乳腺癌的常规病理检查分析
代 阳
(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毫州 23360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13年4月选择我院收治恶性乳腺癌患者60例,调查其临床病理资料与手术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治疗,随访5年,死亡16例,病死率为26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恶性乳腺肿瘤疾病预后生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乳腺肿瘤疾病的常规病理有利于判断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乳腺癌;危险因素;病理特征
当前本地区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女性病死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乳腺癌的发病是综合的,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可以综合互相作用[1]。随着新的检测方法及预后指标不断涌现,我们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程及病理行为有了更充分的估计,从而指导合理的临床治疗[2]。在诊断中,多采用病理诊断,包括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3]。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将被更进一步地认识,从而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4-5]。本文具体探讨了乳腺癌的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预后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年10月至2013年4月选择我院收治恶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恶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年龄最小25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56.2岁,平均年龄(55.23±3.21)岁。病灶位置:外上象限40例,内上象限10例,内下象限2例,外下象限3例,中央区5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3.66±0.35)年;主诉症状:乳腺无痛性肿块55例,肿块伴疼痛3例,单纯乳头溢液1例,查体发现1例。病程:从发现症状到就诊时间最短1 d,最长50年6个月,中位时间为3个月。病理类型:原位癌2例,导管癌55例,小叶癌1例,黏液腺癌2例。
1.2 调查内容
本文调查的患者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肿瘤发病位置、临床症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
1.3 治疗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28例及改良根治术30例,保乳手术2例。同时所有患者随访5年,观察5年生存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组织学分级与淋巴结转移情况
经过调查,本组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为Ⅰ级3例,Ⅱ级40例,Ⅲ级12例。病理证实本组患者腋窝淋巴结阴性4例,阳性56例。转移最少1枚,最多10枚,平均(5.22±0.36)枚。
2.2 预后情况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治疗,随访5年,死亡16例,病死率为26 %。
2.3 多因素分析
我们对本文的调查内容与数据都纳入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恶性乳腺肿瘤疾病预后生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1。
表1 影响恶性乳腺肿瘤疾病预后生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3 讨 论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癌症,不过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亚洲的发病率基本最低[5]。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每年3 %左右的速度递增。由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青年乳腺癌患者日趋增多,年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6]。不过当前有研究发现我国女性乳腺癌恶性度比西方女性更高,认为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更早期筛查,以及更为特异的治疗模式。
在肿瘤的病理类型中,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是指导我们术后进行综合治疗的重要临床数。一般来说,组织学分级,分级越高,表明分化越差;其次是腋窝淋巴结情况,转移越多,预后越差[7]。
所有的恶性肿瘤分期都影响其预后,分期越晚,预后越差,乳腺癌也不例外。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较多,至今认识尚未完全一致。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治疗,随访5年,死亡16例,病死率为26 %。我们对本文的调查内容与数据都纳入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恶性乳腺肿瘤疾病预后生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组织学分级能够表明肿瘤的恶变倾向,在乳腺癌中,组织学分级可作为较好的预后指标。同时作为独立性因素,分级与分期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是目前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8-10]。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转移的最常见转移途径,腋窝淋巴结状况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总之,恶性乳腺肿瘤疾病的常规病理有利于判断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1] Wilson C,Holen I,Coleman RE.Seed,soil and secreted hormone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of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their endocrine/ paracrine microenviron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with bisphosphonates[J].Cancer Treat Rev,2012,38(7):877-889.
[2] Boyle P,LeonM E,Maisonneuve P,et al.Cancer control in women [J].Int J Gynaccol Obstet,2010,83(11):179-202.
[3] Gajdos C,Tartter PI,Bleiweiss IJ,et al.Stage 0 to III 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J].J Am Coll Surg,2010,190(5):523.
[4] Wong C,Chen S.The development,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to study tamoxifen and aromatase inhibitor resistance[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12,131(3-5):83-92.
[5] 马擘,宁连胜,史玉荣.乳腺癌家族史对乳腺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3):173-176.
[6] 马祁生,吴岳,李敏,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NA含量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4):404-406.
[7] BurakWE,Hollenbeck ST,Zervos EE,et al.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results in less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compar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breast cancer[J].Am J Surg, 2002,183(1):23-24.
[8] 王春林,杨伟明,邬江华,等.16606例妇女乳腺疾病普查结果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4):374-376.
[9] 范永省,马洪波,李肖甫,等.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80-81.
[10] 朱玉,王忠.乳腺癌近红外线检查及钼靶X线检查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50-51.
R737.9
:B
:1671-8194(2014)04-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