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5例CT影像学分析
2014-06-01王爱英
王爱英
(鹤壁市人民医院北院区CT室,河南 鹤壁 458030)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5例CT影像学分析
王爱英
(鹤壁市人民医院北院区CT室,河南 鹤壁 458030)
目的 探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35例超早期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CT诊断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临床表现中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是否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大面积;超早期;脑梗死;CT诊断
脑血管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对于指导医师正确治疗,降低患者病残率、病死率至关重要。临床对脑梗死的诊断仪器较多,其中CT、MRI等都可辅助临床诊断[1]。与MRI相比较,CT检查具有快速、价格低廉、检查时间短的优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现已经作为临床诊断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首选方法[2]。为了探讨CT对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现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经CT检查的35例超早期脑梗死报告分析如下。
表1 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诊断不明患者的首发症状[n( %)]
表2 脑梗死患者头部CT影像学特征[n(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且在发病6h以内入院的35例脑梗死患者患者分为两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35例,男20例(57.14 %),女15例(42.86 %);年龄51~78岁,平均(60.3 ±8.6)岁。超早期非大面积脑梗死组35例,男18例(51.42 %),女17例(48.58 %);年龄50~79岁,平均(60.5±8.6)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CT影像学检查方法
①CT型号:沈阳东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②扫描方法:用螺旋CT 平扫,先进行仰卧位,常规行层厚、层距8 mm扫描,然后再对病变部位行层厚、层距3 mm或5 mm薄层扫描,用窄窗宽、窄窗位技术(窗宽约35 Hu、窗位约10 Hu),双侧图像对比[3]。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比较
我们发现两组的临床表现中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不同[4],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果见表1。
2.2 头部CT改变比较
从表2可见大面积脑梗死组头部CT 异常发现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结果见表2。
3 讨 论
缺血性脑梗死为缺血所致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死亡,大面积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等较大动脉阻塞所致的脑梗死呈大片状。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不同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超早期脑梗死6 h之内;早期脑梗死6~72 h;亚早期脑梗死3~10 d;早期慢性期脑梗死11 d~1个月;晚期慢性期脑梗死1个月以上[5]。本文重点讨论超早期脑梗死CT影像特点。
大面积脑梗死目前有以下几种提法[6]:①梗死灶直径>4.0 cm;②梗死波及两个脑叶以上者;③梗死面积≥4.0 cm;④梗死范围>同侧大脑半球1/2;⑤小脑梗死体积>1/3小脑半球;⑥纹状体内囊区梗死灶经线≥3.0 cm。本文的大面积脑梗死采用国内常用的梗死面积≥20 cm2。一般来说梗死面积对临床症状的影响较大,在其本来的功能受损外,多伴有颅内高压症状如意识的改变及头痛、呕吐等,在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脑出血[7]。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CT[8]征象有:脑动脉高密度症、局部脑肿胀症、脑实质密度降低症及其伴随的交界模糊症。有专家总结了超早期脑梗死的3种征象并分析其病理基础:①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引起的,缺血后细胞内的代谢紊乱,酶和膜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此时,CT表现为局部区域脑沟变浅甚至消失,双侧基底池不对称,脑室受压变形,甚至中线稍偏移。②脑实质密度减低征。该征主要由于血管源性水肿引起,出现血管内水进入细胞外间隙,脑组织中水含量增加,而CT值与组织的含水量密切相关,CT表现为脑灰白质密度降低,内囊以及其内外侧结构分界模糊。③脑动脉高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是局部一段动脉密度明显增高或高于其他动脉的密度,这是因为大脑中动脑梗死的机会较大,故又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但在实际临床诊断工作中,3种征象的出现率不同,表现多样,这些都给临床上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我们发现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临床表现中在视觉障碍、语言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总之,目前研究发现在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只要认真分析患者头部CT片,大部分病例CT均有改变,包括脑组织密度降低征、脑动脉高密度征、脑组织肿胀征等。另外,我们认为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可以通过结合有无意识障碍、眼球同向凝视、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体征结合头部CT改变而判断,但这需要进行更多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
[1]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0-868.
[2] 杨运俊.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3(7):634.
[3] 魏磊,冯照新,范波胜,等.超急性脑梗死20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6):44-45.
[4] 钱钧.溶栓治疗脑梗死新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 14(22):22-24.
[5] 刘毅,云睿,胡贵华,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0,3(4):152-153.
[6] Ichikawa H,Shimizu Y,Kuriki A,et al.The brainstem is at high risk for recurrent noncardio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diabetes mellitus:a hospital-based study[J].Eur Neurol,2012, 67(1):26-32.
[7] 夏磊,牛兴,贺亚东,等.恩必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3):46-47
[8] Ichikawa H,Kuriki A,Kinno R,et al.Occurrence and clinicotopographical correlates of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21(8):890-897.
R743.33
:B
:1671-8194(2014)04-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