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2014-05-30陆芊雨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印关系西游记观念

陆芊雨

摘要:在印度和中国民间都流传着神猴的故事,以他们为主人公的两部著作《罗摩衍那》和《西游记》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上千年来依旧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源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但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论断进行考据,而是想通过对这两部类似的小说进行比较,探讨中印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这一基础上解析文化和观念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罗摩衍那 西游记 文化 观念 中印关系

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最初了解或许都来自《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就是古印度。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可谓最具影响力,可以说西游记既对中国的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部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对于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了它是本土的还是进口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写道:“孙行者,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但是也有部分学者通过考据认为孙悟空和哈奴曼是不相關的。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争论做出判断,无论孙悟空是否是哈奴曼的化身都能说明中印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被认为是了解印度古代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两千多年来,对印度的影响依旧深刻。鉴于《西游记》和《罗摩衍那》在中国和印度的类似地位,以及两文中都有神猴助人除魔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妨通过对这两本书的比较来解析日益受关注的中印关系,实则是探讨观念和文化对中印关系中的影响。

一、中印关系现状

自上个世纪开始,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在反复强调二十一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超过30%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因此今天的中印关系,比任何时候都为重要。中印之间是合作还是冲突,中印两国是对手还是朋友,不仅对亚洲产生重要影响,也关乎全球的未来与发展。

2005年,印度前商务部长兰密施创造了“Chindia”,华裔印度学者将这个词翻译成了中印大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中印关系虽然日益成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边界问题上也建立了磋商与协调机制,但是横亘在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边界纠纷、印巴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所谓的大国崛起的潜在冲突,都是中印之间的不定时炸弹,阻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展中印关系,必须清理这些障碍,而要清理障碍首先就必须寻找问题所在,并找出会对清理障碍有影响的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和观念日益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印共通或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中印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通过这两部著作比较来进一步解析观念和文化因素对中印关系影响。

二、《罗摩衍那》与《西游记》中的中印文化观念比较

(一)中印主要文化观念的差异

入世与出世:纵观全书,虽然《西游记》和《罗摩衍那》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改变的神话故事。但是《西游记》的描写更具真实性,而《罗摩衍那》的描述则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例如在《罗摩衍那》第一篇中,众友仙讲了一个故事,国王俱舍那婆将自己受风神凌辱的100个女儿嫁给了离城的国王。同样,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十车王、诸神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罗摩的父亲十车王,即便听信小皇后的话将王位传给了小皇后的儿子,也被认为是对誓言的遵守,是高尚的行为。而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凡人还是神仙都有七情六欲,孙悟空无组织无纪律,猪八戒好色,其他各路神仙各有各的小心眼,后人认为西游记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是极度迷信神的,他们的精神世界由宗教支撑,而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重视鬼神。

虽然佛教也是追求来世的宗教,但是在中国佛教是“儒、释、道”的三位一体,儒家和道教本来就是入世的哲学,强调现世的人生。《西游记》也反映了这一主题,重视人的价值,神并不是唯一的主宰,在西游记中,大量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不像《罗摩衍那》中,几乎全篇都是皇室、神仙、恶魔。即使说罗摩是凡人,但是这些所谓的凡人要么是神的儿子,要么是神变来的。同时,在印度教中,修行就必须苦行,要摒弃肉体,要放弃一切功名,要抛弃妻子。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来世。在中国,我们求神拜佛往往都是求这一世的福报(升官、发财、功名利禄)。这同时也解释了印度社会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印度人为何能忍受的了贫穷他们把这一世的辛苦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练,来世就能得到解脱。印度农村至今都及其落后,但是印度的精英们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印度的农村是印度最后一块净土,没有受到西方,受到工业社会的污染。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印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国内现状,我们只有在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印关系。

极化与中道:在《罗摩衍那》中,一个婆罗门诉说了他修行的故事,他极端的禁欲苦行,苦行之后又沉醉于肉欲的放纵。通篇中要么就是住茅屋,穿兽皮,吃野果;要么就是金银珠宝,华丽衣着,酒池肉林。而《西游记》中并没有这种极端性的描述。佛教的修行,讲得是“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罗摩衍那》这种两极的变化,这种善变性,反映了印度人矛盾的特点。仔细观察印度社会,一方面他们奉行非暴力不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国内政治暴力事件又很多;一方面多种宗教种族可以长期并存,另一方面这些种族和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一方面软件业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世界领先,另一方面农村及其贫困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反观中国,我们可以把佛教、道教、儒教融合在一起,我们对神灵的信仰经常是介于信与不信之间。就如中国菜中的调料一样,讲究的是适量,这个适量是多少,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灵活机动。因此在国内要通过一个决定,印度政府要比中国政府难办的多,因此在两国关系上,印度政府会更多地受国内因素制约和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中庸,但是有时候也容易陷入绝对化。绝对主义是东方世界的一大特点,这种观念对国家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两国建国后,都曾经走过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且中印关系有很长一段时间就陷入这种“大喜大悲”中,好的时候成亲兄弟,差的时候陷入战争。

等级与平等:虽然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依旧存在,尤其是印度农村依旧存在封建制下的奴仆。《罗摩衍那》中提到婆罗门要高刹帝利一等。同时也提到了动物与人的不平等,在第四篇《猴国篇》中,罗摩对猴王波林说:“还有一点你也忘记了,你不过是只野兽,而我则是猎人,法律允许我设伏猎取野兽。这是永远不变的狩猎法则。”而《西游记》中的形象大量都是动物和人的合体,体现了众生平等。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对中国的描述,并不是中央之国,而是“东土大唐”,把自己看做是世界上的一部分。并且在唐僧每经过一个国家都要换“通关文牒”,合法通过。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在古代就注重外交的平等,国与国的平等关系。

(二)中印文化观念的共通性

宽容与包容性:中国的文化具有包容性,总能将外来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中。印度亦是如此,印度的民族和宗教比中国更为复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印度土地上出现并共存。这种包容性使得两个国家都具有宽容的精神与度量,这正是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冲突得以解决的保障。在《罗摩衍那》中,有对罗摩和恶魔罗波那肤色的描述,一个是肤色偏黑,一个是白色的。这里指的是印度原住民和雅利安人种,西方学者认为这里蕴含了带有雅利安血统的婆罗门和印度本土的刹帝利的矛盾。但若换个角度,恰恰证明不同种族的共存,因为除了罗波那,其他的许多婆罗门在书中都是地位高尚的好人。罗摩对待剥夺他王位继承权的父亲极其宽容,并没有为此迁怒于父亲,并且为了不让父亲为难,立刻离开国家,去丛林里生活。即使对待罗波那这种十恶不赦的恶魔,罗摩在发现他受伤后就提出了择日再战。那些其他魔鬼,有的如果能够让罗摩砍断手臂,就能解除咒语,得到解脱。同样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三个徒弟,都是他“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帮,中途收得”,他们和唐僧并不来自同一国家,更不是同一物种。而所有的妖精的最终基本都被佛祖和菩萨收到了身边,这种慈悲心肠和仁爱之心正是宽容精神的体现。如今中印边界问题,一条重要的路劲就是政治妥协,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双方都表现出宽容和妥协,边界问题等冲突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正义与责任感:无论是《西游记》还是《罗摩衍那》主题都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不仅如此在两本书中也体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西游记》中,每到一个国家师徒四人必拔刀相助。罗摩只是阿逾陀的王子,但是他却兼负拯救世界上所有弱小的人免受欺凌的责任。建交初期,两个刚解放的亚洲大国在万隆会议中相互支持,共同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在诸多国际问题上互相合作,比如气候问题,中印两国在国际会议上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态度坚决,据理力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诉求,谋取利益。金砖国家集团的出现正是中印通力合作,谋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高潮。

民族自豪感、耻感记忆与民族主义: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有许多中印专家认为,在解决中印问题上,最大的阻碍来自中印国内的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罗摩衍那》通篇都反映了印度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他们都是神的后代,仙人的后代。他们的王子罗摩是战无不胜的,是世界上最有英勇最高尚的凡人。现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口号正是恢复“罗摩盛世”。而《西游记》中,孙悟空一直都是蔑视皇权、敢于造反、具有斗争精神的一个形象,这种形象很容易激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中印的民族主义都兴起于两国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印都曾受到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是印度,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西游记》和《罗摩衍那》描绘的时代都是两个国家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是东强西弱的年代。自印度人民开始反抗英国统治依赖,他们一直想恢复的是“盛世”,而中国人也经常回忆贞观之治。历史上的兴盛和近代的落后,加剧了两个民族的耻辱感,这一段屈辱的集体历史记忆,对两国的具有很大影响,渴望强大并时刻保持警惕。在笔者看来,中印之间是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印度将发展核武器的原因归结为来自中国的威胁。印巴之间的冲突和中巴之间的友谊加剧了印度对中国的恐惧。而对中国来说,印度对西藏流亡份子的支持,印度曾经向苏联的靠拢和今天向美国的靠拢,都让我们无法和印度建立互信。中印都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两国人民又重新找到了恢复历史盛世的希望,这种期许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中印互相之间当做是敌人,是争夺在亚洲和世界地位的对手,那么未来中印关系堪忧。

三、结论

《罗摩衍那》和《西游记的》故事在印度和中国都流传了上千年,直到今天对两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还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两部著作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中印文化的相通性,看到了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础。虽然在对待宗教,对待世俗的观念上有所差别,但是中印两个民族的宽容精神和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将是两国未来关系发展和纠纷解决的保障。并且中印在现实中,经济相互依赖以及国际合作中的共同利益决定了中印两国合作的重要性,正如瓦杰帕伊所说,“如果中印合作,那么我们就能把下个世纪变成亚洲的时代。”中印之间的合作需要两国妥善处理放在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所谓的崛起中的大国的权力之争,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正是建立互信,学会妥协,不要让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维光. 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差异[J]. 南亚研究, 2005 (2).

[2]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3]蚁蛭(原著),埃尔曼,捷姆金(改写). 罗摩衍那[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4]吴承恩. 西游记[M]. 长沙:岳麓书社,2004(6).

[5] Yuan J. The dragon and the elephant: Chinese-Indian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J].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7, 30(3): 131-144.

[6] Egreteau R. ‘Are We (Really) Brothers?: Contemporary India as Observed by Chinese Diplomats[J].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12, 47(6): 695-709.

(責任编辑:罗云凤)

猜你喜欢

中印关系西游记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资讯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王毅回应中印分歧望双方打开心结相向而行
健康观念治疗
西游记
西游记
中印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
西游记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