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机培训的几点建议
2014-05-30刘从权
刘从权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走向机械化。同时注重农业机械的使用,注重农机使用的培训。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农业培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机 培训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12-0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做好农机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民熟练掌握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及其它相关新技术,提高农机科技致富能力,逐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农机培训是新时期下农机部门为“三农”服务、提升农民致富本领的重要职责,本人通过多年工作经验,谈谈几点建议:
一、当前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題
1.新机具技术含量高,农民知识文化低,自学难度大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普遍购买新型大型农机具,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改变了过去“小农机”的现状,逐步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迈进。但新型农机具科技含量高,价格也相对较高,有的投入5-6万元,甚至10-20多万元才能购买,对广大机手来说是一笔不少的投资,他们都希望长期使用新机具,充分发挥其效益,不仅迫切要求他们有过硬的驾驶技术,更重要的要求熟练掌握维修保养和操作技巧。由于农机新产品科技含量比较高,不像过去的小四轮和小手扶那样操作简单,加上农民知识文化普遍还是较低,对操作、保养等关键技术自学难度大,如果不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很难深入了解、熟练操作,容易造成误操作致机械意外损坏,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无法发挥农业机械的真正效益。
2.集中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
由于广大农民农忙外还从事其它经济活动,在农机培训机构安排培训时,他们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或无故不参加,很难按部就班、不折不扣地参加系统培训,集中培训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农机培训部门又无有效的约束措施或手段加以管理,往往只能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人性化的形式开展培训,不能确保广大农民把农机维修保养操作等技术学透、学精。
3.教师后备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农机化培训的教师多数年龄偏大、年轻教师较少。近年来,由于工资待遇低,正规学校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没有人愿意报名,但是退伍军人政府仍然安置,自2000年以来我县就先后有9名退伍军人由政府安置到农机培训机构,他们对农机业务基本不了解,一般都是进入单位后对农机培训知识进行自学或者由单位送出去进修,有的敬业精神也不强,造成他们缺乏对知识系统学习领会。因此,农机培训工作教师后备力量急需解决。
三、农机培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加强农机普法力度
农机部门要将农机法律法规宣传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电视字幕,乡村广播,在重要路段贴标语、拉横幅,农忙季节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安徽省农业机械促进条例》和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等农机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机手知法、懂法、守法,使他们自觉地参加农机驾驶维修等技术培训。
2.要采取灵活方式开展培训
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集中系统培训,作为农机培训机构要因地制宜,利用农闲时间,采取送培训下乡、送培训进村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或采取一对一重点培训,也可以采取依托农机大户示范引导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培训。总之,要千方百计地让广大农机手真正掌握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新技术。
3.要强化与农机监理部门密切配合
农机培训与农机监理部门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创建“平安农机”的总体目标,加强密切配合,做到培训合格一个、考试一个。农机监理部门也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可以采取送考试上门、预约考试等便民的方式开展考试,在理论考试时要注重增加驾驶以外的其它知识。同时,农机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时不能为了考试拿证进行应试强化训练,要注重培训实用性,确保农机培训的正常开展与质量提高相结合。
4.要加强与农机供货企业合作开展培训
现在的农机具科技含量高,操作要求严,农机供货企业有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的维修技术队伍,农机培训部门要加强与农机销售商联系,采取联合办班或请企业的“三包”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这样能快速地将农机化新技术传授给广大机手,让他们正确使用操作机械,最大限度地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5.要重视农机合作社培训带动作用
当今,农机合作社拥有大量新型农机具,大多会员都是农机手,驾驶技术还可以,但对维修保养等技术还不是很精通。农机合作社成员是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和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的主力军,有的农机手缺乏系统地学习,有必要对农机合作社的机手优先重点培训,让他们掌握过硬的维修、保养、操作等技术,再依靠他们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将农机化技术推广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