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不同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05-30图娜拉
图娜拉
【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下不同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2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与对照组128例,分别使用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和宫腔镜定位后息肉钳夹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6-12个月内对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概率和妊娠率。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有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的妊娠发生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不孕;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60-01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增生引起的一种疾病,患病的年龄段较广,发病诱导因素较多,例如炎症、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等都可以引发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但是在临床中认为息肉主要在基底部没有成熟的子宫内膜。在临床的表现中主要以月经周期不规律、月经量过多等为主,通过腹部B超是无法检测出的,在常规的妇科检查中,一般被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疾病。因为采取刮宫、激素、止血等治疗方法的疗效较不理想,会使患者的治疗时间得到延误,从而是病情加重,导致子宫切除的后果[1]。本文对宫腔镜下使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256例,均符合《妇科内径学》的诊断标准,本组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31.2岁,不孕年限为1-4年。其中原发不孕患者92例,继发不孕患者107例,有流产史患者57例。256例患者中有96例患者经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将2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与对照组128例。分别使用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和宫腔镜定位后息肉钳夹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6-12个月内对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进行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手术前一天给予两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进行宫颈软化,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外阴、宫颈、阴道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麻醉后将宫颈扩张棒置入宫颈中,使宫颈管得到扩张,放入宫腔镜后,在宫腔镜下进行宫颈的全面检查,对内膜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进行确定。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宫腔镜定位后,使用小号卵圆钳进行息肉钳夹扭除,直到在宫腔镜下观察不到残留物为止。治疗组患者在宫腔镜下使用70-80W功率的环状电极对息肉的基底部进行切除。当患者的内膜息肉切取出后,再使用宫腔镜进行确认检查,使息肉達到全部切除的治疗效果。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愈程度、妊娠率、复发率等进行定期随访,在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常规B超检查措施,如患者在经B超检查后发生异常现象,应再使用宫腔镜进行检测,随访时间为一年左右。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比较两组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息肉复发率和妊娠率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