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2014-05-30周元亮等
周元亮等
[摘 要] 边远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一般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存在着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投入较大、经济效益表现慢、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对叙永县麻城乡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和现状分析,提出了边远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山区 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3-01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接壤,属乌蒙山连片特困区。麻城乡地处县城南部,距县城50km,西南出海南通道321国道、纳黔高速穿乡而过。全乡幅员面积91.55 km2,辖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83hm2,其中水田627 hm2、旱地1056 hm2。总人口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6.63%。全乡贫困人口8000多人,占總人口的39%。农作物种植海拔700-1300m,播种面积3293 hm2,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蔬菜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2.8%。年末生猪存栏数10870头、牛存栏数3645头,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农业乡。2010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了金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基本烟田整理工程等项目,共改造田土1147 hm2,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8.15%;修建排灌沟渠42km,提灌和人饮工程7处,解决农田667 hm2、1.2万人和1万多头牲畜饮水问题。建立马铃薯、蔬菜、烤烟、水果、植保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烤烟、马铃薯、蔬菜、水(干)果等其他作物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2013年农业总产值4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2元,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农民认识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经济基础差,严重缺乏资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晚、程度低、效益表现慢,广大农民还未充分体会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从而对调整抱无所谓的态度。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既无力投入,又不想投入。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务农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市场意识淡漠、市场信息闭塞,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跟风性、盲目性,只图眼前利益,依赖政府投入的思想严重[1-2]。
2.产业结构简单,抵御风险能力差。麻城乡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2787 hm2,其中玉米730 hm2,水稻460 hm2,马铃薯667 hm2,烤烟600 hm2,其他作物330 hm2,这种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一是自然风险的影响。如烤烟生产受气候影响大,近年来干旱、风雹灾害较多,烤烟生产受损严重。二是市场需求的影响。如脱毒马铃薯种薯和高山反季节蔬菜,除自然气候、病虫为害外,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效益表现较差。三是国家投入和政府计划的影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一般是分步推进,覆盖面较小,通过有关土地整理后的基础设施效益还未完全表现出来。如高标准粮田建设仅33hm2,现代烟草产业烟田整理工程也只有530hm2,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脆弱[3]。
3.缺乏龙头企业,农产品无竞争力。目前我乡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较好的只有叙永县蜀山生态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叙永县麻城乡金秋蔬菜专业合作社、叙永县山地农业有限公司,但整体规模较小。如蜀山生态菌专合社核心示范面积仅25 hm2,金秋蔬菜专合社核心示范面积56 hm2,山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果面积仅30hm2,带动的作用小。同时由于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即使是具有一定新思维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加之地处偏远,信息不灵,缺乏加工能力,生产的产品以鲜卖为主,农产品附加值无法体现,未能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品种较少、产量较低,收益较差,未形成规模效应。
4.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投入大部分作为基础设施,而农户自身的经济状况差,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较大,见效较慢。2011年曾计划引入投资种植弥猴桃130 hm2,但由于资金不足,土地、税收政策不灵活,农户的认识不到位,最终导致计划流产。在农技推广方面,由于基层农技站是属地管理,大部分精力被乡政府的其他工作所占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有关技术、信息服务无法开展,农户不能掌握关键技术,导致在生产管理中的科学施肥、病虫防治等不能开展落实,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增大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户认识,引导和调动其生产性,自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即使是政府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所做出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也只能通过正确引导和诱导,转化为农民的意愿和自觉行动。二是发挥农民的自身优势。立足实际,既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交通等客观条件优势,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条件优势。三是根据增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体推进,注重农业生态的可持续性,以规模效应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很难形成产业特色和拳头产品,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益。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项目资金、引入民营资本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如蜀山生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薪引进人才,以盆栽观赏番茄为突破口,开展特色蔬菜的培育与销售。同时拟投资新建100hm2弥猴桃、李、梨、葡萄等水果示范园,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市场信息、种植技术、成员培训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从而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种植水平、增加成员收益。
3.以市场为导向,抓好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的农产品,抓好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一是高山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全力抓好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西红柿、辣椒等10个蔬菜品种,杏鲍菇、鸡腿菇等8个食用菌,有机产品认证的香菇、平菇、木耳等生产销售。二是现代烤烟产业。依托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强烤烟产业的支柱地位。三是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以脱毒马铃薯原种和生产种繁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其产量和品质[4]。四是其他特色产业如中药材、核桃等水(干)果生产。首先在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产业上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对产业链条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对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和服务,提升重点产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4.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以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其次是加强农技人员科技水平的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质量,积极示范推广适合于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第三是以特色作物为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示范园区建设,聘请有关专家提供专项技术服务、市场分析指导,以示范带动广大农民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英泽.临高县多文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3,6:653-653.
[2]王文中.贫困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思考[J].发展,2013,7:50-50.
[3]温利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5:103-103.
[4]罗燕.贫困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3,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