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组建设 优化课堂教学
2014-05-30黄登旺
黄登旺
新课改的推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许多教师在课上会发现,整个课堂呈现两极的发展:素质较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享受课堂的时光;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不适应讨论的氛围,默默地站在小组之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会不自觉地讲小话、走神,游离在课题之外。所以,加强小组建设,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中等偏下层次的学生身上,多想办法调动这个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推进小组建设、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新课改中,我们学校把小组建设作为课改的重要一环。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把只要把教师讲的听明白,就是好学生,这个好理解。但是,这样的好学生占班上的比例可能不会大,而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学生互相讨论,相互提问,再经过探讨,让学生不但能听明白,而且能讲明白。也就是说,让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事实上,一堂课不仅仅是教师讲明白,更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讲明白,这才是学会、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内得到肯定和尊重。小组讨论和展示时,教师更应该把目光投注到小组中下层次的学生身上,只要他们理解了,优生自然明白了。在教学中,选择符合他们层次的题目让他们去做,鼓励他们参与课堂。当学生从小组的讨论中获得难得的肯定和尊重时,他一定会倍感幸福和满足,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能享受教学的快乐。
中学生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难集中的特点。但是,在上课时,如果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就没有体验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创新的机会,让全班讨论,只能是个别优生代替了全体掩盖了真相;而在小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几分钟或討论几分种,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成熟,更有个性。新课改中,确立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目的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合作者。通过分组活动,让差生在小组内与其他学生一起合作与分享,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特别是回答选择题时,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让学生只知道对,不知道错,或者说,知道对了,不知道对的由来,知道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儿。这其实只是解决了一半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小组内,让学生互相提问,优生和差生共同探讨,把错答案能够正确地分析出来,说出错的理由,正确的自然就准确了,确实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否则,选对的也只能是撞对了。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理解得到的知识不易忘记。
无论是建立二人小组还是四人一组,学生应先在小组内互检互查,目的是相互学习,互为资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帮一”或者“三帮一”。要相互探讨,互相启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确实做到在小组的讨论中,已经明白了的,教师在精讲点拨时,就不再重复,从而保证教师集中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
小组的建设,还在于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合作过程中,学会和同学沟通,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甚至学会对同学的欣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品质、修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组建设在真正意义上保证了差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班集体才能有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大的提升,否则,班级这个群体差了,落后了,也就很难有出类拔萃的尖子生,更谈不上培养尖子生。
确立激励机制,评比班级优秀的学习小组、进步之星、单项标兵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让激励弥补学生的不足。按小组设立奖项,按时公布,既奖优秀学生,更要奖进步学生,也要让学困生在小组中享受到集体的成果,尽可能让小组中的差生感受到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推进小组建设,优化课堂教学,从班风上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制度上落实奖惩机制,从心理上给予学生鼓励和关心,使之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小组学习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当每个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而不乱,井然有序,高效高质,而且师生的互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小组建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乐趣,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