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而“立”

2014-05-30韩立明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者笔者

韩立明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广逐渐成为语文课程发展的一种“热”现象,并逐步产生广泛影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盲目追逐,蜂拥而上,对于微课程的特点和精髓,以及如何实施微课程、反馈微课程的效果等问题,并未真正理解和领悟,出现了一些实效不高甚至是“伪微课程”现象。为此,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反思。

一、深刻理解微课程的精髓

微课程是以视音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试听化,使之为各种便捷显示终端的自主学习者提供简短、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内容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它为微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全新学习体验。微课程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

1.微课程时间短,内容精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紧扣主题、突出要点、聚焦问题、简明扼要等要求,在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里,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方面。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微课程就是到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素材视音频,插入到传统教学中辅助教学。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它忽视了微课程的实效要求,起到的作用也是微小的。

2.微课程易操作,易传播

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使用方便,学习者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查阅教案、课件、习题、教学设计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有的微课程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微课程设计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太高,主要是以突出教学实效为关键要素。以往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教师为了寻求丰富和多彩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对上课所使用的辅助性课件、视频等进行一下“花哨”的编辑和制作,这样就往往会喧宾夺主,转移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微课程要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

微课程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搜索到所需要的课程后,自定步调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评判一节微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教师讲的或者设计的多么完美,而是在于这节课程是否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微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展示教师的风采,展示教学技能或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景,而是以如何服务好学习者的学为课程重点。如果教师还是旧思维,像以往在上公开课时,以寻求课堂活跃、师生和谐、精彩频出的课堂效果为设计目标,那绝不是真正的微课程。

当然,微课程短时间、精内容的特点,以及以辅助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要求,决定了整个课程呈现的是点状相连的“线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不足。要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零碎的知识,一节微课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学习者要学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就需要以若干节微课程组成专题式或主题式的系列化、连续性、相对完整的微课程群。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微课程时,就要有这样的长远的目光,有系统的计划,不仅仅局限于“单打独斗”的单个微课程。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笔者选取杨绛女士的《老王》这篇记人散文,尝试进行了一次微课程设计。这篇文章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品质,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

为此,笔者尝试了本文的微课程设计:采用音频的形式,设计了几个小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1.微课程设计一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文章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走近老王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希望学生能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

这则微课程音频传给学生后,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结合微课程的问题,进行了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进行了讨论,但根据学生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情况看,学生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同组的教师也提出,这样的教材处理太平面,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2.微课程设计二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笔者又设计了第二个《老王》一课的微课程:

(1)朗读、感知

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请同学们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关注: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基本是物质上的帮助。

(2)研读思考: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关注: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老王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这则微课程,传给笔者教学的另一个班级,但从第二天师生上课讨论交流的情况来看,也和第一则微课程设计一样,没有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深刻的思想火花。

3.对两则微课程设计的反思

笔者对两则微课程设计进行了细致反思,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老王》这篇文章虽然让人在对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案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课堂上,笔者问学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笔者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笔者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己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笔者还得让学生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意图。

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帮助只是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从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产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又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将其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又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笔者上完这两堂课再看两个微课程设计时,发现笔者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引导设计中没有让学生好好地从语言中体会,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地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去帮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什么”,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的,是作者“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平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4.微课程设计三

基于以上这样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则《老王》微课程设计。

(1)导入

营适氛围:这几天老师一直在读这篇课文,起读越感动,越读越迷惑,越读也越沉重。请大家读静心地读这篇文章,细细体会一下,你的感受。

(2)整体感知

A.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B.思考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醒:围绕“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说出不幸者的不幸。并请学生思考幸与不幸者的共同的特点——善,找出表现老王与作者的善良的事件。

(3)品读共享

品味作者和老王的善良。找出最感动的细节。

提醒:老王的老实、厚道在打动着我们,作者也一直在以自己的善良对待着老王的善良,她希望老王的生活有所改变,希望他变得幸运些,但是作者的善意有没有能实现呢?

(4)合作讨论

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片断:

A.作者明知老王送香油和鸡蛋不是为了钱,为什么还给钱?

B.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地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提醒:给钱体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谢意;帮助老王没有其他办法;不了解老王的心意给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

引导学生明白: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这则微课程传给学生后,在第三个班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学生交流讨论,不时地产生一些火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第三则微课程设计成功的原因剖析

为什么第三则微课程设计会带来如此成功的效果呢?笔者把这个微课程设计与前两次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在于:

(1)聚焦一句,拎住总纲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2)品得透彻,悟得深刻

通过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的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时,筆者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的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让学生自主地在文章语言中领悟主旨

教师在设计中准确的方向引导,精辟的“画龙点睛”,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朝着文章主旨的方向去自我理解和领悟,从而再产生深刻的内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关注学生自主思考,以贴近学生思维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文字之间慢慢地品味。

三、对微课程的几点认识

1.微课程“微”而不“微”

微课程虽“微”,实则是“浓缩了的精华”,是高度浓缩后的呈现,这对微课程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设计者自身对设计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上,没有“一桶水”,是不能轻易地“倒水”给学生的。教师在微课程设计中,必须汇聚各方之精华,才能提炼出“精华”捧到学生面前,供其“享用”。

2.微课程“微”而实效

微课程不是追求外表形式的华丽,最终是以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发酵”为评价标准,为此,务实有效的风格,一抛以往形式主义、文本框框等的限制,设计时,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最贴切的“导火索”,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3.微课程“微”而立人

微课程的根本理念是立人,树立学生“人”的意识,学生成为关注的唯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成为唯一的方向。这完全要求教师抛弃教师在课堂上所谓的“学术尊严”“长者地位”等陈旧思想,教师时而是引领者,时而是陪伴者,但最终是面带笑容看着学生自由高飞者。

微课程之路刚刚起步,笔者相信,面对任何好的事物,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最终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学习者笔者
老师,别走……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