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
2014-05-30吴爱华
吴爱华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40-01
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因其工作场所及工作任务的特殊性,面临着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职业危险环境中暴露,直接受到交叉感染的威胁,而成为高危群体[1]。为了减少我院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提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行为,我院供应室在2012年1月通过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培训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及督查改进等干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院供应室共有工作人员15名,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中职业感染防护执行情况,资料来源于院感科和护理部的季末质控检查,护士长月计划的每周检查,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工作人员的自行上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为:(1)管理制度欠完善,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2)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的缺乏;(3)未按规范及流程进行各项操作;(4)应急预案不健全,设施不合理。
2方法
2.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领导下,科内成立职业感染防护督查小组。在完善供应室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结合科室实际制订"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供应室职业感染防护措施"、"供应室职业感染应急预案,"锐器伤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等。设立1名职业感染防护质控员,具体负责科内职业感染防护控制工作。其职责是根据供应室各区域的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操作防护流程,完成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落实的检查和考核,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2加强职业感染防护培训教育业务学习:要求科室全员参加由院感科、护理部组织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科内自行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内容有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內容、日常工作职业安全防护知识、锐器伤的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血液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手卫生知识和手消毒知识等,以知识讲座、多媒体授课、临床案例分析、技术操作示范等形式进行培训,每次培训后科内统一进行考核。
2.3正确洗手:医院感染病原体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重视洗手,正确掌握洗手的指征。在接触污物前后,穿脱防护服前后,脱手套后,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都必须洗手。有文献报道,护理人员的手病原菌检出率>80.0%[1],因此,要加强手卫生的执行,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每个区域安装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放置洗手液、擦手纸,在洗手池的上方张贴洗手示意图,指导、督促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
2.4制定血液污染应急预案:(1)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时,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清水冲洗皮肤;(2)血液、体液溅人口腔、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用洗眼器及时反复冲洗眼睛;(3)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时,应立即脱去手套,从远端向近端挤出污染的血液,迅速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和黏膜,禁止伤口局部按压,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进行包扎,并立即报院感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根据情况确定处理措施,如血清学监测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追踪随访。
3结果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进行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知识、正确洗手方法、锐器刺伤处理、防护用具作用和日常工作防护共5方面内容,以满分100分计算,(2)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依从性进行调查,采用、5分制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3分表示一半时间做得到;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6个月发放调查表52份,各回收有效调查表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参考文献
[1]金丽君,刘虹.持续质量改进在医护人员手卫生落实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