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出血患者给予脑室穿刺引流的护理
2014-05-30韩丹丹
韩丹丹
摘要:目的: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脑室穿刺引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26例脑室穿刺引流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穿刺引流疗效满意,治愈8例,轻残10例,自动出院1例,重残5例,死亡2例。结论:脑室出血患者脑室引流术是综合性抢救治疗的有效方法,做好术前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积极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穿刺引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132-01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脑室穿刺引流术是治疗脑室出血重要而有效的手术方法。脑室穿刺引流术使多数患者不用或少用脱水剂,避免脱水剂带来的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减少了并发症[1]。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26例脑室穿刺引流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5~73岁,平均41.5岁。自发性出血25例,外伤性出血1例。均表现为血压偏高,有剧烈头痛、呕吐10例,双侧瞳孔散大1例,入院后昏迷者7例,肢体运动障碍的21例。原发性脑室出血14例,继发性脑室出血11例,有高血压病史24例。
1.2方法:减少和清除脑室内血液成分的作用,减轻了血性脑脊液的刺激作用;减少和调节脑脊液在颅内的容量,降低和稳定颅内压;打断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缓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引流时间3~14天,平均3~5天。
2护理
2.1脑室穿刺引流的护理
2.1.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给予患者剃头,检查穿刺区有无皮肤破溃、感染、瘢痕等皮肤受损情况。确定、双人核实并标记穿刺点。脑室穿刺针,脑室外引流器,无菌穿刺包,治疗消毒盘,无菌手套,无菌小巾,局麻用药,注射器,无菌敷料,无菌纱布。医护人员的准备:洗手,戴口罩,戴圆帽。脑室穿刺术在床旁即可进行。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安静,减少人员走动。
2.1.2操作过程中的观察: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在使用常规20%甘露醇125ml静脉输入后30分钟进行脑室穿刺术,穿刺前血压为156/77mmHg,穿刺过程中血压波动在149~168/78~80mmHg之间,颅内压未出现明显增高。
2.1.3操作后的连接:脑室穿刺成功后可见血性脑脊液引流出,将脑室引流管与脑室外引流器连接,连接有创颅内压监测仪。将患者脑室穿刺点以无菌敷料外敷,妥善固定;管路的各个连接处均以无菌纱布包裹;脑室外引流器固定于床头与患者外耳道水平的位置,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位置。
2.1.4脑室穿刺引流管的维护及观察:引流管固定牢固,保持通畅,防止管路扭曲、受压。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避免牵拉、折叠引流管。注意保持无菌。给予患者头下铺无菌小巾,24小时更换1次,被血渍、分泌物等污染后立即更换。脑室引流穿刺处无菌敷料覆盖,每日给予穿刺处换药一次,观察穿刺点渗血渗液情况。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期间24小时脑脊液引流量为38~480ml。脑脊液的颜色及性质由血性脑脊液逐渐变为无色透明脑脊液[2]。脑室穿刺引流期间低颅压的观察:脑室外引流器固定于床头与患者外耳道水平的位置,并根据引流量及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位置。患者进行脑室引流第2天突然出现血压降至122/67mmHg,脑脊液引流量为480ml,颅内压为0.68kPa,考虑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引起的低颅压。立即将脑室外引流器调高至外耳道上15cm处水平,患者血压很快升至134/75mmHg,颅内压升至1.3kPa,低颅压得到了及时纠正。
2.1.5拔管指征:患者脑脊液引流为无色透明脑脊液,且24小时引流量~50ml,夹闭引流管路24~48小时未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头颅CT显示脑室内无血肿,方可考虑拔管。患者在脑室引流7天后引流出脑脊液为无色透明脑脊液,24小时引流量为38ml,给予夹闭引流管48小时后仍未出现异常情况,故将引流管拔除。拔除后患者神志转为嗜睡状态, GCS评分13分,心率78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4/72mmHg,双侧瞳孔直径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应灵敏,右下肢及左侧肢体肌力均为Ⅳ级,右上肢肌力为Ⅲ级。
2.2并发症护理:低蛋白血症常见于蛋白摄入不足和急性应激状态,最典型的神经疾病是重症脑功能损伤(脑出血、脑梗死等),早期表现为血清白蛋白下降。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为35g/L,为正常血清白蛋白低限,给予患者高蛋白饮食。但由于患者为高龄老人,入院后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负氮平衡状态。入院第3天就出现了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为31g/L,为此给予患者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补充人血白蛋白5天后监测血白蛋白為39g/ L。在低蛋白血症期间加强患者的皮肤保护,未发生皮肤破溃等护理并发症。血糖升高患者入院时血糖为9mmol/L,入院后给予胰岛素静脉泵入以控制血糖,并4小时进行一次血糖监测,防止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住院期间患者血糖波动在4~7.8mmol/L。通过痰液细菌学检测及药敏检测,医生给予了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护理上加强了翻身、叩背、振动排痰、雾化吸入及痰液吸引等胸肺物理治疗,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讨论
大量的脑室出血病情危重,可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并很快死亡。针对解除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便成为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进行脑室引流能本质性缓解颅内压的增高。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使脑疝的前驱症状在还未出现临床症状时便发现颅内压增高,为治疗提供了最佳时机,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3]。在进行脑室引流期间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保持脑室引流管路通畅,防止脱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避免逆行感染。监测颅内压增高及降低的症状,密切监测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及并发症的处理,及早发现各脏器功能的损害,早期予以脏器保护。最终患者通过侧脑室穿刺引流,很好的控制了颅内压;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中,平稳的度过了危险期。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9.
[2]石俊华脑室出血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1999,5(1):43~45.
[3]鲍丽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护理的"三关键"[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