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诊断分析
2014-05-30周铁英
周铁英
摘要:目的:探讨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诊断表现。方法:对30例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和间距相等,等电位线消失的锯齿状F波,通常在Ⅱ、Ⅲ、aVF导联最明显,频率多在240~340/min。结论:心电图表现是房扑的重要诊断手段。主要可见各导联的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极性、周长一致的规则的锯齿样扑动波,其间无等电位线。
关键词:心房扑动;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13-01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一种快速而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频率300次/min左右,其发生率远较房颤为低。心电图上可见完全相同的反复出现的有规则的锯齿形扑动波及持续的电活动 (扑动波之间等电位线),在Ⅱ、Ⅲ、aVF或V1导联中较清楚。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心房扑动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心房扑动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 53~68岁,平均60岁,房扑病史3个月~5年。其中阵发性房扑20例,持续性房扑10例。心功能不全(缓解期) 1例,高血压5例,冠心病4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慢综合征)1例。
1.2心电图表现
1.2.1普通型(I型)心房扑动: 其心房激动方向呈逆钟向运动,最先激动部位在房室交界区及冠状窦附近。心电图表现,此型房扑的心电图特点为:①P波消失代之以F波,频率为240~340次/min,典型的F波于Ⅱ、Ⅲ、aVF、V1、V3H导联较明显;②F波是一种形态、方向及大小完全相同的、间隔勻齐的连续性波动;③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每个F波主波有向下的锐角。临床上必须注意的是,房扑的F波在Ⅱ、Ⅲ、aVF导联比较清楚和典型,而易于发现,在其他导联不易看清,也不典型而易漏诊。
1.2.2非普通型(Ⅱ型)心房扑动: 心房激动方向呈顺钟向,最早激动点在右心房上部,也有人认为是该部位自律性增高所致。心电图表现:Ⅱ型房扑与I型房扑形态及频率不同,心电图特点是:①P波消失代之以340~430次/min的F波;②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③在Ⅱ、Ⅲ、aVF导联没有I型那种向下的尖锐的波尖,呈现圆凸向上的F波。无论是I型还是Ⅱ型房扑,其QRS波群均为室上性的,房室传导比例是较固定的。其传导比率受房室结不应期的限制,常见的房室传导为2:1~4:1,如2:l传导时,F波可埋藏在QRS波群之内,不易辨认,易与其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此时可以按压颈动脉窦,如心率呈倍数下降,F波即可显现。房扑时房室传导也可不固定而使心室节律不齐。
2结果
心房扑动时心电图上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由于心房扑动的频率常>250/min,故房室结很难进行1:1传导,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的QRS波群时间、形态多属正常,有时可因室内差传而呈宽大畸形。
3讨论
心房纤颤患者应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一类药物时可诱发心房扑动,洋地黄则很少引起。原因不明的心房扑动被称为特发性心房扑动。心房扑动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律的快慢。心室律慢者可无症状。房室传导比例固定时心室律整齐,房室传导比例改变时,心室律突然加倍(如运动时)或减半(如压迫颈动脉窦时)。未经治疗者,房室传导多为2:1,心室律在150/min左右,患者常有头晕、心悸、乏力。心房扑动波在250/min左右时,有可能1:1下传而形成极快的心室率,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绞痛,甚至心原性休克和晕厥。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时,心室率不规则,酷似心房颤动,临床上难以区别。呈固定比例传导者,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如压迫颈动脉窦)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而使心室率减慢。反之,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会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1]。
典型房扑者房率一般在240~350次/ min,常在300次/min左右。扑动波以下壁导联及V1导联最为清晰,逆钟向房扑之扑动波在Ⅱ、Ⅲ、aVF导联呈负向,Vl导联呈正向;顺钟向房扑之扑动波在Ⅱ、Ⅲ、aVF导联呈正向,V1导联呈负向。如扑动波不易辨认时,可通过乏氏动作或按压颈动脉窦以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或应用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腺苷等)减慢或短暂阻断房室传导,以降低心室率使扑动波显见。也可通过食道心电图或心内电图观察心房活动,以助房扑的诊断。
房扑时的心室率取决于房扑频率及房室传导的比率,大多未经治疗的患者,通常呈2:1房室传导,心室率达150次/min。有时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的房率减慢甚至<220次/min,可由于对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减少,而形成1:l的房室传导,使室率反而增加。一般房室传导比率以2:1或4:1居多,持续的奇数(3:1,5:1等)比率下传者少见。房室传导比率固定时,心室率规则,如呈不等比传导时则心室率不规则[2]。而交替性2:1与4:1传导者常见,主要由于房室交界区不同水平(高位与低位)的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如高位2:1传导,低位3:2文氏型传导;或反之,即呈交替性文氏现象)所致。
参考文献
[1]吴晔良,龚仁泰.危重症心电图及临床处理.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5 184.
[2]李铁军,孙英贤.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选择.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4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