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体会
2014-05-30王萍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对5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针灸治疗方法效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痊愈34例,其中1~2个疗程治愈者30例,3个疗程治愈者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结论:治疗上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和痛点取穴,强调针感;疼痛发作期用泻法,缓解期用补法,针灸并用。
关键词:针灸;坐骨神经痛;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02-01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灵枢》称为"周痹",并指出其特点为"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在古代文献中,本病还有"腰腿痛"、"坐臀风"、"腿股风"等名称。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做坐骨神经痛患者50例临床针灸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5~73岁,平均60岁,病史20天~6年。体力劳动者32例,非体力劳动者18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34例,继发性16例。
1.2方法: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位于腰骶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L4~L5夹脊穴、上髎、秩边等;第二组取下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环跳、殷门、承山、阳陵泉、绝骨、昆仑或陷谷、太冲等。两组穴位同时或交替使用。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环跳穴直刺2.5~3寸(侧卧位针尖斜向会阴部,俯卧位垂直进针),重度提插捻转并配捣法,以患肢出现"触电感"为佳,并感传至足背部为度。委中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能循经感传为度,注意不要刺及腘静脉。留针20分钟,每日1次。电针治疗,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2结果
经治疗痊愈34例,其中1~2个疗程治愈者30例,3个疗程治愈者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
3讨论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感染、受寒、局部刺激均可引起本病。老年人多由腰椎病变引起,所以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为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并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如第五腰椎受损,则疼痛沿小腿前外侧至足背。此种放射痛可因咳嗽、喷嚏等而加重[1]。直立时腰椎向前屈曲,同时有腰椎侧凸。受损的腰椎旁肌肉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通路可有明显压痛点。X线检查,可发现脊柱及骨盆病变。疑有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或蛛网膜炎后粘连者可考虑做椎管造影。
坐骨神经痛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主要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经脉,或跌仆闪挫,气血受阻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足太阳、少阳经脉。辨证初为寒湿痹阻,气滞血瘀等,标实为主;久病则气血不足,本虚标实。治疗上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环跳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其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等许多神经,针刺可起到通络止痛之功,为治疗腿肿痛之要穴;髀关为足阳明经腧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此二穴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有健脾利湿,消肿止痛之功;配阿是穴通络止痛;寒湿者加风市以疏风散寒;湿热者加足三里疏泄阳明经热;瘀血者加血海以活血通络止痛。环跳配委中,环跳为足少阳、太阳经会穴,具有散风祛湿,舒筋利节,通经活络止痛之功;委中为足太陽经合穴。又为四总穴之一,善治腰背及下肢疾患、具有舒筋利节止痛之功。两穴共具疏散风寒,除痹止痛,舒筋活血之功。
坐骨神经来自于IA~S3的节段神经,根据我们创立的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在L4~S3节段神经支配区内选穴,第一组、第二组穴位均属此类。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症状,可由坐骨神经本身的病变引起,称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炎;也可由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病变影响坐骨神经而造成,称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如椎间盘突出、马尾神经根或脊膜炎或肿块压迫等[2]。应该指出的是,针灸对坐骨神经炎引起的疼痛治疗效果较好,而对因腰椎机械性压迫所致者,还应对因治疗,针灸疗法仅能缓解症状。如腰椎间盘脱出症,可配合推拿、手法复位等疗法,在急性期时宜卧床休息,平时应注意腰腿部保暖,睡硬板床,并结合适当的体育活动。
灸法多与针刺法配合使用,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位于腰骶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L4~L5夹脊穴,秩边、上髎等;第二组取下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环跳、殷门、承山、阳陵泉、绝骨、昆仑或陷谷、太冲等。两组穴位同时或交替使用。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患者能够得到治愈,但部分患者需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避免久坐或久站,秋冬季节应注意腰腿部的保暖。病程日久者为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应适当加强下肢的运动。应注意对因治疗。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护腰部。
参考文献
[1]邱玲,张冲,张吉,等.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与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6(6):818-820.
[2]陈美仁,王萍,成钢,等.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中国针灸,2005,25(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