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儿童支气管肺炎康复的作用研究
2014-05-30肖迎春
肖迎春
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胸片改善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肺部啰音及咳嗽消失方面均短于对照组。结论: 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胸片情况,缓解症状。
关键词:护理干预;支气管肺炎【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1721-01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治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患者男80例,女42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天。
1.2方法: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体位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方式向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作用、用药时间和种类、药物反应)。(2)雾化吸入:每天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h,每次15~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呼吸无力的患儿采取垫高床头30°,侧卧位,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以利于雾化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腹胀患儿排除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超声雾化效果。(3)翻身和体位引流:翻身和体位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进行翻身,根据分泌物部位多时采取反向卧位,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胸背部叩击:在采取特殊体位的同时叩击胸背部,胸壁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常用手指、手掌或叩击器,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轻叩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等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为100~120次,每次叩击时提起2.5~5.0cm,叩击时间为1~2 min,每个部位反复6次或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min。叩击时应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青紫。(5)吸痰:在体位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先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预定部位,稍退0.5~1.0 cm,游离导管尖部以免损伤气道黏膜,从深部左右轻轻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观察指标:观察患儿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护理干预7天后对肺炎患儿行胸部X光片检查,并与入院时胸片相比较,将胸片改善情况分为4级[3]:无改变:炎症未吸收;稍改变:炎症稍吸收阴影稍缩小;明显改变:炎症明显吸收,阴影明显缩小;阴影基本消失:炎症基本吸收消失。明显改变和阴影消失视为总改善。
2结果
2.1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情况的比较:对照组无改变7例,总改善率(稍改变、明显改变、基本改变)58.9%。观察组无改变3例,总改善率(稍改变、明显改变、基本改变)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比较
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正常 气促消失 肺部啰音消失 咳嗽消失对照组 56 3.52±0.85 6.21±1.32 6.21±1.32 6.31±1.75观察组 56 2.75±0.69 4.76±1.03 4.76±1.03 4.49±1.46*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方法,发现患儿的胸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肺部啰音及咳嗽消失方面均短于对照组。其原因:(1)肺炎患儿不善表达,通过与父母沟通了解患儿病情资料;教会家长参与治疗。(2)湿、拍、翻、流和吸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排出。(3)雾化吸入是常用的湿化气道的方法,其药物在呼吸道黏膜具有良好的吸收和通透性,能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缓解了炎症的加剧。(4)有效的体位引流,有利于排菌、排毒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利于改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减轻肺炎的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5)体位引流采取的头低足高位时,气道分泌物或痰液,在重力作用下,借助于外界的振动,使其松动、脱落,排出体外。(6)腹压因素:头低足高位引流通过挤压膈肌而排痰。(7)背部的叩击,通过物理振动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并加速黏贴在呼吸道的痰液脱落、排出,有利于炎症的消退。综上所述,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護理干预可明显缓解咳嗽、咳痰及排痰困难,减少哮鸣音等呼吸道临床表现,并且干预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无侵入性操作技术,易于护理人员掌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翠华.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 222.
[2]蒋慧珍.护理干预对儿童肺炎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6,5(4): 5-6.
[3]钟雪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 512-513.